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阑尾包块脓肿一期手术23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兀晶蕊[1](2021)在《阑尾消痈汤治疗热毒血瘀型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对比,探讨口服阑尾消痈汤联合抗生素治疗热毒血瘀型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治疗效果,客观评价阑尾消痈汤的临床作用及疗效。方法:选取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外科住院部阑尾周围脓肿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试验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西医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抗生素。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阑尾消痈汤。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体温、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肿块消散情况等,判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后果,顺利完成了此次临床试验。(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脓肿直径以及西医各类实验室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1)具有显着差异。(3)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值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天后,两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反应蛋白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均降至正常。就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方面,治疗组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早于对照组。(4)脓肿消散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脓肿直径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患者的肿块直径均缩小,但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疗效比较: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96.88%,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阑尾消痈汤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确切。在促进患者体温恢复,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缩小脓肿范围,促进患者实验室指标恢复方面更具优势。间接说明阑尾消痈汤能够减轻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促进脓肿的吸收,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肖雄[2](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刘宇[3](2018)在《腹腔镜技术在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的比较研究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性阑尾切除术在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中的优势与不足。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共计523例,其中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292例,应用开放手术治疗2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对比,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花费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腹腔镜手术组有2例中转开放手术病例。腹腔镜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4.4±12.6分钟,开放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6.7± 10.2分钟,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6);腹腔镜手术组平均手术失血量为3.2± 1.3毫升,开放手术组平均失血量为3.0± 1.9毫升,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3);手术切口总长度腹腔镜手术组为2.1 ±0.2厘米,开放手术组为5.3± 1.6厘米,腹腔镜手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2)。关于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镜手术组为35.4±4.6小时,开放手术组为40.3±6.8小时,腹腔镜手术组短于开放手术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腹腔镜手术组术后抗菌素应用时间为5.5±0.9天,开放手术组为7.9±1.8天,腹腔镜手术组短于开放手术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2)。腹腔镜手术组292例病例中有14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而开放手术组231例病例有36例发生切口感染,腹腔镜手术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手术组292例病例中有4例术后并发术后腹腔脓肿,而开放手术组231例病例有11例术后发生腹腔脓肿,腹腔镜手术组腹腔脓肿发生率低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292例病例中有3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而开放手术组231例病例有4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两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在术后第一天至第七天的FLACC疼痛评分均低于开放手术组,比较均具体显着统计学意义。腹腔镜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1 ±0.4天,而开放手术组为8.6± 1.2天,腹腔镜手术组住院时间短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手术组平均住院花费为13654.3±496.2元,而开放手术组为11242±349.6元,腹腔镜手术组平均住院花费高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儿童复杂性阑尾炎的治疗,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花费少等优点,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具有较大优势。二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阑尾手术在儿童复杂阑尾炎中的应用评价目的:比较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切除术与传统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的差别,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的可行性。方法:对2014年0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儿童复杂性阑尾炎病例75例,其中应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例,三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9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手术切口情况、手术副损伤发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花费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经脐单部位手术组中有4例转三孔法腹腔镜手术,两组均无中转开腹病例。经脐单部位手术组中有27例需要增加引流切口放置腹腔引流管,比率为27/75(36%)。