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侵染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的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毒力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迪[1](2021)在《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上的生长发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 Zell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科(Gelechiidae),是一种世界性茄科害虫,在马铃薯上危害尤为严重,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中国,马铃薯是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田间调查发现,马铃薯块茎蛾在云南同一区域不同品种马铃薯上的发生危害程度不同,因此探究马铃薯块茎蛾在不同品种上的生长发育情况,以此作为品种选择的重要指标,显得很有必要。本研究以云南省四种主栽马铃薯品种(丽薯6号、合作88、云薯304和青薯9号)为研究材料,系统研究马铃薯块茎蛾在4种品种上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白僵菌在马铃薯植株内传导对马铃薯块茎蛾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抗虫品种选择以及生防制剂协同防控马铃薯块茎蛾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马铃薯块茎蛾在不同马铃薯品种植株上的生长发育研究相较于其他三种品种,取食丽薯6号后,马铃薯块茎蛾幼虫期(11.61 d)和蛹期(7.53 d)较短,成虫寿命较长(雌虫:14.76 d,雄虫:14.25 d),产卵量较高(134 eggs),存活率较高(61.67%)。种群参数如内禀增长率(r=0.1385 per day,P<0.05)、周限增长率(λ=1.1485 per day,P<0.01)和净增殖率(R0=40.3444 offspring per female,P<0.01),显着高于取食其他三个品种的马铃薯块茎蛾种群参数值。另外取食丽薯6号的马铃薯块茎蛾平均世代周期(T=26.6978 d)显着低于取食青薯9号(27.4963 d)的马铃薯块茎蛾T值(P<0.05);且蛹重(0.0085 g)显着高于取食青薯9号(0.0062 g)的蛹重(P<0.001)。成虫和幼虫分别对丽薯6号表现出显着的产卵和取食偏好(P<0.001),特别是1龄幼虫偏好最为明显。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蛾在丽薯6号上危害最为严重,青薯9号上最轻。2.马铃薯块茎蛾在不同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生长发育研究相较于其他三种品种,取食青薯9号的马铃薯块茎蛾存活率最低,仅有5.56%的幼虫发育为成虫,蛹重(0.0103 g)显着低于取食丽薯6号的蛹重(0.0123 g)(P<0.001)。取食丽薯6号的马铃薯块茎蛾r,λ,R0值显着高于青薯9号(P<0.01),而T值显着小于取食其他3种品种块茎的马铃薯块茎蛾T值(P<0.01)。马铃薯块茎蛾对丽薯6号表现出显着的产卵偏好(P<0.05),并且1龄幼虫对丽薯6号也表现出取食偏好。因此在本研究中,马铃薯块茎蛾在青薯9号上危害最轻,丽薯6号上危害最为严重,在马铃薯块茎蛾发生严重区域,建议青薯9号作为抗性品种推广种植。3.白僵菌在马铃薯植株内传导对马铃薯块茎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经过7 d的土壤灌溉处理,白僵菌GZGY-1-3能够通过根部传导,在丽薯6号不同叶片部位定殖,且在下部叶片和上部叶片定殖率均达到100%。随着时间的推移,定殖逐渐下降,但下部叶片的定殖水平显着高于上部叶片。内生性白僵菌对马铃薯株高(处理:63.20 cm,对照:49.52cm)和地上部分鲜重(处理:71.65 g,对照:63.80 g)具有促进作用(P<0.001)。另外,内生白僵菌对幼虫不仅具有直接致死作用,高达97%,还表现出亚致死效应,具体表现为:延长幼虫和蛹发育历期,缩短成虫寿命,降低成虫产卵量,减小蛹重,致畸作用明显。因此,白僵菌GZGY-1-3通过土壤灌溉方式,可在丽薯6号植株体内传导,达到对马铃薯块茎蛾防控的目的。综上,马铃薯块茎蛾在本研究的四种马铃薯品种上,危害存在差异,因此可以作为抗性品种筛选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将品种选择与内生菌结合在一起,联合防控马铃薯块茎蛾,可以为马铃薯块茎蛾绿色防控策略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林萍[2](2021)在《不同应激条件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文中认为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和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均是核果和仁果类果树上的两种主要害虫,主要通过幼虫蛀食新梢和果实危害,对林果业发展和果实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昆虫与肠道微生物在长期进化中,相互选择和适应,形成复杂又紧密的关系。肠道微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酶协助昆虫消化、解毒、防御天敌等,还能通过肠道微生物代谢为昆虫提供营养物质。