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使用Alcon注入器植入折叠人工晶体的临床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超[1](2021)在《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Haigis及Hoffer Q公式在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准确性,并探讨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对术后屈光误差的影响。方法:通过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于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诊断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短眼轴患者64人(72眼),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术前均使用A型超声及IOL-Master测量眼球生物参数,包括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及平均角膜曲率(Keratometry mean,Km),视力及屈光状态检查均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电脑验光及综合验光仪,包括平均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球面镜(Sphere,Sph)及柱镜(Cylinder,Cyl),使用Haigis及Hoffer Q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预测屈光度。收集患者术后1个月视力,记录并统计实际屈光度(Diopter,D)及屈光状态,比较Haigis及Hoffer Q计算公式预测的准确性,分析影响公式准确性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23.0数据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亚组相关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P<0.05认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多个样本独立检验。P<0.008认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4人(7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短眼轴患者,男性13眼,女性59眼,平均年龄(59.00±13.00)岁,64人均分别使用Haigis及Hoffer Q公式进行IOL屈光度预测;所有入组患者术后1月UCVA及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Haigis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后屈光误差(Mean error,ME)为-0.17±0.84D,绝对屈光误差(The mean of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MAE)为0.62±0.57D,绝对屈光误差中位数(Med AE)为1.41D,屈光误差范围在±0.25D占34.7%,±0.50D为55.5%,±0.75D为69.4%,±1.00D为81.9%;使用Hoffer Q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后屈光误差为-0.59±0.86D,MAE为0.78±0.68D,Med AE为0.73D,屈光误差范围在±0.25D占23.6%,±0.50D为43.0%,±0.75D为58.3%,±1.00D为66.6%。两组公式的ME、MAE及屈光误差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LT与两组公式预测准确性呈负性相关,呈现LT值越大,屈光误差越小(P<0.05)。结论:Haigis公式预测效果整体优于Hoffer Q;Hoffer Q公式预测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具有近视屈光不正倾向。在Haigis及Hoffer Q公式应用中,均表现出术前LT值越大,术后屈光误差越小;短眼轴,晶状体较厚,前房较浅时,选择Haigis公式预测更准确。
张凯凯[2](2021)在《散光多焦点人工晶体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Acrysof IQ Restor Toric(ART)人工晶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到2020年10月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且角膜散光≥0.75D的患者共79例(85眼)。将患者分成两组:ART组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RT人工晶体植入术;Toric组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手术。收集患者术前资料:性别、年龄、眼别、角膜散光、眼压、轴长、基础泪液分泌量、晶体度数、UDVA、CDVA;术后资料:裸眼远中近视力、矫正远中近视力、绘制离焦曲线、残余散光、OPD-ScanⅢ波前像差仪测量晶体旋转轴位、总像差、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差、MTF、SR;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患者术后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满意度、脱镜率。结果:1、ART组术后的UNVA和UIVA优于Toric组(近:P<0.01;中:P=0.039),而UDVA、CDVA、CIVA、CNVA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ART组与Toric组术前角膜散光和术后残余散光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然而ART组和Toric组术后残余散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41)。3、ART组与Toric组晶体旋转度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953)。4、Toric组离焦曲线呈单峰状,在0D处有1个焦点;ART组离焦曲线呈双峰状,在0D和-2.5D处形成远近2个焦点,中距离焦点视力略有下降。ART组提供了更广阔的焦深范围为(+1.5D~-4.0D),而Toric焦深范围为(+1.0D~-1.50D)。5、瞳孔直径4mm时,Toric组在5c/d空间频率的MTF值优于ART组(P<0.05)。瞳孔直径4mm时,Toric组的SR优于ART组(P<0.01);瞳孔直径6mm时的S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21)。6、瞳孔直径4mm和6mm时,ART组与Toric组的总像差、高阶像差、球差、慧差、三叶草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ART组术后视中和视近裸眼脱镜优于Toric组(中:P=0.026;近:P<0.01),而视远裸眼脱镜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58)。8、ART组视中和视近满意度优于Toric组(中:P=0.027;近:P<0.01),而视远满意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4)。9、ART组术后的VF-14量表评分优于Toric组(P<0.01)。结论:1、ART人工晶体在不增高术后像差的基础上,可以有效矫正散光,同时提供术后远中近全程视力。2、ART人工晶体脱镜率高、满意度好、生存质量高。3、ART与Toric人工晶体均具有良好的晶体稳定性。