经脐单部位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三孔法手术组(81.4±15.6分钟vs64.7±11.2分钟,P<0.01);两组平均失血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抗菌素应用时间、腹腔脓肿发生率、术后肠梗阻发生率、阑尾残株炎发生率等指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经脐单部位手术组切口感染率为6/75(8%),高于三孔法手术组(1/91,1%),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经脐单部位手术组术后第一天、第二天疼痛评分高于传统腹腔镜手术组,结果有显着统计学意义(7.3±0.4 vs 6.7±0.3,P<0.01;4.6±0.8 vs 4.2±0.3,P<0.01);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组平均住院花费高于传统腹腔镜手术组(14834.3±352.5元vs 13642.1±476.2,P<0.01),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单部位腹腔镜技术用于治疗复杂性阑尾炎在切口美容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手术时间、切口感染率、术后切口疼痛控制等方面与传统三孔法腹腔镜技术比较尚存在差距。对于复杂性阑尾炎手术治疗,单部位腹腔镜技术不占优势,而且不是首选。三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既往对儿童阑尾周围脓肿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后择期手术的方法,腹腔镜手术的兴起为阑尾周围脓肿早期手术介入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针对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阑尾脓肿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做出评价分析。方法:随机选择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穿孔性阑尾炎儿童病例共180例,其中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病例42例作为研究组,阑尾周围脓肿保守后腹腔镜手术的病例46组做对照一组,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病例92例作为对照二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中转开放手术概率、手术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花费等指标的差异。结果:1.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治疗,无死亡病例,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42例中有2例转开放手术,阑尾周围脓肿保守治疗后手术组无中转开放病例,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组有2例中转开放手术,中转开放概率无统计学意义;2.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保守组(63.5±14.2分钟vs 41.6±8.2分钟,P<0.01),与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63.5±14.2分钟vs60.3±18.2分钟,P>0.05);3.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的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长于阑尾周围脓肿保守组再次入院手术的病例(42.7±6.5小时vs 22.6±4.2小时;P<0.01),而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与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42.7±6.5小时vs 41.2±5.5小时,P>0.05);4.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的恢复饮食时间明显长于阑尾周围脓肿保守后手术组(2.8±0.3日vs 1.8±0.5日,P<0.01);与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2.8±0.3日vs 3.0±0.3日,P>0.05);5.应用抗菌素天数: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应用天数明显短于阑尾周围脓肿保守后手术组(6.9±0.6日vs 14.7±2.3日,P<0.01),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的应用抗菌素时间与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6.9±0.6日vs6.4±0.6日,P>0.05);6.腹腔脓肿复发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7.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8.术后肠粘连梗阻发生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9.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阑尾周围脓肿保守后手术组两次总住院时间(8.1±1.2日vs 18.7±3.3日,P<0.01);与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8.1±1.2日vs7.7±0.9,P>0.05);10.住院总费用比较情况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少于阑尾周围脓肿保守后手术组(13453.4±976.3元vs 21243.4±1276.3元;P<0.01),与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13453.4±976.3元 vs 13207±476.3 元,P>0.05)。结论:对于儿童阑尾周围脓肿,早期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选择,单次住院即可解决局部感染及阑尾切除的问题,不但具有微创、美观的优点,还可以避免误诊,缩短病程,同时避免了阑尾脓肿保守治疗后的复发问题。
陈钦钦[4](2015)在《如意金黄膏外用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观察与研究》文中提出阑尾周围脓肿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腹症,继发于急性阑尾炎,属于急性阑尾炎较为严重的临床病理类型之一,属中医学“肠痈”范畴。典型的阑尾周围脓肿症状上多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疼痛持续难缓解,发热,可伴有恶心、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多强迫屈身体位,情绪焦虑。查体:右下腹局限性肌紧张,麦氏点压痛、反跳痛阳性,右下腹深压或可触及包块、压痛强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结肠充气试验、闭孔肌试验均阳性。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均显着升高;B超下阑尾区可见大小不等、形态欠规则且边界欠清晰的混合回声区。传统观念认为,阑尾周围脓肿Ⅰ期手术分离病灶难度大、易损伤,应首选非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痊愈后3-6个月再择期行阑尾切除术。故临床上,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周期较长,症状恢复较慢。如今,虽有众多国内外学者在不断创新、探索着阑尾周围脓肿的Ⅰ期手术治疗,但因技术和技巧等原因,并未广泛推广于临床。而随着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会贯通,中西医结合治疗已逐渐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一大趋势。目的:观察如意金黄膏外敷结合西医抗炎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与单纯西医抗炎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丰富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普外科应用的推广方法:2011年9月-2014年12月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普通外科病房收治阑尾周围脓肿患者74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抗炎、对症治疗加生理盐水湿敷,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抗炎、对症治疗加如意金黄膏外敷。7天1疗程,观察期为2疗程。观察受试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及1疗程和2疗程治疗结束后(或出院时)血常规、包块大小等情况,比较组内和组间差异。结果:1.治疗组在体温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及包块消散时间上均较对照组短,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恢复受试者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方面疗效相当,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西医抗炎治疗基础上,局部外敷如意金黄膏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可有效缓解患者腹痛和发热症状,缩短包块消散和脓肿吸收的时间,疗效肯定,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研究促进外敷中药透皮吸收的方法和机制,以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疾病中取得更好疗效。