目前,国内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研究大多围绕生物学、生态学、害虫综合治理等方面展开研究,还未报道两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基于肠道微生物的复杂功能,继续深入研究其抗药性,本研究采用16S r RNA技术在化学药剂、白僵菌和抗生素环境条件下,分析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多样性变化,旨在为靶标防治及抗药性研究提供理论数据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种农药致死中浓度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均对四氯虫酰胺最敏感,LC50值为5.752 mg/L、6.883 mg/L,氯虫苯甲酰胺对其毒力最小,LC50值为53.975 mg/L、63.434 mg/L,因此可选择四氯虫酰胺防治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且梨小食心虫对此杀虫剂要比苹果蠹蛾更敏感,四种杀虫剂致死中浓度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菌群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显着降低,变形菌门为四种杀虫剂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所有样品中的优势菌门,梨小食心虫各处理组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大于苹果蠹蛾各处理组,莫拉氏菌科为四种杀虫剂处理梨小食心虫处理组的优势菌科,次级优势菌科为肠杆菌科,肠杆菌科为梨小食心虫对照组、四种杀虫剂处理苹果蠹蛾的优势菌科,次级优势菌科为莫拉氏菌科,苹果蠹蛾对照组的优势菌科为肠杆菌科,次级优势菌科为耶尔森科,两种食心虫肠道内耶尔森科相对丰度差异显着,分别为1.0%、23.8%,四种杀虫剂致死中浓度处理梨小食心虫肠杆菌科相对丰度均明显低于苹果蠹蛾各处理组。所有样本的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苹果蠹蛾对照组沙雷氏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大于梨小食心虫对照组。四种杀虫剂处理苹果蠹蛾中不动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明显大于同一杀虫剂处理梨小食心虫,四氯虫酰胺处理梨小食心虫不动杆菌属在所有样品中相对丰度最低,值为8%,而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均对四氯虫酰胺最敏感,且梨小食心虫要比苹果蠹蛾对其更敏感,其原因也与不动杆菌属和沙雷氏菌属解毒、调节免疫和消化代谢有关。2.白僵菌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不同浓度白僵菌侵染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后,两种害虫均出现活动减弱,移动速度减慢,虫体逐渐肿胀,颜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身体弯曲,死亡后身体完全蜷缩,继续培养虫体长出白色菌丝,之后虫体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等症状,当浓度大于1.5×103孢子/m L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体重和体长变化量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且均随着时间的增加,对两种害虫的体重体长变化量抑制效果更明显(P<0.05),可选择1.5×107孢子/m L为防治梨小食心虫最经济有效浓度,选择1.5×105孢子/m L为防治苹果蠹蛾最经济有效浓度,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优势度和丰富度均低于对照,随着白僵菌浓度的增加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菌群的影响越明显,且不同浓度白僵菌处理梨小食心虫肠道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大于苹果蠹蛾各处理组。变形菌门为所有样品的优势菌门,不同浓度白僵菌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处理组变形菌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与对照相比均增加。高浓度白僵菌感染梨小食心虫的优势菌属为沙雷氏菌属,所占比例为24.51%,其他各处理的优势菌属均为不动杆菌属;高浓度白僵菌感染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同一浓度的差异菌属为沙雷氏菌属,不同浓度白僵菌感染苹果蠹蛾肠道内的不动杆菌属相对丰度均大于梨小食心虫同一处理。沙雷氏菌属和不动杆菌属具有解毒、消化和分解纤维素的作用,因此不同浓度白僵菌感染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使其肠道细菌种类和丰度均发生改变,从而也影响其生长发育。3.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变化对其营养代谢的影响抗生素处理使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肠道菌群优势度、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且苹果蠹蛾肠道样品优势度和丰富度均小于梨小食心虫处理组。变形菌门为抗生素处理所有样品中的优势菌门,假单胞菌目为苹果蠹蛾抗生素处理组、梨小食心虫抗生素处理组和对照组优势菌目,苹果蠹蛾对照组优势菌目为肠杆菌目,不动杆菌属为所有样品的优势菌属,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抗生素处理组中不动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对照相比均增加,分别增加31.5%、36.2%,沙雷氏菌属相对丰度与对照相比均降低,分别降低0.9%、23.1%;抗生素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均使马赛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分别降低0.1%,0.7%,抗生素处理梨小食心虫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对体长影响不显着,对体重影响显着,对苹果蠹蛾体重和体长变化量均影响显着(P<0.05),对梨小食心虫体内营养物质白蛋白、葡萄糖、甘油三酯含量影响均显着(P<0.05),对苹果蠹蛾白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影响显着(P<0.05),对葡萄糖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因此抗生素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后,使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细菌类群发生显着的变化,降低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也降低了优势菌属沙雷氏菌属和马赛菌属的丰度,进而影响了两种食心虫的生长和营养物质变化。