李昕欣[3](2021)在《白内障术中前囊膜抛光的临床意义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白内障手术从复明性手术向屈光性手术发展,术后精准可控的屈光状态对临床至关重要。人工晶体材料学及结构设计方面的发展追求更好更稳定的光学质量;光学生物测量设备更新及飞秒激光辅助,微小手术切口等技术使得术前测量及术后屈光状态更精准;第二代改良的模型眼理论计算公式以及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的人工晶体计算公式较基于简化眼模型的第一代理论计算公式及回归计算公式更加准确。术后诸如囊袋皱缩及纤维增殖导致的人工晶体源性的屈光误差难以于术前有效预估及控制,可造成一系列的视觉质量的变化,诸如散光、屈光不正、眩光等。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开放的囊袋系统为残余的囊袋内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及成纤维细胞提供了增殖的条件,并被广泛认为是导致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浑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及前囊膜浑浊(An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ACO)发生的病理因素。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标准化的现代超声乳化手术联合术中前囊膜的机械抛光,清除前囊及赤道部残余的上皮细胞,观察其术后对于不同类型人工晶体远期PCO程度及人工晶体稳定性及目标屈光度误差的影响。方法:在这一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一期植入的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其中全身情况较好,无手术相关禁忌症且手术顺利者入选。排除有糖尿病,眼表及内眼手术史,既往长期慢性葡萄膜炎及青光眼发作史,眼外伤及高度近视,角膜散光大于3D者及不能按时随访等影响术后指标观测者。术前患者行常规眼部及全身化验及体格检查,以SRK/T公式为标准,记录预计眼部屈光度数,同时记录术前MASTER生物测量相关眼部数据:角膜曲率、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眼前节照相以LOCS II标准记录白内障等级,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随机分组根据每 1 手术眼为 1 例,根据手术时间按照随机数表排序决定是否行术眼的前囊膜的抛光。所有手术均为同一医师操作完成,在完成皮质的吸除后根据分组结果应用抛光器对晶状体囊袋的前囊膜及赤道部进行360度充分的抛光,抛光效果依靠手术录像记录。术眼所植入人工晶体由患者自主选择,分别采集患者术后1周,1月,3月,6月MASTER生物测量数据,眼前节照相,验光结果:以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R)表示,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上所有检测项目均由同一检查者在同一地点环境下完成。结果:共计30例眼进入后期随访,12例为男性,18例为名女性,平均年龄为69.47±25.15(43岁-84岁)。试验抛光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基本指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各时间点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前房深度过程差值(ACD6M-1w)-0.07±1.09,对照组0.00±0.9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9,P=0.686)。试验组屈光度过程差值(SER6M1w)-0.05±0.75,对照组 0.17±0.4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5,P=0.103);试验组屈光度预计差值(SER6M-pre)-0.18±1.00,对照组-0.13±1.2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5,P=0.801)。术后6月后囊膜浑浊分级:试验组个等级人数分别为0级3人,1级14人,2级0人;对照组各等级人数分别为0级0人,1级8人,2级5人。亲水组各等级人数分别为0级1人,1级4人,2级0人;疏水组0级2人,1级18人,2级5人。析因分析手术方式与人工晶体类型无统计学相关性(F=0.356,P=0.556>0.05);手术方式主效应呈相关关系(F=4.428,P=0.045);人工晶体类型主效应无统计学相关性(F=2.127,P=0.157)。6月屈光度(SER6M)与术后6月前房深度(ACD6M)成中度正相关关系,r=0.518,P=0.003;术前预计屈光度差值(SER(6M-pre))与术后6月前房深度(ACD6M)成中度正相关关系,r=0.554,P=0.002。结论:机械抛光器可以在术中良好的红光反射下使赤道部及前部晶状体囊膜达到肉眼可观测下的清洁,且术中及术后未见由此引发的明显相关并发症。SKR-T公式计算下的术前人工晶体选择的精准性与术后6月前房深的稳定性相关,其中术后前房深度越接近预期前房深度,其精准性越高,前房深度的稳定对于屈光度稳定十分重要。不同种类人工晶体在6月观察期内均未发现明显影响视力的中央部后囊膜浑浊,前囊膜抛光组较对照组在周边呈现出更少的细胞增殖表现。在现有标准化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带有锐利光学部边缘结构的人工晶体的情况下,是否前囊膜抛光对于术后人工晶体稳定性,及术前人工晶体预测精准度上未表现出明显差异。
