一、守住自己的“沉香”(论文文献综述)
徐则臣[1](2021)在《海南一周半》文中认为2021年5月2日,星期日。昌江县,东方市,陵水县每次到海南,都感觉隆重,无他,就是来得少。南国之南,我又长居北国,来一次都要穿过大半个中国,翻山越岭跨海越洋,辽阔的空间转换,的确有到天涯海角之感。且每一次来都在错位的季节里,北中国冷得不像样,我来了,一路都在脱,登机前裹着羽绒服,上飞机剩下毛衣,下了飞机,
朱朝敏[2](2021)在《拈花佛》文中指出一上元节那天,扈娘约好能婆婆到江口弥陀寺去拜佛。庙村斜对面就是江口镇。天气晴好的话,长江就是一面明镜,与明媚阳光一起开阔视线,对岸景物便清晰地投射眼底,若是站得高一些,古镇高耸建筑的青砖黛瓦也隐约可见。有时在节气,站在大堤上,甚至能听见噼啪的鞭炮声,偶尔还能听见大人的争吵和小孩的啼哭。
王岩,王欣悦[3](2021)在《“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文中指出"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保护是我国传统文化复兴实践的重要途径,对待"非遗"舞蹈应该采取严谨的态度,合理研发,科学传承。在尊重原生、忠于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民间—高校双向互动""同科技手段相融合""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关联"等传承保护路径对"非遗"舞蹈进行一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过程需把控好各种尺度,既不丢弃文化根基、不背离"原生真相"、不违背传承初心,同时又注重非遗舞蹈与时代的联结和在当代的文化价值。"原生路线"的保护传承与"非遗"舞蹈的"两创"道路泾渭分明,并驾齐驱,让非遗舞蹈之花在传统与当代的沃土上健康成长。
李嘉欣[4](2021)在《张爱玲的电影缘与其小说电影化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摩登都市的上海,电影产业异常繁荣。看电影成为上海小市民日常的生活消遣和谈资。张爱玲出身世族之家,父母亲都热衷于娱乐和享受。在此特定生活背景与特殊出身的影响下,张爱玲成为一名货真价实的电影迷。不善言谈的她,谈论起电影总是津津有味,与电影相关的情节、片名、影星、电影院等常可在其文本中发现。作为电影影迷的同时,写影评、编写剧本的经历皆是张爱玲与电影结下深厚情缘的重要体现。好莱坞电影源源不断地占据上海电影市场,影响着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品味。张爱玲作为一名资深电影爱好者,其电影编剧和小说创作都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张爱玲的剧本创作借鉴好莱坞“神经喜剧”的特点,围绕谐趣的闹剧、曲折的情节安排来增强剧本的喜剧性效果。其小说创作更是吸收好莱坞电影相关情节设置与场景做派的特点,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塑造出符合中国读者审美的小说范式。电影影迷的角色以及多重身份的转换,对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张爱玲在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由此而形成张爱玲小说中浓浓的电影化特征。这些电影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一、通过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的多种表现形式丰富小说的叙事艺术和表达效果。二、运用景别、角度、运动的电影摄像镜头,丰富张爱玲小说在细节处理上的语言魅力。三、通过对电影声、光、色彩艺术的运用提高张爱玲小说的视听艺术效果,增强文本的可视化语言和画面感。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特征并非独有,而是在“新感觉派”作品的电影化特征基础上,不同程度地承接和开拓“新感觉派”小说电影化手法的叙写方式。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特征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模式,增强了小说的视觉效果,拓展了小说文字的表现力,对现代小说艺术的开拓具有意义深远的价值。
钱伽宇[5](2021)在《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互通研究 ——以民族传统乐舞《沉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传承保护和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的双重需求下,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的互通研究力求探索具有推广价值的高校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方式,同时梳理《沉香》系列的实践经验。本论文以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之间的“互通”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沉香》系列实践为研究案例。论文试图打破以往认知中,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向承接关系,建构起一种双向促进的关系。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的互通内涵,该部分主要是对于互通理论的建构。第二部分是对互通理念的阐述,明确互通关系建构所要遵循的价值标准。第三部分是互通的具体实践手段,该部分从《沉香》所尝试过的实践方式中寻求经验。最后,梳理分析互通所产生的双向价值。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在文化功能上的双向互补、文化内涵上的传承与精炼以及文化属性上坚守与发展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证明了互通存在的可能性。这种互通不仅包含了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对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的给予,也包含了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回馈。互通关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行动中,通过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主体与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的主体的相互影响。即,在民间艺人与高校师生间的交流接触中,促进文化的流动与互通关系的建立。通过《沉香》系列实践,基于两者在文化功能、文化内涵、文化属性三个层面的双向关系,梳理出以文化功能实现为选择标准、以文化整体观为实践宗旨、以高校属性为行动立场、以差异平衡为互通保证四方面的互通理念。在互通实践方面,从实践途径、实践场景、实践者与实践内容四个层面出发,提出一脉式的互通实践路径、田野调查与课堂传承同步进行、传承人与民间舞教师的通力合作、舞台化亮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的区分这四个实践手段。