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地理课堂教学鲜活起来(论文文献综述)
顾叶芳[1](2021)在《唯美境界 诗意课堂——地理教学新模式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课堂之魅力,在于抓住学生的眼球;心向往之,乐在其中,是师生追求的共融境界。中国诗词大会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自有诗意";其实教学课堂也应如此,只有具有诗意或诗境的课堂,才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课堂。引经典故事、歌曲、诗词、动漫、生活入课堂,是地理课堂提升魅力的绝佳手段;而远足、观景、模拟、演示,是将学生置身实境,体验学习的最好途径。以上种种,无不向往一种境界,让地理课堂充满活力,富有诗意,营造学习的快乐课堂。
王思源[2](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邹艾篱[3](2020)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文中认为地理课堂教学资源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环节,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课堂教学资源也应该不断的开发和创新应用方式。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效果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工作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状况。本文的研究点为初中地理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主要应用文献法,厘清了教学资源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概念。按照载体形态的不同,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分为以人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以物质为载体地理课堂教学资源、以活动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三类。总结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具有复杂性、差异性和可开发性的特点。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重庆市九龙坡区的100名学生和50名初中地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重庆市九龙坡区部分初中地理教师,观察了十堂地理优质课,研究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现状。研究发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认识不足,对资源开发的原则不明确、忽视开发以人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以物质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程度低、以活动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缺少创新的问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有:课前,缺少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应用的规划。课中,忽视应用课堂生成性资源。课后,教师缺少评价和自我反思,应用水平的能力较低,教师地理教学资源库建设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策略有明确资源开发原则;重视以人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从教师、学生、班级文化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开发策略,教师方面,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工作,系统化进行教师培训,打造专业的教师团队。教师主动学习,提高地理课堂资源开发的意识和地理教学水平。开发教师自身的经历、性格等资源。学生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为学生发展预留空间,设置层次性的问题,教师多鼓励学生。班级文化方面,则要开发地理特色文化符号,制定地理课堂公约,形成地理制度文化;充分开发以物质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从充分开发文本资源,尤其是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加强教学基础设施配备,开发多媒体资源方面详细阐述开发策略。通过增加开发途径,改变活动开展形式,加强学科融合来创新开发以活动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课前,加强对教学资源应用的规划;课中,重视生成性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应用;课后,教师加强反思和评价,提高教师应用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水平,建立地理教学资源库。最后进行总结,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对后续的展望。
贾敏[4](2020)在《高中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是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关键,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地理实践力对学生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必要环节。由于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较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征,组织开展社会调查是落实地理实践力的较好方式,但目前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比较少。因此,研究高中人文地理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教学策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进一步推动人文地理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认识理论、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采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地理课标和教材对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活动的要求,并通过调查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了高中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活动的教学实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中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活动的教学策略。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各个模块的“教学提示”和“内容要求”栏目,发现人文地理领域的课程模块大多给出了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教学提示,因此选取了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和中图版四个版本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分别对教材中设计的调查类实践活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然后在对课标和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以乡土资源为载体的社会调查活动主题39项。第二,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对高中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社会调查活动的实施状况并不理想,还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模式固化;教师实践素养有待提高;缺乏必要的活动条件;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第三,基于现状调查结果,结合课标和教材分析,提出高中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实施与保障策略。首先,提出以“课前调查——课上讨论——课后反思”三环节为核心的社会调查活动教学实施策略,并对每一环节的操作步骤进行了详细说明;其次,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围绕“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前世今生”调查活动进行教学设计,详细展示了教学实施策略的应用;最后,通过对目前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实施现状的把握以及对案例设计的评价和反思,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保障策略:更新教育理念,创设活动条件;提升教师自身实践素养;积极开发乡土地理资源。