刘夏薇[4](2021)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体位移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体位置的变化,包括人工晶体的倾斜和偏心。研究有效晶体位置的变化,以期找到其与人工晶体的倾斜和偏心的关系,为该类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收集于2019年10月-2020年06月就诊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确诊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并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21人32眼,依据植入人工晶状体的不同,可分为两组:HD组(植入SOFTEC HD晶体)15眼,其中男性9人、女性6人,左眼10只、右眼5只;AO组(植入Akreos-AO晶体)17眼,其中男性7人、女性10人,左眼9只、右眼8只。记录其术后1天、1周、1月、3月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有效晶体位置,人工晶体倾斜度,人工晶体偏心量。比较两组间、组内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同时比较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有效晶体位置与人工晶体倾斜度、偏心量之间有没有相关性。结果: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UCVA、BCVA、有效晶体位置、人工晶体倾斜度、人工晶体偏心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HD组(有效晶体位置F=19.706、P=0.001,人工晶体倾斜度F=15.901、P=0.001,人工晶体偏心量F=19.907、P=0.001,P值均小于0.01),AO组(有效晶体位置F=14.279、P=0.001,人工晶体倾斜度F=69.576、P=0.001,人工晶体偏心量F=40.263、P=0.001,P值均小于0.01),说明两组的有效晶体位置、人工晶体倾斜度、人工晶体偏心量在四个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晶体位置与人工晶体倾斜度在各时间点均没有相关性(术后1天r=0.244、P=0.179,术后1周r=0.15、P=0.414,术后1月r=0.32、P=0.074,术后3月r=0.273、P=0.13,P值均大于0.05),有效晶体位置与人工晶体偏心量在各时间点呈正相关(术后1天r=0.534、P=0.002,术后1周r=0.552、P=0.001,术后1月r=0.647、P=0.001,术后3月r=0.553、P=0.001,P值均小于0.01)。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有效晶体位置有明显的移动,在一天到一周内轻度前移,术后一周到一月人工晶体轻度后移,术后一月之后有效晶体位置趋于稳定。同时发现患者术后有效晶体位置与人工晶体偏心量呈一定的正相关,与人工晶体倾斜度没有明显相关。
万佳昱[5](2020)在《Toric人工晶状体不同标记方法对术后视觉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植入术,使用不同方法标记患者的散光轴位,通过对比直视下手动标记方法、Callisto eye导航引导下标记方法、Pentacam眼前节全景分析仪引导LensAR飞秒激光系统囊膜标记方法,进而探究不同标记方法的精准性及术后旋转稳定性的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唐山市眼科医院接受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Acrysof IQ Toric IOL植入术,共53例60眼,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术前检查。依据随机对照表法将患者随机为手动标记组、导航标记组、囊膜标记组,分别行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后一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每次随访测量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残余散光、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Icare测量眼压、散瞳后在裂隙灯下观察Toric IOL轴位并应用数码照相机拍照、采用Pentacam所拍摄的Scheimpflug图像,并应用Image Pro Plus软件进行图像测量并计算Toric IOL术后倾斜角及偏心值。结果三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UCVA、BCVA与术前相比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BCVA相比,术后一个月时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时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时导航组与手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残余散光比较,术后一个月及三个月时囊膜组与手动组、导航组与手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平均轴位偏差度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术后一周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导航组与手动组。三组间平均倾斜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术后一周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周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导航组与手动组。三组间平均偏心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术后一周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周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各个时间点倾斜角与偏心值的相关性如下:囊膜组术后各个时间点在90°及180°方位的倾斜角和偏心值均无相关性(P>0.05);导航组存在相关性的有,术后一周90°方位、术后一个月90°及180°方位、术后三个月90°及180°方位(P<0.05);手动组存在相关性的有,术后一个月180°方位、术后三个月90°及180°方位(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囊膜标记及导航引导的角膜标记方法均可有效提高Toric IOL轴位定位的精准度,两种方法在降低IOL轴位偏差、术后残余散光量、倾斜角与偏心值方面具有优势;飞秒激光辅助囊膜标记方法因减少了空间误差,较导航引导的角膜标记方法更客观,值得推荐。图17幅;表9个;参151篇。