最后得出结论,互通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作用于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其影响体现在立足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教育体系的先行探索、促进表演人才能力素质的多向发展、构建舞蹈文化研究的多学科对话交融;另一方面是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回馈,主要体现在运用高校的优势和长处,促进地域舞蹈文化的建设、强调传统舞蹈文化的审美性以及传统舞蹈文化进校园的一种模式的探索。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6](2021)在《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清两代,中国与越南有密切的关系,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继续受到中国深刻的影响。对本论文研究的越南平定省来说,从中国受到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和社会被视为越南经济和社会的典型缩影,这段时间平定省的许多历史事件也是越南国史典型的事件。因此,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与社会研究,不但能多认识平定省的地方历史,而且能多认识越南国的变化和发展。根据现有的资料,本文力图全面地提示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的真实面貌。关于自然与人文,论文分析平定省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和交通优势、17世纪前平定省经济与社会及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主要论述平定历代行政机关系统和军队组织;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管理在许多方面体现,集中分析了平定省政府对平定山区少数民族、山区与平原的贸易关系、海岸管理及防守、贸易活动管理及船只、人流出入港口的管理等问题。关于17—19世纪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论文深入分析了农业生产状况、土地的各部分及公共土地与私人土地之间的“斗争”、1839年平定省的均田政策,从而理清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特点与作用、它和平定省农民生活和起义的关系。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与非农业各经济行业状况:国内贸易,主要研究集市体系、“市肆”、商港和都市的形成、活动与发展,研究平定省内各个地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商人力量、商品供应资源、货物的价格与运输方式;国外贸易主要研究与华商①的贸易活动;非农业经济包括手工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业与非农业经济发展使得平定省成为越南的商品和商业中心,进一步改善了平定省居民的物质生活。对于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深入研究了平定农民与人民阶层对阮氏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的爆发原因、演变及特点,包括18世纪西山起义及19世纪赫耶族的起义,重点分析在平定省的西山事业、西山力量与阮映力量的大战以及西山时期、阮朝时期的人民生活等问题。论文还研究并阐明17—19世纪平定省的社会文化,比如:思想和宗教、儒学的教育与科举、平定居民的文化物质和文化精神、平定省对形成越南语字母的作用、平定省华人共同体。17—19世纪平定社会与经济的特点和作用:在17—19世纪平定省是越南着名的贸易与商品中心之一;平定是暴动的地方,即西山起义的基地,也是阮岳皇帝中央政府的京都,在那里,西山军与阮映军之间发生过许多激烈的战斗;平定是阮朝政府于1839年唯一允许实施均田政策的地区,因此在19世纪平定是越南唯一有两集地簿(1815年和1839年);在17—19世纪平定经济和社会中,华人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平定是塘中临济佛教的起源地;平定是天主教早期传入和迅速发展的地方,为越南语字母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彭嫣红[7](2020)在《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画艺术作为一项舶来品,自上世纪20年代引入我国,至今为止,已走过百年历史。万氏兄弟引领了中国动画的艰难起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动画工作者从民族元素中吸取营养,创作了大批极具民族特色的作品,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学派”。八十年代,电视机走进了千家万户,动画工作者转移重心,致力于电视系列动画片的创作。与此同时,一大批国外的电视动画片先后被引进,在电视的黄金时段反复播出,吸引了大批粉丝,也间接影响了在电视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受众的动画审美趣味。面对着电视动画与外来动画的双重冲击,国产动画电影似乎无力还击,跌落到谷底。此时的动画创作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新世纪以来,动画电影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动画制作技术的升级,受众审美趣味的提升,国产动画电影在叙事上产生了许多新变化。在叙事主题上,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动画电影既有对以往主题的传承,也有新时代的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价值观,“儒道佛理念”依然成为核心叙事主题;另一类结合当前实际,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现实主题。如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问题等。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人物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其主要意义在于他在故事中发挥的行为作用。国产动画电影具有程式化特征,常常设立二元化的对立结构,正义的英雄与邪恶的大反派之间的斗争构成叙事核心,英雄人物也在正邪斗法中获得了成长。而以主角为中心的配角作为重要的“功能性”人物,共同推进叙事进程。在叙事结构上,国产动画大部分作品还是以因果线性的戏剧化结构为主,借鉴“三幕剧理论”,可以划分为冲突建置、冲突对抗、大团圆结局三个阶段。非线性叙事结构能满足当代受众多元化的观影需求,我国动画创作者也在不断尝试与运用,这也预示着未来国产动画电影中结构多元化的趋势。在影像叙事上,新世纪的国产动画电影呈现了“奇观化”与“民族化”的并行。人物造型的萌丑酷体现了动画作品中的“身体奇观”;中国风与日漫风相并存的武打设计表现的是“动作奇观”;“场面奇观”主要体现在叙事空间上,影片中富有中国乡土气息的田园山水空间,依靠法术构建的妖神魔界,均具有东方的奇幻色彩。“民族化”是国产动画的立足之本,不论在画面还是声音上,都能找到相应的民族元素。动画工作者从传统民间工艺中获取灵感,创造人物形象,将古筝、二胡等大量民族乐器融入到影片的配乐中,场景上的传统古代建筑、街道布景都极富民族特色。尽管近年来国产动画飞速发展,但仍然存在“低幼化”叙事与“全龄化”受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洋范儿”与“民族风”之间的博弈。国产动画电影要崛起,必须要走出低幼化的牢笼,创造“合家欢”作品,满足全龄化受众的需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动画创作者要找准文化定位,传递符合中国人价值观的普世主题,同时深入研究传统的民族元素,寻求民族元素在动画中的现代表达。