余良伟[5](2020)在《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事新闻来源于生活实际,是整个地理学科教学比较普遍应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校外课程资源。高中学习期间对于学习地理的宗旨是围绕“在生活中发现地理”、“学习新知识离不开地理”、“要端正的学习态度来学习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新的新闻热点都在不同层面渗透着地理知识,是学习好地理的一个好帮手,对于不同阶段的地理学习,新闻热点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在梳理时事新闻、地理时事新闻等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以及人地关系理论,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方法,对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学习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存在时事新闻教学应用随意,思想体系破碎;时事新闻教学应用理论指导欠缺;教学目标中国情教育不突出;备课量大,学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教师提升信息能力,为时事新闻教学提供保证;高效设计教学内容,打造时事新闻课堂应用情境;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开发和利用时事新闻能力等建议,并结合相应的原则,从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后探究、课外活动四个环节探讨了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希望本研究可以切实的帮助在一线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师教学。
苟杰婷[6](2020)在《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材运用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1》为例》文中指出人地协调观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线,是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需通过多途径、多模式加以实现,其中运用教材进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材运用策略。它能够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的人地协调观,理解教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帮助教师运用教材,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供指南。为解决核心问题,本研究将其分解为三个重要问题,分别为:地理教材如何体现人地协调观?实际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材运用策略现状如何?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材运用策略是什么?为便于说明问题,本研究选取了人教版《地理1》作为样本教材。全文包括了以下基本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相关资料文献进行梳理综述,确定基本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规划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第二章论述了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对于核心问题中的“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培养”、“教材运用”、“教材运用策略”等概念进行界定解释。对研究所依据的人地相关理论、价值观形成理论、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进行简单阐释。第三章是教材研究,即教材中人地协调观的研究,意在解决上述第一个问题“地理教材如何体现人地协调观”。通过前文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研究,建立了地理教材中人地协调观的分析框架,对其进行操作性定义。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样本教材进行人地协调观的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第四章调查研究,即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并结合课堂观察,得出实际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材运用现状,意在解决第二个问题“实际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材运用策略现状如何”。从访谈结果和课堂观察中整理出教师对于教材中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以及教学过程中运用教材进行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策略实施效果。第五章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即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材运用策略有哪些”。基于教材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成果,从教育心理学出发,从激发学生人地协调观和陶冶学生人地协调观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教材运用策略,并针对每一条策略提出了相应的案例解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
向铭[7](2020)在《基于STSE情境下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提出STSE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STSE(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nvironment)即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简称,而STSE教育是引导和实施科学教育的新概念,注重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注重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四者的相互关系。STSE情境即客观存在的科学技术、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等。为了更好地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在教学建议里,提出重视“问题式教学”,即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新的教育理念也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将情境与地理探究式教学法结合起来,是符合我国教育理念与实践要求的教学模式。STSE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目前STSE教育多见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本文主要通过设置三个维度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对于STSE情境和探究式学习的态度。对同一年级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STSE教育以及探究式教育的认知程度、掌握知识的来源、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促进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帮助一线教师构建更加适合学生知识掌握的探究式地理教学设计。本文以怀化市麻阳第一中学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照实验法进行研究。对基于STSE情境下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麻阳第一中学在基于STSE情境下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师对STSE教育的认识及关注度不高;二、高中地理教师对STSE试题不够重视;三、忽略情境教学与STSE教育的重要性;四、地理探究式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轨;五、教材中STSE内容未得到充分利用;六、学生未全身心投入课堂探究过程。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STSE知识点与阅读中所涉及的STSE素材,以及高考中与STSE有关的试题背景、考点,尝试对其进行STSE情境分类,将其作为STSE情境素材。