孙建红[6](2020)在《两种不同位置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低度数角膜散光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对于合并低度数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陡峭轴和上方两种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术前角膜散光≤1.0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99例(104眼),根据不同切口位置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并植入可折叠人工晶体;切口均位于透明角膜,大小为3.0mm。A组手术切口位于陡峭轴位(角膜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根据术前角膜散光大小再分为两组,角膜散光≤0.5D的患者为A1组,角膜散光0.5D~1.0D的患者为A2组。B组手术切口为常用上方切口(约1100轴位),同样根据术前角膜散光大小再分为两组,角膜散光≤0.5D的患者为B1组,角膜散光0.5D~1.0D的患者为B2组。检查术前及术后1d、1wk、1mo、3mo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大小及轴位,用网上在线计算器(http://www.sia-calculator.com/)计算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大小,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裸眼视力:A、B两组患者术后1天、1周、1月、3月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好转趋势。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A1组平均视力优于B1组,A2组平均视力优于B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角膜散光大小:A1组患者术后1天、1月、3月角膜散光度数较术前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角膜散光较术前亦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患者术后1天、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度数较术前增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比较A1组角膜散光度数均小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患者术后1天角膜散光度数较术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随时间的推移,角膜散光越来越小;术后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度数较术前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患者术后1天、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度数较术前均增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比较A2组角膜散光度数均小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IA:A、B两组SIA均为术后1天最大,之后逐渐减小。组间比较,术后1天A组SIA较B组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月、3月A组SIA较B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3月的SIA分别为0.55±0.31D、0.64±0.26D。(4)角膜散光轴位:A、B两组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逆规散光例数有所增加,但各类型散光所占比例大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术前角膜散光≤0.5D的白内障患者,接受3.0mm透明角膜超声乳化术,切口位于陡峭轴时,虽然不能矫正术前角膜散光,但与上方切口比较可以相对减少术后角膜散光的增加。(2)对于术前角膜散光为0.5~1.0D的白内障患者,接受3.0mm透明角膜超声乳化术,切口位于陡峭轴时,能够有效矫正术前角膜散光。(3)对于术前合并低度数角膜散光(≤1.0D)的白内障患者,超乳术切口不管位于陡峭轴还是上方常用位置,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各时间点两组间裸眼视力比较陡峭轴视力优于上方切口,但差异不显着。
马玉均[7](2020)在《两种囊膜抛光方式的手术安全性及视觉质量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两种囊膜抛光方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去除囊袋残留皮质纤维和上皮细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视觉质量进行分析,为临床上探寻提高手术技巧减少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老年性白内障手术并且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资料。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2眼)为单纯I/A(irrigation/aspiration,I/A)抛光囊膜组:常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术中I/A抛光晶体前、后及部分赤道部囊膜。B组(28眼)为I/A抛光联合水抛光囊膜组:常规行超声乳化技术,术中用I/A头抛光晶体前囊膜,后囊膜及部分赤道部囊膜则采用水抛光法。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内高阶像差(internal higher order aberration,Internal HO A)、三叶草差(trefoil)、慧差(com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超声乳化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及术中并发症情况,采取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每组治疗前后随访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之间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两组患者BCVA得到显着提高,两组间随访期各时间点术后1天、1周的BCVA比较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月及3个月两组间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Internal HOA均较术前显着减小,两组间随访期各时间点术后1周、1月及3月Internal HOA、trefoil、coma的RMS值B组小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中两组患者所用CD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中注吸液用量(estimated fluid used,EDU)B组显着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术后第一天CCT均较术前显着增厚(P>0.05),且术后第一天A组的CCT显着高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术后ECD均显着减少,两组术后3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仍分别显着小于该组术前水平(P<0.05);随访期间术后1月及3月A组显着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60例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人工晶体均在囊袋中,未发现人工晶体偏位、囊袋皱缩及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白内障术中采用全囊膜抛光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视力,预防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提升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水抛光是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的一种快速的、安全有效地囊膜抛光技术,该技术不需要特殊的手术器械,手术操作简单。相较常规I/A头抛光能更安全的清除残留皮质,术后视觉质量提升更明显,并且大大降低了角膜内皮损伤及后囊膜破裂的风险。