李东梅[8](2020)在《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认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是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实践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家住建部部署的2016年至2020年的历史建筑“五年划定工作”基本结束之际,总结我国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1)国家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较为笼统,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2)地方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未进一步细化,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3)年代界定不清晰是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问题之一。(4)“自下而上”的申报机制造成部分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被忽视。本文的研究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在实践工作中的指导性,促进历史建筑确定工作高效、高质推进展开讨论。为提出这些问题的应对之策,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及资料调查与归纳的方法展开研究。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厘清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背景及其确定工作历程,然后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及其申报体系进行分析,再总结了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机制(评价体系)的经验及从《山东省历史建筑确定专项工作第三方评估》项目中获得的启示,最终提出细化地方标准是加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指导性的重要手段。并基于此,提出了地方细化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三个工作思路:(1)梳理本地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其历史文化特点。(2)对照国家标准,细化地方标准的各项价值。(3)结合各项价值包含的历史时期,分项确定年代界定标准。结合以上研究,本文以西安为例,借鉴住建部《中华文明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城乡载体研究》及陕西省住建厅《陕西文明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城乡载体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历史脉络的方法,将西安市的近现代历史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四大主题类别,以见证国家凝成、工业、商业贸易等9个价值主题对其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将其历史文化发展特点总结为5条。综合以上研究,参照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将西安市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为20条,其中历史文化价值标准13条、艺术价值标准5条、科学技术价值2条,针对各价值项分别确定了年代标准,并选取案例对相应的标准进行说明,以期增强西安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在实践工作中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冯思晗[9](2020)在《口传文学《四川民间故事》(节选)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一篇以口传文学《四川民间故事》为研究对象的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四川民间故事》是收录在《四川省志·民俗志》口传文学篇章中的故事节选。口传文学将四川地区历史文化与口头文学结合起来,编讲故事。这些故事表现了明显的四川特色,趣味性高,文化内涵丰富。本文将口传文学作为案例分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口头文学文本化的翻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子领域,并没发现太多相关研究,值得深入探讨;作为流传于四川地区的口传文学,《四川民间故事》具有丰富的四川文化特性,文化价值高;四川方言在《四川民间故事》里的运用凸显了方言魅力,趣味性强。《四川民间故事》经历了从口头到笔头的文本化(Textualization)过程,这有利于文学作品的保存以及后续研究,却也给本文的翻译工作带来了挑战。其一,方言作为口头语言被文本化后,口头与书面界限模糊;其二,非口头语言,特别是声调在文本化过程中遗失,削减了故事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其三,故事流畅性与注释之间产生冲突。结合文本化过程带来的翻译挑战,笔者认为莫里斯提出的意义理论对该文本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莫里斯提出了意义理论,即指示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此三种意义对英译《四川民间故事》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用替换和显化的翻译方法有助于在译入语中找到方言的指示意义;其次,言内意义可以通过元音韵,辅音韵,及头韵体现,以增强译文趣味性,节奏感;最后,从语用意义的角度出发,译文在保证译文故事流畅性的同时,可以通过编译注释的方式保证文化信息的输出。本文以此意义理论为指导,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总结了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望为其他四川口传文学译者提供参考。