综上所述,采用四种杀虫剂、不同浓度白僵菌和抗生素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均影响其肠道细菌多样性,改变肠道菌群丰度,发现不同环境因子处理后优势菌属中不动杆菌属、沙雷氏菌属和马赛菌属的相对丰度均发生明显的改变,进而增强宿主抗药性和影响宿主生长发育,因此还需继续探究变化菌群与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作用靶标和机制。
王逸帆[3](2020)在《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筛选及对灰茶尺蠖的生物学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我国茶园中一种主要的食叶类害虫,其对于茶树的生长以及茶叶产量的危害非常巨大,每年在我国各茶叶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研制灰茶尺蠖生物防治高效生物农药,对提高茶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有关应用球孢白僵菌防治灰茶尺蠖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筛选出对灰茶尺蠖具有高致病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Bb493,并进一步研究了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萌发、产孢及致病力的影响,探究了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各虫态及其子代的影响、温室防治效果及液固双相发酵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10株球孢白僵菌菌株中初步筛选出对灰茶尺蠖的致病力相对较强的三株菌株,然后将三株菌株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孢悬液侵染2龄灰茶尺蠖幼虫,测得Bb493菌株对2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91.00%,LT50值为4.513d,LC50值为1.306×107孢子/m L。2、测定了Bb493菌株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萌发率、产孢量和对灰茶尺蠖的致病力,结果表明:Bb493菌株的适宜萌发温度为22℃-28℃,最适萌发温度为25℃,萌发率最高达89.70%。Bb493菌株适宜产孢温度为19℃-31℃,最适产孢温度为25℃,产孢量最高达5.0×107孢子/cm2。Bb493菌株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2龄灰茶尺蠖幼虫致病力有显着影响。白僵菌菌株Bb493对2龄灰茶尺蠖幼虫在25℃时有较高的致病力,校正死亡率达91.00%,在22℃和28℃条件下,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6.93%、79.80%。3、Bb493菌株对灰茶尺蠖的不同虫态具有不同的致病力,Bb493菌株对灰茶尺蠖幼虫有显着致病力,处理组幼虫死亡率达91.96%,但Bb493菌株对灰茶尺蠖的卵、蛹和成虫无明显致病力,对卵的孵化率、蛹的羽化率和成虫的产卵量无显着影响。4、Bb493菌株对灰茶尺蠖子代生物学具有影响,经Bb493菌株处理后的灰茶尺蠖存活个体的子代中,尽管整体的世代历期无显着变化,但是卵期有所延长,比对照组延长了4.60%,延后了灰茶尺蠖幼虫的孵化时间。4龄、5龄幼虫期明显缩短,比对照组分别缩短了9.32%、6.27%,缩短了灰茶尺蠖食叶量最大的4、5龄幼虫期时间。每雌产卵量显着减少,比对照组减少了约4.82%,降低了灰茶尺蠖的繁殖力。5、在温室防治试验中,随着环境湿度调控时间的延长,Bb493菌株防治灰茶尺蠖幼虫的效果越显着,校正死亡率随之升高。当保湿时间为24h时,Bb493菌株防治2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75.00%,致死中时为8.122d。6、Bb493菌株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以葡萄糖为碳源,以酵母粉为氮源,液体培养基装样量为1/6(V/V),接种剂量为1m L 1×107孢子/m L,液体发酵108h。Bb493菌株的固体最优发酵参数为:20%发酵液接种量,料水比3:1,玉米粉添加量10g/L,25℃固体发酵,此时产孢量最大,为6.40×108孢子/g培养基。
申修贤[4](2020)在《5种生物农药对食蚜瘿蚊的亚致死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Rondani)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瘿蚊科Cecidomyiidae,是一种优效捕食性天敌,以幼虫捕食蚜虫,兼具触杀作用,食蚜瘿蚊成虫繁殖能力强、搜寻扩散能力广,世代周期短等特征。当前我国烟草行业对烟蚜的药剂防治以喷雾为主,这对食蚜瘿蚊等天敌昆虫产生了较大的副作用。