旷豪[8](2020)在《高度近视眼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预测术后屈光度准确性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SRK/T、Haigis、HofferQ、Holladay1四种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及眼轴优化公式在高度近视患者中预测术后屈光度的准确性,同时研究植入的三种人工晶体与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相关性,为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和人工晶体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部分:高度近视眼四种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及眼轴优化公式预测术后屈光度准确性的比较前瞻性临床病例研究,通过收集AL≥26.0mm白内障患者共计18例(31眼),根据测量的眼轴长度将其分为A组(26≤AL<30mm)和B组(AL≥30mm),运用四种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及眼轴优化公式计算预期术后屈光度,比较术后实际测得的屈光度与预期术后屈光度的差异。分析四种公式在不同眼轴长度时预测的准确性和应用眼轴优化公式的可靠性。第二部分:不同人工晶体与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之间的相关性前瞻性临床病例研究。通过第一部分的病例资料,根据植入的人工晶体类型分为A组(CT LUCIA 601P型)、B组(ZCB00型)和C组(AR40e型)。运用四种人工晶状体公式计算预期术后屈光度。比较术后实际测得的屈光度与预期术后屈光度的差异。分析使用同一人工晶状体公式时,不同人工晶体对于预测术后屈光度的影响。结果:1、A组(26≤AL<30mm)16眼,平均眼轴长度为27.70mm,B组(AL≥30mm)15眼,平均眼轴长度为31.76mm。A组中SRK/T、Haigis、HofferQ、Holladay1四种公式及眼轴优化公式MAE值分别是(1.61±1.42)D、(1.67±1.41)D、(1.85±1.54)D、(1.91±1.52)D、(1.26±1.25)D、(1.13±1.28)D、(1.16±1.31)D和(1.24±1.26)D,四种公式及眼轴优化公式MNE值分别为(1.53±1.51)D、(1.48±1.62)D、(1.76±1.65)D、(1.83±1.62)D、(1.05±1.44)D、(0.79±1.53)D、(0.91±1.51)D和(0.99±1.47)D。各公式之间MAE和MNE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中SRK/T、Haigis、HofferQ、Holladay1四种公式及眼轴优化公式MAE值分别是(1.82±0.72)D、(1.54±0.72)D、(2.36±0.69)D、(2.06±0.69)D、(0.79±0.76)D、(0.74±0.82)D、(0.93±0.85)D和(0.71±0.76)D。四种公式及眼轴优化公式MNE值分别为(1.82±0.72)D、(1.54±0.72)D、(2.36±0.69)D和(2.06±0.69)D、(1.82±0.72)D、(1.54±0.72)D、(2.36±0.69)D和(2.06±0.69)D。Haigis与HofferQ公式有统计学意义(F=0.015,P=0.004),HofferQ与SRK/T公式有统计学意义(F=0.217,P=0.042),而Haigis与SRK/T公式之间无统计学意义(F=0.102,P=0.292),两公式MAE均小于其他两种公式,Haigis公式的MAE值更优有更好的预测性。四种公式在应用眼轴优化公式后MAE和未优化眼轴的MAE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眼轴优化公式可以减少误差,提高准确性。2、分别使用SRK/T、Haigis、HofferQ以及Holladay1公式A、B两组的MAE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组内四种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之间的MAE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四种人工晶状体公式在26≤AL<30mm预测准确性无差异。Haigis和SRK/T公式在AL≥30mm预测准确性较好,Haigis公式预测值更准确;应用眼轴优化公式可有效降低误差,所以在AL≥30mm先优化眼轴长度再选择Haigis或者SRK/T公式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预测结果。2.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根据眼轴长度选择适合的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后,植入CT LUCIA 601P或者ZCB00型人工晶体不会对结果产生显着影响。
王青[9](2020)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1.8 mm,2.2 mm)和小切口(3.0 mm)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及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96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眼)。所有患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根据角膜切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3.0 mm切口组:30眼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2.2 mm切口组:34眼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1.8 mm切口组:32眼行1.8 mm透明角膜切口。检查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眼压(IOP)和并发症。检测时间点为术前和术后1d,1mo和3mo。