李苗苗[10](2020)在《论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的战争叙事》文中研究表明张爱玲是战争的亲历者,她将自己的战争体验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战争叙事。本文主要讨论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的战争叙事,以《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花凋》《等》《封锁》等作品为重点讨论对象。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的战争叙事不仅集中在战争时期,还包括战争前夕社会的动荡不安,市民惶恐茫然的生活状态等。战争叙事的内容表现了战争给普通市民生活带来的威胁和恐惧,以及在战争威胁下的普通市民的众生相。张爱玲笔下没有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没有舍生取义的英雄,而是肩负着时代重量的普通市民。爱情故事是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战争叙事的重要内容,她借助爱情故事窥探出人性的复杂。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的战争叙事没有局限于流血和炮火,而是放眼整个时代和历史,将主题定位在揭示文化的冲击、人性的弱点上。张爱玲通过对战争主题的揭示,凸显出她对战争的态度以及战争给普通市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战争叙事的主要特征是战争时空和个体时空的对峙,在其四十年代的小说中这两种时空紧紧融合在一起,又存在着相互对峙的趋势。张爱玲具有过人的洞察力,善用比喻是她四十年代小说战争叙事的另一大特征。她常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感受作为喻体,更精准地突出普通市民在战争背景下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状况。张爱玲笔下的喻体多是衰败、悲凉、沉寂的形象,使得她的作品笼罩在悲凉和凄清之中。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的战争叙事不直接写战争,而是聚焦人情冷暖,描摹生活细节,在字里行间渗透着战争的威胁。战争作为一种背景始终渗透在张爱玲四十年代的小说之中,既是历史的真实再现,也是她内心情感的流露。
二、守住自己的“沉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守住自己的“沉香”(论文提纲范文)
(1)海南一周半(论文提纲范文)
2021年5月2日,星期日。昌江县,东方市,陵水县 |
2021年5月3日,星期一。陵水,万宁,博鳌 |
2021年5月4日,星期二。博鳌 |
2021年5月5日,星期三。博鳌,定安 |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定安,乐东 |
2021年5月7日,星期五。定安,海口 |
2021年5月8日,星期六。琼中 |
2021年5月9日,星期日。海口 |
2021年5月10日,星期一。海口 |
(2)拈花佛(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三十三 |
三十四 |
三十五 |
三十六 |
三十七 |
三十八 |
三十九 |
四十 |
(3)“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继往与开来——双轨并行的传承发展手段 |
二、民间与高校传承之探索 |
(一)原生态与学院派的交流碰撞 |
(二)课程设置地域性特色的突出 |
(三)田野采风效果的真实性、有效性 |
三、非遗舞蹈与高科技的融合 |
(一)当原生舞蹈遇到虚拟仿真 |
(二)电子媒介、媒体的传播效应 |
(三)影音纪实与影像纪录片 |
(四)新兴数字化的保护手段 |
结语 |
(4)张爱玲的电影缘与其小说电影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张爱玲的电影缘 |
第一节 “货真价实的影迷” |
一、特殊出身与电影机缘 |
二、张爱玲喜欢的电影明星 |
第二节 张爱玲与上海的好莱坞电影 |
一、上海与好莱坞电影 |
二、张爱玲电影编剧与好莱坞电影 |
三、张爱玲小说创作与好莱坞电影 |
第二章 张爱玲小说电影蒙太奇特征 |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 |
一、平行蒙太奇 |
二、交叉蒙太奇 |
三、重复蒙太奇 |
第二节 表现蒙太奇 |
一、对比蒙太奇 |
二、隐喻蒙太奇 |
三、心理蒙太奇 |
第三章 张爱玲小说电影镜头语言特征 |
第一节 景别 |
一、远景镜头 |
二、全景镜头 |
三、特写镜头 |
第二节 角度 |
一、俯拍镜头 |
二、仰拍镜头 |
三、俯仰镜头的综合运用 |
第三节 运动 |
一、推镜头 |
二、拉镜头 |
三、摇镜头 |
第四章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声光色结合特征 |
第一节 张爱玲小说的声画设计 |
一、声画合一 |
二、声画分立 |
三、声画对位 |
第二节 张爱玲小说的布光之道 |
一、效果光 |
二、逆光 |
三、脚光与顶光 |
第三节 张爱玲小说的色调艺术 |
一、单一色调的运用 |
二、多色调的对比 |
三、色调的变化 |
第五章 张爱玲小说电影化特征的意义 |
第一节 张爱玲对“新感觉派”电影化艺术的继承与发扬 |
一、“新感觉派”创作对电影艺术的借鉴 |
二、张爱玲对“新感觉派”艺术的发扬 |
第二节 张爱玲电影化小说对现代小说艺术开拓 |
一、利用蒙太奇手法丰富小说的叙事模式 |
二、利用多种镜头结合增强小说的视觉效果 |
三、利用电影声、光、色的配合拓展小说的表达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互通研究 ——以民族传统乐舞《沉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1.助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保护 |
2.助力舞蹈高等教育的内涵深化 |
3.探索具有推广价值的文化传承保护方式 |
4. 《沉香》系列的经验总结与优化完善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互通研究类 |
2.舞蹈高等教育研究类 |
3.《沉香》系列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案例分析法 |
(四)本课题的难点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
一、互通的概念界定 |
(一)互通的广义内涵 |
(二)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的互通内涵 |
1.文化功能的互通性 |
2.文化内涵的互通性 |
3.文化属性的互通性 |
二、以《沉香》观互通理念 |