为了掌握烟田常用生物农药对食蚜瘿蚊的毒性及亚致死效应,本研究选用烟田常用的5种生物农药苦参碱、鱼藤酮、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测定了它们对食蚜瘿蚊的毒力,进行了5种生物农药对食蚜瘿蚊的的安全性评价,同时研究了5种生物农药对食蚜瘿蚊的亚致死效应,以期为烟田利用食蚜瘿蚊和生物农药联合防控烟蚜的提供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五种生物农药对烟蚜和食蚜瘿蚊的毒力测定及安全性评价为筛选出对食蚜瘿蚊安全的生物农药,选用5种常用的生物农药对烟蚜及食蚜瘿蚊幼虫(喷雾法)和食蚜瘿蚊成虫(药膜法)进行了毒力测定和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无论处理24 h还是48 h,对烟蚜毒力较高的是甲维盐和苦参碱,LC50分别为2.166和3.695 mg/L(24 h)、1.567和2.874 mg/L(48 h);对食蚜瘿蚊幼虫的毒力较高的是鱼藤酮,LC50为18.137 mg/L(24 h)、13.771 mg/L(48 h),对成虫的毒力较高的是多杀菌素,LC50为7.249 mg/L(24 h)、4.125 mg/L(48 h)。并且通过安全系数可知,鱼藤酮、多杀菌素对食蚜瘿蚊为中等风险与高风险性农药;苦参碱、苏云金杆菌为中等风险与低等风险性之间,甲维盐为低等风险性生物农药。2.五种生物农药亚致死浓度对食蚜瘿蚊捕食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触杀和胃毒两种受药方式,分析了5种生物农药不同亚致死浓度对食蚜瘿蚊捕食量、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参数、寻找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物农药亚致死浓度处理后,捕食功能反应模型没有变,只是模型参数发生了变化,食蚜瘿蚊最大日捕食量下降,处理猎物的时间延长,瞬间攻击率和寻找效应下降;并且与食蚜瘿蚊受药方式和浓度有关,低浓度下,触杀组的甲维盐(Eb1-LC5)和喂毒组的苏云金杆菌(Bt2-LC5)、多杀菌素(S2-LC5)、甲维盐(Eb2-LC5)理论捕食量略高于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72%、4.19%、2.82%和0.55%;触杀组的多杀菌素(S1-LC5)最大攻击率为0.5163,鱼藤酮(R1-LC25)最小攻击率为0.4499,相对于CK的攻击率0.5894相应下降12.4%、23.67%,高浓度处理后,无论触杀还是喂毒处理,处理猎物的时间都延长,鱼藤酮(R1-LC25,R2-LC25)、苦参碱(M1-LC25、M2-LC25)、多杀菌素(S2-LC25,S1-LC25)分别延长25.59%、38.03%;19.65%、20.56%%;13.25%、15.45%。3.五种生物农药亚致死浓度对食蚜瘿蚊种群生命表的影响为探讨5种生物农药对食蚜瘿蚊的亚致死效应,本文通过喷雾法来处理食蚜瘿蚊幼虫,并用两性生命表来研究生物农药对食蚜瘿蚊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生物农药3种亚致死浓度处理下的食蚜瘿蚊卵、1龄、2龄、3龄、蛹发育历期与CK差异不显着,且3龄幼虫之前,各龄期的发育历期缩短。同种生物农药,随着浓度的增加,幼虫发育历期延长;蛹的发育历期分别在鱼藤酮、苦参碱和甲维盐3种浓度下延长,但是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雌雄成虫寿命缩短,雌成虫产卵期、产卵量下降且表现显着性差异,产卵前期,总产卵前期延长。5种生物农药处理下,F1代的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都低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着;各处理间的平均世代周期(T)与对照组接近。同种生物农药,随着浓度的增加,相应的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和净增值率(R0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仅净增值率(R0)表现为显着性差异。
宋维虎[5](2020)在《两种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的亚致死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在全世界的需求量非常大,但同时病虫害对马铃薯造成的损失也无法估计,其中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是马铃薯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能在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带来危害。同时,桃蚜还能传播30多种马铃薯病毒。目前,桃蚜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杀虫剂,但化学杀虫剂在田间的施用却带来了多方面的副作用,如生态环境的污染、食物及农业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等。另外当杀虫剂施用在田间后会对一部分没有被杀死的害虫造成亚致死效应,亚致死效应的研究是研究杀虫剂防效的重要内容。本试验以“陇薯3号”马铃薯为寄主植物,对9种常用杀虫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根据结果选出两种杀虫剂,研究对马铃薯桃蚜的亚致死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9种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的毒力测定及亚致死剂量确定9种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都有较好的毒力,其中3.15%阿维·吡虫啉EC和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对马铃薯桃蚜的毒力最高,LC50值分别为0.7304 mg/L和0.8731 mg/L;其次是33%氯氟·吡虫啉SC、3.2%阿维菌素EC和9%噻虫·高氯氟SC,LC50值分别为1.3849 mg/L、1.8553 mg/L和2.6607 mg/L;22%氟啶虫胺腈SC、30%噻虫嗪SC和20%噻虫胺SC的LC50值也分别达到5.7828 mg/L、5.8653 mg/L和6.2793mg/L;20%吡虫啉SL对马铃薯桃蚜的毒力最低,LC50值为22.8952 mg/L。2.