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术后1d,1mo和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BCVA明显高于3.0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1d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明显高于2.2 mm切口组(P<0.05),2.2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1.8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3mo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仍明显高于术前(P=0.003)。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3.0 mm切口组(P<0.05)。术后1d时,2.2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3.0 mm切口组(P=0.020),1.8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2.2 mm切口组(P=0.034)。在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CECC均明显高3.0 mm切口组(P<0.05)。术后各组的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三组眼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在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比传统的小切口联合手术更具有优势。在术后早期1.8 mm微切口比2.2 mm微切口有更好的疗效。目的:研究同轴1.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40人(45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眼行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1眼行3.0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于术前、术后1w、术后1mo、术后3mo时测量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 BUT)、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 BUT)、泪河高度(TMH)、角膜荧光染色评分(CFS)等指标。结果:1.OSDI:术后1w时,两组的OSDI均较术前增加,对照组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OSDI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Nif BUT,Nia BUT:术后1w时,两组的Nif BUT和Nia BUT均显着下降,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Nif BUT,Nia BUT逐渐恢复,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的Nif BUT,Nia BUT仍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3.TMH:术后1w时,两组的TMH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MH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TMH逐渐恢复,与术前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CFS:术后1w时,两组的CFS均增加,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CFS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采用同轴1.8 mm微小切口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较采用3.0 mm切口小。目的:探讨兔眼模型的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对泪膜及眼表炎性指标IL-6,TNF-α的影响。方法:31只新西兰兔(31眼),随机分为微切口组10只(10眼)、常规切口组9只(9眼)、正常对照组12只(12眼)。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做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模型。微切口组实施2.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常规切口组实施3.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在术前及术后1w,2w检测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兔子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在上述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兔泪液中TNF-α,IL-6的含量。术后2w时将三组兔子处死,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组兔子角膜的TNF-α,IL-6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w时,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的BUT都明显减小,常规切口组减小更明显,与微切口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两组的BUT均有所恢复,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微切口组的BUT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2w时,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泪液的TNF-α,IL-6都明显升高,常规切口组的数值升高更多,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常规切口组、微切口组的角膜组织中TNF-α、IL-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切口行晶状体摘除术比采用常规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减少,而二者的眼表炎症反应程度无明显差异。