其次结合分析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开展应注意的要素,设计基于STSE情境下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法的基本框架。利用不同类型的STSE情境,进行实验教学设计,并将此教学设计在高中进行实践教学。实践后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自学能力、探究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最后经过在高中实施基于STSE情境下地理探究式教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将STSE教育理念融入地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STSE情境能有效缓解探究式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轨的现象;第三,基于STSE情境的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设计,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第四,基于STSE情境的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设计更具开放性;第五,基于STSE情境下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更适用于学生层次不均的班级。
李晶[8](2020)在《高中地理课堂情境素材选用的优化研究 ——基于对优质地理教学视频的观摩》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日常生活,创设真实的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在新课标的呼吁下,情境教学模式脱颖而出,越来越受到一线地理教师的青睐。情境素材是情境教学的支撑,目前高中地理课堂在情境素材的选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与不足,基于此,本文对情境素材的选用展开了探索与分析,以期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统计分析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首先,溢出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在国内外关于情境教学和情境素材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其次,阐述有关情境素材选用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分析有关地理情境素材的研究成果,确立情境素材的类型、选用原则、功能、问题设计和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五个课堂观察维度;第四,通过课堂观察和对一线地理教师的访谈,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得出高中地理课堂情境素材的选用现状;第五,针对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最后,总体阐述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创新之处以及不足和展望。通过对课例视频的观摩发现,高中地理课堂情境素材选用的总体情况较好,主要表现在:(1)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选用的情境素材类型多样,以图文类、静态类、生活经验类为主。通过多种不同类型情境素材的搭配,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情境素材选用的针对性和适度性较强。(3)地理情境素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功能:在导入环节,大多数教师选用的情境素材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讲授环节,大部分教师选用的情境素材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引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一般选用地理试题类情境素材对学生进行拔高。(4)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关注较多,主要通过提出一些低层次的问题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流畅度。(5)学生的课堂反应多集中于倾听思考与回答,学生对地理活动类情境素材的参与度较高。但是,情境素材的选用也存在四个较为突出的问题:(1)教师对情境素材的真实性和启发性不够重视;(2)高层次问题设置较少,缺乏深度引导;(3)活动类情境素材选用较少,缺乏能力培养;(4)情境不完整,缺乏对情境素材的回归。依据对情境教学和情境素材相关文献的研究,结合课堂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相关情况,提出了高中地理情境素材选用的优化策略:(1)地理情境素材应源于生活;(2)针对情境素材巧设问题;(3)注重信息技术对创设真实情境的辅助作用;(4)灵活呈现地理活动类情境素材;(5)重视情境素材的回归。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高中地理课堂情境素材选用的总体情况不够理想,教师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学进度的限制是影响课堂情境素材选用的主要因素;(2)提出了高中地理课堂情境素材选用的优化策略。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的创新。情境教学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各个学科对情境素材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以情境素材的选用为研究对象本身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前沿性。区别于以往只研究教师教的角度,本次研究结合表现性评价理论,立足于学生学的角度,对情境素材的选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视角更加细致、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逻辑性。
吕俊思[9](2020)在《高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现优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历来的追求之一,而打造优质课堂是达成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地理优质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资源是否有效利用直接影响着地理优质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学习与改善地理教学资源的利用方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也促进着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对地理优质课堂教学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基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个不同的教学内容,从教学资源筛选-整合-呈现的利用逻辑出发,分别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资源利用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从而总结出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利用的现状,并针对其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利用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与原因分析,提出优化教学资源利用的对策。通过数据分析与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教学中在资源的数量类型、资源的整合、资源的呈现和资源利用效果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共性,但由于不同教学内容的性质差异,其在教学资源的利用的各个环节上也都存在着许多的差异性。第二,不同教学内容的地理优质课堂虽然总体都比较优质,但在教学资源利用上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1)地理教学资源数量较多,存在堆砌感;(2)对学生和乡土生活资源利用不足,存在距离感;(3)地理教学资源机械整合,存在割裂感;(4)地理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传统,存在局限感。第三,针对地理优质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优化策略,比如说:(1)深入挖掘地理教学资源的多重价值和功能;(2)重视并发挥人力教学资源的独特作用;(3)教师团队协作开发乡土资源和生活资源;(4)利用多重地理教学资源打造教学合力;(5)提升教学资源意识与开发利用技能,等等。本研究从教学资源利用的角度研究地理优质课堂,创新了地理优质课堂的研究视角。