刘诚聪,邹晓,李勇,薛伟山[5](2012)在《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文中认为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诊断可以根据病人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病史。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存在治疗时间长且易复发的缺点,而手术治疗则存在手术并发症多的缺点,故目前阑尾周围脓肿的适宜治疗方法存在争议。本文将对阑尾周围脓肿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卢尧[6](2012)在《早期手术切除阑尾炎性包块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阑尾炎性包块治疗中,早期手术。方法选取2001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阑尾炎性包块患者46例,均经临床确诊后行早期手术治疗,另选取同期我院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保守治疗组46例患者均未发生死亡,31例患者进行择期手术,手术治疗组患者46例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切口感染2例,无肠瘘、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讨论早期手术切除阑尾炎性包块的风险降低,与保守治疗治疗的手术情况无显着性差异。
王轲[7](2010)在《318例小儿阑尾脓肿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分析1980—2009年期间10256例小儿阑尾炎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以利于对小儿阑尾炎及阑尾脓肿的全面认识,了解流行病学特点,指导临床诊治,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小儿阑尾炎临床资料调查表,对1990—2009期间的6607例小儿阑尾炎患者资料进行详细统计,包括病人性别、发病年龄、入院时间、病程、住院天数、临床症状、体征、体温、血常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腹部B超结果、病理分类、术前诊断、术中阑尾情况、术后诊断、腹腔积液情况、腹腔冲洗情况、术后引流情况、脓液培养情况、术后并发症、抗生素使用情况。1980—1989期间的病例,由于资料不全,仅进行概要统计,无死亡病例。对1990—2009期间的318例小儿阑尾脓肿资料进行相应分析。结果:1. 6607例小儿阑尾炎患者中,小儿阑尾脓肿318例,占同期小儿阑尾炎的4.8%。2. 318例小儿阑尾脓肿中,男184例,女134例,男:女=1.37: 1,年龄9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5.4岁,其中3岁以下占74例。3.临床上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271例(85.2%);腹痛296例(93.1%)其中右下腹痛81例(27.4%)转移性右下腹痛33例(11.1%);脐周痛66例(22.3%),中上腹痛7例(2.4%),全腹痛12例(4.1%),腹部多处疼痛83例(28%),中下腹痛14例(4.7%)。消化道症状307例(93.1%),其中恶心、呕吐257例(83.7%)腹泻45例(14.7%)腹胀4例(1.3%)便秘1例(0.3%)。4.主要体征有:腹部压痛296例(93.1%)其中右下腹压痛225例(76.0%);全腹压痛52例(17.6%);脐周压痛9例(3.0%);中下腹压痛7例(2.4%);中上腹压痛1例(0.3%);右上腹压痛2例(0.7%)。5.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20×109间的192例,20×109以上的72例;正常的54例。中性粒细胞>80%的为161例。6.B超检查:247例入院首次腹部B超结果为:右下腹腔炎性病变,其内含液性成分158例(64%);右下腹腔炎性病变,其内不含液性成分51例(20.6%);阑尾周围脓肿5例(2.0%);右下腹回声杂乱20例(8.1%);正常13例(5.3%)。7.治疗:86例非手术治疗,232例手术治疗,其中191例行阑尾切除及腹腔冲洗,41例单纯腹腔引流。非手术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8.9天和10.9天,手术切除组中阑尾切除组与单纯腹腔引流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2天和12.8天。191例行阑尾切除术后有2例残余脓肿、3例肠梗阻。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小儿阑尾脓肿是小儿急性阑尾炎延误诊治后的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是降低小儿阑尾脓肿发病率的关键。目前以持续性右下腹痛和右下腹固定压痛为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指针有效的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小儿阑尾脓肿的诊断除了临床症状体征外应重视腹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小儿阑尾脓肿的治疗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婴幼儿阑尾脓肿宜早期手术,无论是否手术,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影响本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孔海洋[8](2010)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患者临床疗效并简要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2000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接受治疗的48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应用中药内服外敷结合西医治疗,对照组应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病人右下腹疼痛及压痛、反跳痛、体温、血象、包块、B超检查等情况;观察病人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右下腹疼痛消失时间,包块消散的时间。开始用药前及用药后5天后系统观察记录体温、血象1次,并比较第2、3、4周的疗效。结果:1.右下腹疼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包块消散时间,治疗组均较对照组短,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组患者用药后第5天,体温恢复情况、白细胞数下降、中性粒细胞数下降均优于治疗组,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第2、3、4周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中药内服外敷能促进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右下腹疼痛消失时间,缩短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包块消散时间。2.中药内服外敷能促进阑尾周围脓肿患者体温、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降低和包块的消散。3.中药内服外敷能促进阑尾周围脓肿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肯定,减少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无明显毒副作用。
吴廷立,江瑞范,李瑞亭[9](2009)在《阑尾周围脓肿外科治疗的体会》文中指出
廖和和[10](2006)在《困难情况下的阑尾切除术823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823例复杂情况下的阑尾切除术,探讨困难情况下阑尾切除术的要点和技巧。结果:本组全部病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1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阑尾切除术仍是各种类型阑尾炎(包括阑尾周围脓肿)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对患者充分的评估、准备,术中依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切口、术式和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阑尾残端的处理尤为重要。