凡心玉[10](2019)在《两种角膜标记法在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OPD-Scan Ⅲ标记法与裂隙灯水平窄光带标记法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散光型人工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es,Toric IOL)植入术中的准确性及实用性。[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白内障合并规则散光≥1.0D患者共29例,40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根据术前不同的角膜标记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4例(20眼)术前行裂隙灯水平窄光带法标记,B组15例(20眼)术前行OPD-Scan Ⅲ标记法。比较患者术后1周、1月、3月的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U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est corrected distant visual,BCDVA),术后3个月的预期残余散光(Targeted induced astigmatism,TIA)与实际残余散光(Actual residual astigmatism,AIA)差值的绝对值,人工晶体轴位偏移度的差异。[结果]29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未出现人工晶体偏斜移位,后囊混浊等并发症。两组术后1周、1月、3月裸眼远视力分别为(0.27±0.09、0.19±0.08、0.12±0.07)、(0.22±0.11、0.18±0.09、0.11±0.07),两组对比(P=0.676、P=0.460、P=0.7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周、1月、3月最佳矫正远视力分别为(0.15±0.08、0.08±0.06、0.06±0.05)、(0.13±0.10、0.06±0.06、0.05±0.07),两组对比(P=0.647、P=0.511、P=0.7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个月的预期残余散光与实际残余散光差值的绝对值分别为(0.42±0.16)、(0.35±0.13),两组间(P=0.308)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两组人工晶体轴位偏移度分别为(3.10±1.91、2.30±1.41),组间对比(P=0.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45±0.04、0.44±0.04),两组间对比(P=0.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Toric IOL植入术中OPD-Scan Ⅲ标记法与裂隙灯水平窄光带标记法进行角膜散光轴位标记,其准确性无差异,考虑到患者的配合度以及操作者的要求,OPD-Scan Ⅲ标记法在临床工作中实用性更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感。
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使用Alcon注入器植入折叠人工晶体的临床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使用Alcon注入器植入折叠人工晶体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术前检查 |
3.植入材料 |
4.手术方法 |
5.术后复查及回访 |
6.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一般情况 |
2.视力及屈光状态 |
3.Haigis与 Hoffer Q公式预测术后屈光准确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不足与展望 |
1.不足 |
2.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短眼轴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2)散光多焦点人工晶体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综述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人工晶体 |
2.3 方法 |
2.4 收集资料 |
2.4.1 术前资料 |
2.4.2 术后资料 |
2.5 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术前资料 |
3.3 视力 |
3.4 残余散光 |
3.5 晶体稳定性 |
3.6 离焦曲线 |
3.7 MTF和SR |
3.8 像差 |
3.9 脱镜率 |
3.10 满意度 |
3.11 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评分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白内障术中前囊膜抛光的临床意义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展望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附图 |
论文检验附表 |
文献综述 LECs相关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体位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致谢 |
人工晶状体倾斜和偏心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5)Toric人工晶状体不同标记方法对术后视觉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Toric人工晶状体不同标记方法对术后视觉效果的影响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术前检查 |
1.1.3 术前准备 |
1.1.4 人工晶状体轴位、角膜切口位置标记方法 |
1.1.5 手术方法 |
1.1.6 术后用药和随访 |
1.1.7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结果 |
1.2.2 视力变化 |
1.2.3 眼压及前房深度变化 |
1.2.4 散光变化 |
1.2.5 IOL轴位偏差 |
1.2.6 IOL倾斜角度 |
1.2.7 IOL偏心值 |
1.2.8 倾斜角与偏心值相关性分析 |
1.3 讨论 |
1.3.1 Toric IOL植入术后散光矫正情况 |
1.3.2 Toric IOL植入术后视力改善情况 |
1.3.3 Toric IOL植入术后轴位偏差 |
1.3.4 Toric IOL植入术后眼内稳定性 |
1.3.5 不同轴位标记方法差异分析 |
1.3.6 其他因素 |
1.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和Toric IOL轴位标记方法研究进展 |
2.1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 |
2.1.1 研究现状 |
2.1.2 飞秒激光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
2.1.3 散光对白内障手术的影响及矫正方法 |
2.1.4 Toric IOL在白内障手术中的适用条件 |
2.2 Toric IOL标记方法汇总 |