(一)以文化功能实现为选择标准 |
1.实践方式的选择 |
2.传承舞目的选择 |
(二)以文化整体观为实践宗旨 |
1.文化研究范围的由点及面 |
2.身体传承程度的由表及里 |
3.舞台呈现效果的由舞至境 |
(三)以高校属性为行动立场 |
1.强调高校对待传统文化的严谨态度 |
2.发挥高校精神引领的作用 |
(四)以差异平衡为互通保证 |
1.从地域民族性到民族代表性的审美创新 |
2.从长期浸润式到高效浸润式的教育方式更新 |
三、以《沉香》探互通实践 |
(一)一脉式的互通实践途径 |
1.以深入研究为基础 |
2.以教育传承为核心 |
3.以艺术呈现促传播 |
(二)田野调查与课堂传承的同步进行 |
1.传承质量与传承广度的兼顾 |
2.多场景下的具身认知 |
(三)传承人与民间舞教师的通力合作 |
1.民间传承人为文化输出者 |
2.高校教师为辅助者与引导者 |
3.各取所长的合作模式 |
(四)舞台化亮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的区分 |
1.从舞蹈形式与功能出发挖掘文化亮点 |
2.基于舞蹈个性灵活变化 |
3.舞蹈、氛围及文字资料的三层呈现维度 |
四、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互通的价值意义 |
(一)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对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
1.中国特色舞蹈教育体系的先行探索 |
2.舞蹈表演人才能力素质的多向发展 |
3.舞蹈文化研究的多学科对话交融 |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1.地域传统舞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
2.传统舞蹈文化审美性的强调 |
3.传统舞蹈文化进校园模式更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研究日志 |
附录二: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舞目数量及民族统计 |
附录三:《沉香》文集资料体例 |
附录四:《沉香·伍》演出观众反馈调研问卷 |
附录五:访谈提纲 |
(6)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 |
四、研究范围、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五、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越南平定省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 |
第一节 平定省生态环境 |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二、自然条件 |
三、交通优势 |
第二节 17世纪以前的平定省经济与社会 |
一、沙黄时期之平定省(公元前2000年纪到公元2世纪) |
二、占婆王国时期之平定省(1世纪到1471年) |
三、黎朝时期之平定省(1471—1600年) |
第三节 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概况 |
一、17—18世纪之越南概况 |
二、1802—1885年之越南概况 |
第二章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对经济、社会的管理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 |
一、阮主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18世纪) |
二、阮朝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99—1885年)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 |
一、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山区少数民族同胞管理 |
二、17—19世纪平定省海岸管理、防守及确保平定海域安全 |
第三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 |
第一节 阮主时期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17—18世纪) |
第二节 阮朝时期平定省土地制度和农业经济(1802—1885年) |
一、平定省土地现状和1839年均田政策 |
二、平定省的农业生产状况 |
第四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商业和各非农经济行业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经济 |
一、17—19世纪平定省的国内贸易 |
二、17—19世纪平定省对外贸易与华商的贸易活动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各非农经济行业 |
一、手工业 |
二、林业、渔业、畜牧业 |
第五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 |
第二节 17—18世纪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西山起义 |
一、西山起义的爆发原因 |
二、西山起义的准备 |
三、在平定省西山起义的发展过程(1773—1786年) |
四、泰德王朝与在平定省西山军和阮映军之间的战争(1786—1802年) |
五、西山时期平定省居民的生活(1773—1802年) |
第三节 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各阶层反抗阮朝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1802—1885年) |
第六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社会文化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思想与宗教 |
一、儒教 |
二、佛教 |
三、天主教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的儒学教育与科举 |
第三节 17—19世纪平定居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
一、饮食、居住、服装和来往工具 |
二、武术 |
三、民间文化与风俗习惯 |
四、17—19世纪平定山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
第四节 17—19世纪平定省对越南语字母形成的过程所起的作用 |
第五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华人共同体 |
一、17—19世纪平定省华人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
二、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经济活动 |
三、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社会贡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笔者发表相关论文 |