而且研究从地理教学资源利用的具体逻辑过程出发,基于不同教学内容构建了全新的观察分析框架,这创新了教学资源利用研究的具体研究内容,为教学资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朱广宛[10](2020)在《基于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的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参与地理知识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与内在意愿即为地理学习内驱力。本文采用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三种)指导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现状和整体特点,并结合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找出影响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因素为个人同辈、教师教学、家人家庭及社会环境。首先论文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挖掘了研究意义,基于文献综述,设计研究内容与方法。并通过研究由上到下逐级细化了概念(即学习内驱力、地理学习内驱力及其构成),了解地理学习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的重要作用,选择出成就动机、需求层次、成败归因三种理论,并以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作为最主要的理论指导研究工作开展。其次进行问卷设计与调查分析。问卷主体包括三个测量因子(地理学习内驱力水平、地理学习内驱力类型、地理学习内驱力影响因素)及65个测量指标。调查发现:总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强度都为中等偏高,附属内驱力的强度为中等。问卷数据经熵值法及相关性分析得出,地理学习内驱力水平的影响因素中强弱程度依次为:教师教学、个人同辈、家人家庭、社会环境。在问卷调查基本结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提高策略。针对问卷调查结论,提出了“个人自主-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家人家庭-社会环境”5大方面28要点的提高地理学习内驱力的细化策略。最后,论文总结所做工作的价值以及不足,并对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二、让地理课堂教学鲜活起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地理课堂教学鲜活起来(论文提纲范文)
(1)唯美境界 诗意课堂——地理教学新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理课堂充满“故事” |
二、“唱响”课堂,赏析美丽 |
三、诗词入课,润物无声 |
四、视听动漫,磁感吸睛 |
五、生活即地理,地理即人生 |
六、“行走”世界,天地皆课堂 |
(2)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分析 |
2.1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内涵分析 |
2.2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分类 |
2.3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特点 |
2.4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分析 |
3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调查 |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4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资源认识存在的问题 |
4.2 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4.3 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 |
5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 |
5.1 明确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原则 |
5.2 充分发掘以人为载体的教学资源 |
5.3 优化以物质为载体的教学资源 |
5.4 勇于尝试和创新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资源 |
6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 |
6.1 课前要加强对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应用的规划 |
6.2 课中要重视生成性地理课堂教学资源 |
6.3 课后要提高教师应用资源的水平并建立地理教学资源库 |
6.4 应用策略案例设计与效果评估 |
7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问卷 |
附录2 :学生问卷 |
附录3 :课堂实录记录表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高中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述 |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五)创新之处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认识理论 |
2.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 |
3.建构主义理论 |
三、高中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活动内容分析与主题设计 |
(一)课标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1.人教版必修2社会调查活动分析 |
2.湘教版必修2社会调查活动分析 |
3.鲁教版必修2社会调查活动分析 |
4.中图版必修2社会调查活动分析 |
5.各版本教材社会调查活动对比分析 |
(三)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活动主题设计 |
四、高中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
(二)教师访谈与结果分析 |
1.访谈目的 |
2.访谈对象 |
3.访谈内容及结果分析 |
(三)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1.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模式固化 |
2.教师实践素养有待提高 |
3.缺乏必要的活动条件 |
4.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
五、高中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实施与保障策略 |
(一)遵循原则 |
1.目标指向性原则 |
2.可行性原则 |
3.主体性原则 |
4.课内外结合原则 |
(二)教学实施策略与案例设计 |
1.教学实施策略 |
2.案例设计 |
(三)教学保障策略 |
1.更新教育理念,创设活动条件 |
2.提升教师自身实践素养 |
3.积极开发乡土地理资源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高中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实施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致谢 |
(5)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概述 |
1.时事新闻 |
2.地理时事新闻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3.信息加工理论 |
4.人地关系理论 |
(三)时事新闻应用价值 |
1.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
2.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3.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
三、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时事新闻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对象的选取 |
(三)调研设计与实施 |
1.问卷内容的设计 |
2.问卷信度与效度 |
3.问卷发放与回收 |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 |
1.教师问卷调查 |
2.学生问卷调查 |
(五)调研结果讨论 |
四、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时事新闻应用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1.目的性原则 |
2.适度性原则 |
3.生活化原则 |
4.主体性原则 |
5.激趣性原则 |
(二)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
1.课堂导入 |
2.课堂讲解 |
3.课后探究 |
4.课外活动 |