2.2.1 FLACS囊膜标记 |
2.2.2 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引导下的FLACS囊膜标记 |
2.2.3 Cassini眼前节分析仪引导下的FLACS囊膜标记 |
2.2.4 Aladdin光学生物测量仪引导下的FLACS囊膜标记 |
2.2.5 OPD-ScanIII光学生物测量仪引导下的FLACS囊膜标记 |
2.2.6 Callisto eye导航系统引导下的轴位标记 |
2.2.7 Verion导航系统引导下的轴位标记 |
2.2.8 Lenstar LS900手术导航系统引导下的轴位标记 |
2.2.9 ORA系统引导下的轴位标记 |
2.2.10 其他系统引导下的轴位标记 |
2.2.11 直接视觉下及裂隙灯下的手动轴位标记 |
2.2.12 气泡、摆锤、眼压辅助下的手动轴位标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两种不同位置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低度数角膜散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两种囊膜抛光方式的手术安全性及视觉质量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液化性后发性白内障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高度近视眼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预测术后屈光度准确性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英文索引 |
前言 |
第一部分 四种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比较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人工晶体与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之间的相关性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第一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白内障和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
1.2 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治疗 |
1.3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现状 |
2 材料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术前检查 |
2.4 手术方法 |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术前基本资料 |
3.2 最佳矫正视力 |
3.3 角膜散光度 |
3.4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
3.5 眼压 |
3.6 并发症 |
4 讨论 |
4.1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种类 |
4.2 微切口手术的定义及优势 |
4.3 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影响因素 |
4.4 微切口对CECC的影响 |
4.5 眼压的控制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眼表疾病的发病机制 |
1.2 干眼症的临床特点 |
1.3 手术源性干眼的意义及特点 |
1.4 传统的泪膜稳定性检测方法 |
1.5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的特色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
3.2 OSDI |
3.3 NifBUT |
3.4 NiaBUT |
3.5 TMH |
3.6 CFS |
4 讨论 |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4.2 检查方法的先进性 |
4.3 手术对泪膜的影响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兔眼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术后眼表炎症指标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干眼的发病机制及炎症因子的作用 |
1.2 炎症因子对术后干眼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BUT |
3.2 泪液TNF-α |
3.3泪液IL-6 |
3.4 角膜组织中TNF-α,IL-6 蛋白表达 |
4 讨论 |
4.1 炎症因子TNF-α、IL-6 对术后眼表的影响 |
4.2 微切口对术后炎症的缓解作用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两种角膜标记法在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使用Alcon注入器植入折叠人工晶体的临床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分析[D]. 刘云超. 汕头大学, 2021(02)
- [2]散光多焦点人工晶体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凯凯. 吉林大学, 2021(01)
- [3]白内障术中前囊膜抛光的临床意义评价研究[D]. 李昕欣. 山东大学, 2021(12)
- [4]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体位移的临床研究[D]. 刘夏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Toric人工晶状体不同标记方法对术后视觉效果的影响[D]. 万佳昱.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两种不同位置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低度数角膜散光的影响[D]. 孙建红.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7]两种囊膜抛光方式的手术安全性及视觉质量对比分析[D]. 马玉均.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高度近视眼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预测术后屈光度准确性的比较[D]. 旷豪. 南华大学, 2020(01)
- [9]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王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10]两种角膜标记法在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对比研究[D]. 凡心玉.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