附录 |
(7)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国产动画电影的曲折发展与重振 |
第一节 国产动画电影民族化的突围之路 |
一、万氏兄弟引领中国动画的艰难起步 |
二、“中国学派”对民族化风格的自觉探索 |
三、外来动画与电视动画的双重冲击 |
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造就重振契机 |
第二节 新世纪国产电影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
一、动画电影票房呈现“冰火两重天” |
二、“三维化”与“巨幕化”刷新观影方式 |
三、艺术与商业的良性互动推动创作观念的转型 |
第二章 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的叙事主题与人物设置 |
第一节 传统与现实问题交织的叙事主题 |
一、“儒道佛理念”依然成为核心叙事主题 |
二、现实观照主题体现时代精神 |
第二节 人物设置推动叙事进程 |
一、英雄在“正邪斗法”的不断升级中成长 |
二、“功能性”人物共同推进叙事进程 |
第三章 因果线性叙事模式的固守与突破 |
第一节 戏剧化的“三段式”经典叙事结构 |
一、简明紧凑的冲突建置 |
二、环环相扣的情节对抗 |
三、危机解决呈现大团圆的结局 |
第二节 非线性结构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运用 |
一、散文诗化的的片段式结构 |
二、跨时空的环形结构 |
第四章 “奇观化”与“民族化”并行的影像叙事 |
第一节 “审丑”文化下的角色设计 |
一、人物造型的“萌丑酷” |
二、中国风与日漫风共舞的动作设计 |
第二节 打破地域与时空界限的声音 |
一、“古今”“中西”杂糅的配乐 |
二、“无厘头”与“吐槽式”的语言表达 |
第三节 叙事空间构建东方奇幻想象 |
一、依靠“法术”营造古典妖神魔界 |
二、借助“旅行”与“流浪”描摹东方田园山水 |
第五章 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的迷局与应对 |
第一节 “低幼化”叙事与“全龄化”受众之间的矛盾 |
一、“低幼化”叙事的落伍与求变 |
二、“合家欢”故事满足全龄化需求 |
第二节 “洋范儿”与“民族风”之间的博弈 |
一、本土化叙事话语的迷失 |
二、在动画的民族化叙事中寻找文化自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8)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我国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及确定工作历程 |
1.4.2 我国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现状及相关研究概述 |
1.4.3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及相关研究概述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我国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现状及应用中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
2.1 我国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
2.1.1 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
2.1.2 各方地政府制定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
2.2 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2.2.1 国家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较为笼统,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 |
2.2.2 地方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未进一步细化,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 |
2.2.3 年代界定不清晰是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问题之一 |
2.2.4 “自下而上”的申报机制造成部分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被忽视 |
2.3 本章小结 |
3 地方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工作思路 |
3.1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的启示 |
3.1.1 美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
3.1.2 英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
3.1.3 法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
3.1.4 加拿大的历史建筑评价体系 |
3.1.5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的启示 |
3.2 山东省历史建筑确定专项工作第三方评估过程的启示 |
3.3 细化地方标准是加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指导性的重要手段 |
3.4 地方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的工作思路 |
3.4.1 梳理地方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其历史文化特点 |
3.4.2 对照国家标准,细化地方标准的各项价值 |
3.4.3 结合各项价值包含的历史时期,分项确定年代界定标准 |
3.5 本章小结 |
4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现状 |
4.1 西安市第一阶段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4.2 西安市第二阶段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现状及不足 |
4.3 本章小结 |
5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梳理及历史文化特点分析 |
5.1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梳理思路及技术路线 |
5.2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 |
5.2.1 西安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概述 |
5.2.2 政治变迁历史脉络 |
5.2.3 经济发展历史脉络 |
5.2.4 社会发展历史脉络 |
5.2.5 文化科技发展历史脉络 |
5.3 西安近现代历史文化特点总结 |