(三)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1.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
2.教师提升信息能力,为时事新闻教学提供保证 |
3.高效设计教学内容,打造时事新闻课堂应用情境 |
4.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开发和利用时事新闻能力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材运用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正确阐明人地关系是我国高中地理教材编制的基本理念 |
1.1.2 地理教材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
1.1.3 师生对现行教材中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不够 |
1.2 研究意义 |
1.2.1 挖掘教材使用价值,培养人地协调观 |
1.2.2 帮助教师运用教材,减少教学盲目性 |
1.2.3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增加学习趣味性 |
1.2.4 探索教材分析方法,提升自身理论学习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人地协调发展研究 |
1.3.2 高中地理教育中人地协调观的研究 |
1.3.3 地理教材分析与评价研究 |
1.3.4 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材运用策略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人地协调观 |
2.1.2 人地协调观培养 |
2.1.3 教材运用 |
2.1.4 教材运用策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地关系理论基础 |
2.2.2 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 |
(1) 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 |
(2) 价值观形成理论 |
(3) 人本主义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教材研究: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人地协调观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样本 |
3.2 分析框架 |
3.2.1 分析框架的构建 |
3.2.2 分析框架的界定与解释 |
3.3 研究结果 |
3.3.1 整体分析 |
3.3.2 局部分析 |
3.4 研究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4 调查研究:教师运用教材培养人地协调观的现状 |
4.1 “教师如何运用教材培养人地协调观”访谈 |
4.1.1 访谈目的 |
4.1.2 访谈对象 |
4.1.3 访谈提纲 |
4.1.4 访谈结果 |
4.2 研究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5 策略研究: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材运用策略 |
5.1 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材运用策略指导思想 |
5.2 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材运用策略 |
5.2.1 激发学生人地协调观策略 |
(1) 梳理教材逻辑,匹配心理预期策略 |
(2) 挖掘教材素材,超出心理预期策略 |
5.2.2 陶冶学生人地协调观策略 |
(1) 紧抓社会热点,发掘人地协调观策略 |
(2) 善用案例决策,展示人地协调观策略 |
(3) 赋予教材情感,诱发人地协调观策略 |
(4) 感受地理之美,升华人地协调观策略 |
5.3 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材运用策略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与反思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STSE情境下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社会发展的需要 |
2.课程改革的需要 |
3.学生发展的需要 |
(二)STSE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STS |
2.STSE |
3.STSE情境 |
4.探究式教学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3.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三、基于STSE情境下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问卷设计 |
(三)调查对象 |
(四)结果分析 |
1.问卷分析 |
2.数据统计结果 |
3.教师访谈调查 |
4.开放性问答 |
(五)调查总结 |
1.教师对STSE教育认识及关注度不高 |
2.高中地理教师对STSE试题不够重视 |
3.忽略情境教学与STSE教育的重要性 |
4.地理探究式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轨 |
5.教材中STSE内容未得到充分利用 |
6.学生未全身心投入课堂探究过程 |
四、基于STSE情境下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分析 |
1.课程标准要求 |
2.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
3.教学目标分层表述 |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
1.高考地理必修教材中STSE的分析 |
2.高考试卷中STSE情境与考点分析 |
(三)教学基本框架设计 |
(四)教学设计案例 |
1.以环境保护为背景的教学案例 |
2.以社会生活为背景的教学案例 |
五、基于STSE情境下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结果分析 |
1.教学效果比较 |
2.学习态度比较 |
3.学习兴趣比较 |
4.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
5.探究能力比较 |
六、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高中地理课堂情境素材选用的优化研究 ——基于对优质地理教学视频的观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地理课程标准对课堂情境创设的要求 |
(二)高考地理试题情境的指向 |
(三)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情境素材选用混乱 |
二、研究意义 |
(一)有利于促进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
(二)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三)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 |
(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小结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情境 |
(二)情境素材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地理教学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情境认知理论 |
(四)学习迁移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地理情境素材选用的观察维度 |
一、维度确立的依据 |
(一)地理情境素材的基本研究 |
(二)地理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观察维度的确立 |
第四章 高中地理情境素材选用的现状分析 |
一、观察样本的选取 |
二、观察流程的制定 |
三、观察结果分析 |
(一)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选用的情境素材类型多样 |
(二)情境素材选用的针对性和适度性较强,启发性和真实性有待加强 |
(三)地理情境素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功能 |
(四)情境素材中问题的设置以低层次问题居多 |
(五)学生的课堂反应多集中于倾听思考与回答 |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教师对情境素材的真实性和启发性不够重视 |
(二)高层次问题设置较少,缺乏深度引导 |
(三)活动类情境素材选用较少,缺乏能力培养 |
(四)情境不完整,缺乏对情境素材的回归 |
五、小结 |
第五章 高中地理情境素材选用的优化策略 |
一、地理情境素材应源于生活 |
(一)选用与生活相关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
(二)选用与生产相关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
二、针对情境素材巧设问题 |
(一)设置层级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
(二)设置比较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三、注重信息技术对创设真实情境的辅助作用 |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