二、阑尾包块脓肿一期手术23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阑尾包块脓肿一期手术23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阑尾消痈汤治疗热毒血瘀型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药物来源 |
2.4 观察指标 |
2.5 观测方法 |
2.6 疗效评价 |
2.7 数据处理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疗效比较及分析 |
3.3 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 |
4.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4.2 祖国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4.3 阑尾消痈汤的方义及药理研究 |
5.结论 |
6.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阑尾周围脓肿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 选题依据 |
(二) 选题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新中国“十七年” |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
(三) 运动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材料 |
(一) 材料来源 |
(二) 材料的甄选 |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
(四) 简要评议 |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
一、西医学习针灸 |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结语 |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腹腔镜技术在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的比较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经挤单部位腹腔镜阑尾手术在儿童复杂阑尾炎中的应用评价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效果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外文论文 |
(4)如意金黄膏外用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观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阑尾周围脓肿的研究进展 |
1. 祖国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如意金黄膏的研究进展 |
1. 方药溯源 |
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如意金黄膏(散)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如意金黄膏外用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
1、前言 |
2、临床资料 |
3、诊断标准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4、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治疗方法 |
5、观察指标 |
5.1 观察时间 |
5.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6、评价标准 |
6.1 疗效评价标准 |
6.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6.3 数据统计分析 |
7、结果 |
7.1 一般资料 |
7.2 研究结果 |
8、讨论 |
8.1 中医外治法及其治疗作用溯源 |
8.2 中医外敷疗法的作用机理 |
8.3 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分析 |
8.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9、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阑尾周围脓肿病理改变和解剖 |
2 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 |
3 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 |
3.1 非手术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6)早期手术切除阑尾炎性包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评价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318例小儿阑尾脓肿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8)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历来源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测指标 |
(四) 观测方法 |
(五) 疗效判定标准 |
(六) 统计方法 |
三、一般资料 |
(一) 性别分布 |
(二) 年龄分布 |
(三) 病程分布 |
(四) 治疗前两组体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值比较 |
四、研究结果 |
(一) 治疗组与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 |
(二) 治疗组与对照组右下腹疼痛消失时间的比较 |
(三) 治疗组与对照组腹部包块消散时间的比较 |
(四)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第五天后体温、各实验指标比较 |
(五) 临床总疗效 |
五、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中药内服外敷法对阑尾周围脓肿的研究 |
(一) 内治外治法的古代文献记载 |
(二) 内治外治法的机理 |
(三) 内服外敷法配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 |
二、方药探讨 |
(一) 组方配伍 |
(二) 中药溯源 |
(三) 现代药理研究 |
三、疗效及结论 |
四、中药内服外敷机理分析 |
五、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阑尾周围脓肿外科治疗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困难情况下的阑尾切除术82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四、阑尾包块脓肿一期手术23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阑尾消痈汤治疗热毒血瘀型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D]. 兀晶蕊.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腹腔镜技术在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 刘宇. 山东大学, 2018(12)
- [4]如意金黄膏外用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观察与研究[D]. 陈钦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5]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 刘诚聪,邹晓,李勇,薛伟山. 青岛医药卫生, 2012(05)
- [6]早期手术切除阑尾炎性包块的临床疗效观察[J]. 卢尧. 中国卫生产业, 2012(14)
- [7]318例小儿阑尾脓肿临床分析[D]. 王轲.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5)
- [8]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研究[D]. 孔海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9]阑尾周围脓肿外科治疗的体会[J]. 吴廷立,江瑞范,李瑞亭.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9(01)
- [10]困难情况下的阑尾切除术823例分析[J]. 廖和和.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