5.4 本章小结 |
6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方案 |
6.1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标准细则 |
6.2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艺术价值标准细则 |
6.3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科学技术价值标准细则 |
6.4 关于年代界定的补充说明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表目录 |
图目录 |
致谢 |
(9)口传文学《四川民间故事》(节选)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Project Overview |
1.2 Project Significance |
1.3 Translation Process |
Chapter 2 Oral Literature |
2.1 Introduction of Oral Literature |
2.2 Textualization of Oral Literature |
Chapter 3 Translation Challenges Brought by Textualization |
3.1 Mix of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
3.1.1 Dialect Words Having Corresponding Mandarin Written Words |
3.1.2 Dialect Words without Corresponding Mandarin Written Words |
3.2. Loss of Intonations |
3.2.1 Weak Interjections |
3.2.2 Flat Reduplications and Doggerels |
3.3 Conflict Between Story Fluency and Annotations |
3.3.1 Names Needed Explanations |
3.3.2 Annotations without Unified Setting Standards |
Chapter 4 Theoretical Basis |
4.1 Meaning Theory of Morris |
4.2 Three Meanings Adopted in Translation |
4.2.1 Referential Meaning |
4.2.2 Linguistic Meaning |
4.2.3 Pragmatic Meaning |
Chapter 5 Case Study |
5.1 Referential Meaning |
5.1.1 Explicitation of Dialect Words with Mandarin Written Words |
5.1.2 Substitution of Dialect Words without Mandarin Written Words |
5.2 Linguistic Meaning |
5.2.1 Assonance of Doggerel Translation |
5.2.2 Consonance of Doggerel Translation |
5.2.3 Alliteration of Reduplication Translation |
5.3 Pragmatic Meaning |
5.3.1 Addition of Adverbs and Phrases around Interjections |
5.3.2 Transliter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of Names |
5.3.3 Adaptation of Annotations |
Chapter 6 Conclusion |
6.1 Main Findings |
6.2 Limitations and Deficiencies |
Acknowledgements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10)论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的战争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张爱玲的战时体验 |
第一节 刻骨铭心的战争体验 |
第二节 横空出世的乱世佳人 |
第二章 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战争叙事的内容 |
第一节 战前生活压力和战时生存渴望 |
第二节 负荷者肩上的战争年代 |
第三节 战争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
第三章 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战争叙事的主题 |
第一节 新旧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
第二节 对金钱和物质的渴望 |
第三节 男女两性关系的探讨 |
第四章 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战争叙事的特征 |
第一节 战争时空和个体时空的对峙 |
第二节 喻体中的战争世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守住自己的“沉香”(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一周半[J]. 徐则臣. 清明, 2021(06)
- [2]拈花佛[J]. 朱朝敏. 芳草, 2021(05)
- [3]“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 王岩,王欣悦. 山东艺术, 2021(04)
- [4]张爱玲的电影缘与其小说电影化特征研究[D]. 李嘉欣.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5]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互通研究 ——以民族传统乐舞《沉香》为例[D]. 钱伽宇. 北京舞蹈学院, 2021
- [6]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D].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7]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叙事研究[D]. 彭嫣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李东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口传文学《四川民间故事》(节选)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D]. 冯思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10]论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的战争叙事[D]. 李苗苗.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