两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马铃薯桃蚜生命表参数的影响亚致死浓度(LC10、LC25和LC40)的两种杀虫剂阿维菌素和阿维·吡虫啉均能显着缩短或降低马铃薯桃蚜F0代成蚜的寿命和繁殖力,两种杀虫剂LC40处理后F0代成蚜的寿命和繁殖力均达到最小值,寿命分别为10.68 d和8.07 d,繁殖力分别为17.05头和9.52头;亚致死剂量与桃蚜F0代平均寿命和繁殖力有显着的线性相关性。两种杀虫剂不同亚致死浓度均能显着延长马铃薯桃蚜F1代的若蚜期,并显着缩短成蚜期;两种杀虫剂LC40处理后桃蚜F1代的全世代均最短,分别为18.65和18.37 d。与对照相比,杀虫剂处理后马铃薯桃蚜F1代的繁殖力均显着降低,存活率从第8天开始均显着下降。杀虫剂处理后桃蚜F1代的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显着降低,种群加倍时间(Dt)显着延长,两种杀虫剂的亚致死剂量均能有效延缓马铃薯桃蚜的种群扩增。3.两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马铃薯桃蚜重要靶标酶和解毒酶的影响亚致死浓度(LC10、LC25和LC40)的两种杀虫剂阿维菌素和阿维·吡虫啉均能影响马铃薯桃蚜体内的靶标酶(Ach E)和解毒酶(Car E、GST、MFO)的活性。靶标酶Ach E在6-12 h被诱导使活性升高,解毒酶GST、MFO和Car E分别在0-6、6-12、12-24 h被诱导使活性升高,推测解毒酶在杀虫剂的解毒过程中有协同效应。
苏造堂,张凌英,徐天梅,杜广祖,陈斌,肖关丽[6](2020)在《马铃薯块茎蛾幼虫致病黏质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杀虫活性》文中研究表明从马铃薯田自然罹病马铃薯块茎蛾幼虫上,分离到1株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具有较强致病作用的菌株ML-1,通过形态及16S r RNA序列测定分析,确定该菌株ML-1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采用饲喂法分别测定了该菌株ML-1菌悬液、发酵液及发酵上清液对马铃薯块茎蛾初孵3日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用ML-1菌悬液、发酵液及发酵上清液饲喂后第7 d时,马铃薯块茎蛾3日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3.16%、80.70%和49.12%,在3.0×109 cfu/m L浓度下的LT50分别为4.71、3.04和6.47 d,在发酵液处理后第3、5和7 d的LC50分别为9.784×1010、1.855×108和5.434×105 cfu/m L。综上所述,黏质沙雷氏菌ML-1菌株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有较强的毒力,在马铃薯块茎蛾绿色防控中具有一定的开发潜能。
李美君[7](2019)在《稻螟赤眼蜂携带病原真菌对二化螟的生防潜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稻螟赤眼蜂是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的优势寄生蜂,病原真菌在自然界中对二化螟种群消长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稻螟赤眼蜂仅对寄主卵起到防控作用,真菌虽然持效期长,在生产中却难以准确到达害虫位置(二化螟是钻蛀性害虫),因此两者单独使用防效难以提高。如果两者结合使用,让“蜂”携带“菌”,利用赤眼蜂寻找寄主卵的本能将病原真菌携带到害虫处,能否起到协同增效和持续控害的效果?本文对二化螟罹病幼虫体表致病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通过对二化螟不同虫态毒力的测定筛选出优势致病菌株;并评估了优势菌株对稻螟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的安全性;最后研究了载菌蜂对二化螟的生防潜能,本研究为推广应用载菌赤眼蜂防治二化螟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二化螟病原真菌分离鉴定通过对吉林本地罹病二化螟僵虫体表真菌分离纯化,筛选出两个病原真菌:JL003和JL005;采用形态特征比较和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析:菌株JL003和JL005在系统发育树中分别与渐狭蜡蚧菌和球孢白僵菌在同一分支上,这与基因和形态学比对的结果一致,最终鉴定JL003菌株为蜡蚧菌属渐狭蜡蚧菌,JL005菌株为白僵菌属球孢白僵菌。2、两种病原真菌对二化螟各虫态毒力研究在孢子浓度为1×108个/ml下,(1)卵期接种:渐狭蜡蚧菌JL003和球孢白僵菌JL005对卵-初孵幼虫10d总累计校正致死率分别为97.58%和96.79%,两者无显着差异。(2)幼虫期接种:渐狭蜡蚧菌JL003对1至6龄二化螟幼虫10d累计校正致死率分别为58.44%、52.89%、47.92%、43.31%、35.67%、44.91%;而白僵菌JL005对1至6龄二化螟幼虫10d累计校正致死率分别为:95.67%、93.17%、93.17%、86.94%、77.11%、92.31%,同一龄期两种菌致死率差异显着。(3)蛹期接种:渐狭蜡蚧菌JL003和白僵菌JL005对蛹的10d累计校正致死率为分别为57.56%和90.81%,两者差异显着。综合评价,白僵菌JL005为高毒力致病真菌。3、稻螟赤眼蜂携病原真菌防治二化螟可行性研究及生防潜能评估(1)球孢白僵菌JL005对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中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在孢子浓度为1×108个/ml下,同一时期浸菌与浸无菌水,对赤眼蜂发育历期、羽化率、雌蜂比均无显着差异;然而预蛹期浸菌和卵-幼虫期浸菌相比,发育历期要显着延长,分别为9.99天和9.81天,且后代雌蜂比例比要显着低于后者,分别为79.50%和84.47%。(2)稻螟赤眼蜂载菌量及对二化螟室内防治效果研究:(1)稻螟赤眼蜂载菌后体表的孢子数随着所浸菌液浓度增加而增加,当浓度为1×1010个孢子/ml时,平均每头载菌蜂表面所载的孢子量可高达12000个/头。(2)载菌蜂和未载菌蜂在不同日龄二化螟卵上寿命无明显差异。(3)载菌蜂与未载菌蜂在同一日龄二化螟卵上寄生能力无显着差异;无论载菌蜂还是未载菌蜂在新鲜卵(0日龄卵)上的寄生能力都要高于4日龄卵。(4)载菌蜂与未载菌蜂在相同日龄二化螟卵上后代羽化率无显着差异,寄生4日龄二化螟卵时,载菌蜂和未载菌蜂的羽化率分别为71%和68%,显着低于寄生0日龄和2日龄二化螟卵。