(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仿真型的教学情境 |
四、灵活呈现地理活动类情境素材 |
五、重视情境素材的回归 |
第六章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一)高中地理课堂情境素材的选用现状总体不够理想 |
(二)提出了高中地理课堂情境素材选用的优化策略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优质课样本 |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高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优质课堂研究现状 |
1.3.2 地理优质课堂研究现状 |
1.3.3 地理教学资源研究现状 |
1.3.4 总体述评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优质课堂 |
2.1.2 地理优质课堂 |
2.1.3 地理教学资源 |
2.1.4 地理教学资源利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地理教学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3 高中地理优质课堂观察 |
3.1 优质课堂观察的框架构建 |
3.2 优质课堂观察的样本选择 |
4 基于教学内容的地理教学资源利用 |
4.1 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资源利用 |
4.1.1 教学资源类型与数量 |
4.1.2 教学资源的整合 |
4.1.3 教学资源的呈现 |
4.1.4 教学资源利用的效果 |
4.2 人文地理教学内容的资源利用 |
4.2.1 教学资源类型与数量 |
4.2.2 教学资源的整合 |
4.2.3 教学资源的呈现 |
4.2.4 教学资源利用的效果 |
4.3 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资源利用 |
4.3.1 教学资源类型与数量 |
4.3.2 教学资源的整合 |
4.3.3 教学资源的呈现 |
4.3.4 教学资源利用的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高中地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
5.1 地理教学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5.1.1 地理教学资源数量较多,存在堆砌感 |
5.1.2 对学生和乡土生活资源利用不足,存在距离感 |
5.1.3 地理教学资源机械整合,存在割裂感 |
5.1.4 地理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传统,存在局限感 |
5.2 优化地理教学资源利用的对策 |
5.2.1 深入挖掘地理教学资源的多重价值和功能 |
5.2.2 重视并发挥人力教学资源的独特作用 |
5.2.3 教师团队协作开发乡土资源和生活资源 |
5.2.4 利用多重地理教学资源打造教学合力 |
5.2.5 提升教学资源意识与开发利用技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的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高考改革制度变化的现实需要 |
二、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 |
三、高一地理内容特点易造成学生习得性无助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与启示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学习内驱力与地理学习内驱力 |
二、地理学习内驱力的构成 |
三、地理学习内驱力的作用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成就动机理论 |
二、需求层次理论 |
三、成败归因理论 |
第三章 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现状研究 |
第一节 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问卷的研制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研究实施 |
第二节 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调查基本结果 |
一、问卷调查基本结果 |
二、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整体特点 |
第三节 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
一、个人同辈因素与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关系 |
二、教师教学因素与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关系 |
三、家人家庭因素与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关系 |
四、社会环境因素与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关系 |
五、小结 |
第四章 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提高策略 |
第一节 学生自主策略 |
一、正确对待初中地理 |
二、寻找性格与学习最佳契合点 |
三、积极培养学习兴趣 |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五、善于交流合作正当竞争 |
六、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 |
第二节 教师教学策略 |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二、改变教学方法形式 |
三、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
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
五、尊重主体地位打造新课堂 |
六、活跃课堂学习讨论氛围 |
七、创设情境增加自主探究 |
八、密切联系生活情境 |
九、组建地理兴趣小组 |
十、引导正确成败归因 |
第三节 学校管理策略 |
一、完善多样评价体系 |
二、合理安排课程 |
三、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
四、重视研学旅行 |
五、重视家校紧密结合 |
第四节 家人家庭策略 |
一、正确定位自己和孩子 |
二、鼓励支持孩子学习进步 |
三、为孩子做榜样 |
四、经营和谐幸福家庭 |
五、支持配合学校教育管理 |
第五节 社会环境策略 |
一、提高社会对地理知识的认可度 |
二、平衡社会对地理知识的贡献与回报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一、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强度中等偏高 |
二、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影响因素由强到弱的排序 |
三、提出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五条提高策略 |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展望 |
一、扩大样本,凝练通识性更强的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提高策略 |
二、注重差异,拓展研究路径,支持因材施教 |
三、实证研究,细化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提高策略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让地理课堂教学鲜活起来(论文参考文献)
- [1]唯美境界 诗意课堂——地理教学新模式探索[J]. 顾叶芳. 文理导航(上旬), 2021(10)
- [2]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D]. 邹艾篱. 西南大学, 2020(05)
- [4]高中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策略研究[D]. 贾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余良伟.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材运用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1》为例[D]. 苟杰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基于STSE情境下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D]. 向铭.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高中地理课堂情境素材选用的优化研究 ——基于对优质地理教学视频的观摩[D]. 李晶. 河南大学, 2020(02)
- [9]高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D]. 吕俊思.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基于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的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调查研究[D]. 朱广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