(5)在相同日龄二化螟卵上载菌蜂发育时间要略短于未载菌蜂,但没有显着差异,4日龄卵上载菌蜂与未载菌蜂发育历期都要显着长于0日龄卵。(6)在0日龄和2日龄卵上,载菌蜂和未载菌蜂后代雌蜂比率无显着差异;在4日龄卵上,载菌蜂的后代雌蜂比率要显着低于未载菌蜂。(7)在0日龄和2日龄卵上,载菌蜂和未载菌蜂对寄主卵致死率无显着差异,且明显高于在4日龄卵上。(8)在相同日龄的二化螟卵上,载菌蜂对初孵幼虫致死力显着高于未载菌蜂。未载菌蜂对不同日龄寄主卵初孵幼虫死亡率无显着差异;而载菌蜂对4龄寄主卵初孵幼虫致死率要显着低于0日龄和2日龄寄主卵。(9)载菌蜂和未载菌蜂对二化螟卵-初孵幼虫总的致死率存在显着差异。在0日龄卵上,载菌蜂对二化螟卵-初孵幼虫总的致死率为55%,未载菌蜂为42%,整体提高了13%;在2日龄卵上,载菌蜂对二化螟卵-初孵幼虫总的致死率为51%,而未载菌蜂为33%,提高了18%;在4日龄卵上,载菌蜂对二化螟卵-初孵幼虫总的致死率26%,而未载菌蜂为20%,仅提高6%。(3)稻螟赤眼蜂作为载体对白僵菌增殖作用的研究:(1)不同时间段赤眼蜂体表的孢子量呈现显着增多的趋势:在赤眼蜂刚死亡时,平均每头载菌蜂携带孢子数为为2.48万个/头,死后216h每头载菌蜂表面的孢子量已增加到22.55万个/头。(2)寄生后不同时间段二化螟卵表面孢子数量不断增多且存在显着差异。在寄生后,二化螟卵表面的平均孢子量为0.85万个/块,寄生后72h、144h、216h后二化螟卵表面的平均孢子量的分别为2.75万个/块、10.95万个/块、13.05万个/块。
葛文超,杜广祖,赵永鑫,张凌英,户艳霞,孙军伟,陈斌[8](2018)在《西花蓟马高毒力虫生真菌筛选及其生防应用潜力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的世界性害虫,对农林业危害巨大。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当前防治西花蓟马的虫生真菌的种类、高毒力菌株的筛选及防治现状。现已知西花蓟马的寄生病原真菌有5种,包括蜡蚧轮枝菌(半知菌:丝孢目)、球孢白僵菌(半知菌:丝孢目)、金龟子绿僵菌(半知菌:丝孢目)、玫烟色棒束孢(半知菌:束梗孢目)和小孢新接霉。其中,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在西花蓟马的生物防治中应用最广,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潜力,部分防效好的虫生真菌已申请专利及实现工厂化生产。
田佳,汝冰璐,王颖,成巨龙,李晓宇,安德荣[9](2018)在《一株对桃蚜有高致病性球孢白僵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文中提出为筛选出对桃蚜Myzus persicae具有高致病性的生防真菌,以从陕西省秦岭原始森林采集到的鳞翅目僵虫虫体中分离获得的5株真菌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对桃蚜的致病性并筛选出高致病性菌株表现最佳杀蚜活性时的孢子悬浮液浓度,同时结合形态学及18S rDNA和ITS-rDNA序列分析对致病性最高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5株菌株中初步筛选出1株高致病性菌株BQ-63,处理7 d后桃蚜的死亡率为80.33%,校正死亡率为81.58%,僵虫率也达到最高,为80.78%;当菌株BQ-63的孢子浓度为108个/mL时,对桃蚜的致病性达到最高,处理7 d后死亡率为89.53%,校正死亡率为90.10%,僵虫率为89.84%;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菌株BQ-63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表明菌株BQ-63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可作为生防真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江岸[10](2018)在《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评价》文中认为兔痒螨病是由绵羊痒螨(兔亚种)(Psoroptes ovis var.cuniculi)所引起的一种以外耳道内形成卷纸样结痂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严重者可导致患兔死亡,给养兔业造成巨大损失。化学杀螨药物是当前痒螨病的主要防治手段,但化学药物的耐药性和在肉品中的残留等问题日益凸出,拟寻求新的绿色有效的防控方法。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防控的高效、环保的生物杀虫剂。研究证实该昆虫病原真菌可感染绵羊痒螨,但缺乏对动物痒螨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市售球孢白僵菌粉剂,从离体和在体试验分析其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并进一步从螨虫的组织变化、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分析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研究为了研究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是否具有高效的致病性,本部分采用浸渍法评价了四种浓度的球孢白僵菌悬浮液(4.26×109、4.26×108、4.26×107、4.26×106 conidia/mL)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离体杀螨效应;以离体试验筛选出最佳致病的浓度(4.26×109 conidia/mL)、无菌水(阴性对照)对自然患痒螨病的新西兰兔进行喷涂治疗,同时伊维菌素(注射剂)作为阳性对照,评估其临床疗效。离体杀螨结果表明绵羊痒螨(兔亚种)对4种浓度的球孢白僵菌的敏感度不同,呈现出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9 d内4.26×109个分生孢子/mL的真菌悬浮液的杀螨效应达100%,LT50为2.65 d;从临床治疗试验可见该浓度的球孢白僵菌在3 d内对兔痒螨病的治疗效率达100%,同期治愈率优于伊维菌素注射剂(62.21%),且30 d内无复发。由此可见,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具有较高致病性,可能是一种潜在的防治痒螨病的生物防控药。2.球孢白僵菌对杀灭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作用机理初探为了明确球孢白僵菌杀灭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作用机理,本部分以4.26×109conidia/mL的球孢白僵菌悬浮液浸渍处理绵羊痒螨(兔亚种),收集处理后12d的螨虫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采用96孔微量法检测17 d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蛋白水平及qPCR法检测5种酶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在感染球孢白僵菌第1 d、2 d后痒螨肠腔(LU)结构均被明显破坏,基底膜(MB)和围食膜(MP)断裂脱落,肠道内容物(CI)明显空泡;微量法和qPCR检测发现AchE、GSTs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SOD、POD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变化。由此可见,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肠道结构对球孢白僵菌最易感,推测球孢白僵菌可能通过影响虫体的肠道消化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导致虫体死亡。
二、侵染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的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毒力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侵染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的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毒力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上的生长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马铃薯种植面临的问题 |
1.1.1 马铃薯种植情况 |
1.1.2 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 |
1.2 马铃薯块茎蛾的危害和分布 |
1.2.1 马铃薯块茎蛾的危害 |
1.2.2 马铃薯块茎蛾的发生和传播 |
1.2.3 马铃薯块茎蛾的生物学研究 |
1.3 马铃薯块茎蛾的防治策略 |
1.3.1 化学防治 |
1.3.2 物理防治 |
1.3.3 农业防治 |
1.3.4 生物防治 |
1.4 论文研究思路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上的生长发育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虫源 |
2.1.2 供试马铃薯品种植株 |
2.1.3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上的生命表构建 |
2.1.4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上的蛹重研究 |
2.1.5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上的产卵选择性测定 |
2.1.6 马铃薯块茎蛾各龄幼虫对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的取食选择性测定 |
2.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上的生命表构建 |
2.2.2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上的蛹重差异 |
2.2.3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的产卵选择性测定 |
2.2.4 马铃薯块茎蛾各龄幼虫对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的取食选择性测定 |
2.3 讨论 |
第三章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生长发育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 |
3.1.2 供试马铃薯品种块茎 |
3.1.3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生命表构建 |
3.1.4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蛹重研究 |
3.1.5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产卵选择性测定 |
3.1.6 马铃薯块茎蛾各龄幼虫对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的取食选择性测定 |
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生命表构建 |
3.2.2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蛹重差异 |
3.2.3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产卵选择性测定 |
3.2.4 马铃薯块茎蛾各龄幼虫对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的取食选择性测定 |
3.3 讨论 |
第四章 白僵菌在丽薯6 号植株内传导对马铃薯块茎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虫源 |
4.1.2 供试植株 |
4.1.3 供试菌株 |
4.1.4 菌株活化 |
4.1.5 孢子悬浮液配备 |
4.1.6 孢子萌发率测定 |
4.1.7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在丽薯6号不同叶片部位的定殖率 |
4.1.8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对丽薯6号植株的影响 |
4.1.9 白僵菌侵染马铃薯块茎蛾的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 |
4.1.10 白僵菌GZGY-1-3对马铃薯块茎蛾的毒力测定 |
4.1.11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对马铃薯块茎蛾的亚致死效应 |
4.1.12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对马铃薯块茎蛾产卵偏好的影响 |
4.1.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在丽薯6号不同叶片部位的定殖率 |
4.2.2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对丽薯6号植株的影响 |
4.2.3 白僵菌侵染马铃薯块茎蛾的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 |
4.2.4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对马铃薯块茎蛾的毒力测定 |
4.2.5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对马铃薯块茎蛾的亚致死效应 |
4.2.6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对马铃薯块茎蛾产卵偏好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点 |
5.1 全文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不同应激条件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研究概况 |
1.1.1 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生物学特性 |
1.1.2 发生规律 |
1.1.3 梨小食心虫防治措施 |
1.1.3.1 预测预报 |
1.1.3.2 农业防治 |
1.1.3.3 物理防治 |
1.1.3.4 生物防治 |
1.1.3.5 化学防治 |
1.1.4 苹果蠹蛾防治措施 |
1.1.4.1 检验检疫 |
1.1.4.2 农业防治 |
1.1.4.3 物理防治 |
1.1.4.4 生物防治 |
1.1.4.5 化学防治 |
1.2 昆虫肠道微生物研究概况 |
1.2.1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分类 |
1.2.2 肠道微生物的功能 |
1.2.2.1 肠道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功能 |
1.2.2.2 肠道菌群的防御及保护功能 |
1.2.2.3 肠道菌群影响的昆虫生长发育 |
1.2.2.4 肠道菌群影响昆虫的行为活动 |
1.3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四种农药致死中浓度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昆虫 |
2.1.2 试验试剂 |
2.1.2.1 试验方法 |
2.1.2.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文库构建 |
2.1.2.3 药效数据处理 |
2.1.2.4 肠道菌群测序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四种农药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室内毒力测定 |
2.2.2 四种农药致死中浓度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的研究 |
2.2.2.1 测序质量评价 |
2.2.2.2 OUT–Venn分析 |
2.2.2.3 α多样性分析 |
2.2.2.4 β 多样性分析-UPGMA分析 |
2.2.2.5 四种杀虫剂致死中浓度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群落组成分析 |
2.2.2.6 功能预测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白僵菌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害虫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供试昆虫 |
3.1.2 供试药剂 |
3.1.2.1 试验方法 |
3.1.2.2 基因组DNA提取和文库构建 |
3.1.2.3 白僵菌室内毒力测定数据处理 |
3.1.2.4 肠道菌群测序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球孢白僵菌对梨小食心虫室内防效评价 |
3.2.1.1 感染白僵菌梨小食心虫症状 |
3.2.1.2 感染白僵菌对梨小食心虫幼虫体重、体长和死亡率的影响 |
3.2.2 球孢白僵菌对苹果蠹蛾室内防效评价 |
3.2.2.1 感染白僵菌苹果蠹蛾幼虫形态 |
3.2.2.2 感染白僵菌对苹果蠹蛾幼虫体重、体长和死亡率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白僵菌感染梨小食心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 |
3.2.3.1 测序质量评价 |
3.2.3.2 OUT–Venn分析 |
3.2.3.3 α多样性分析 |
3.2.3.4 β 多样性分析-UPGMA分析 |
3.2.3.5 不同浓度白僵菌感染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群落组成分析 |
3.2.3.6 功能预测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变化对其营养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昆虫 |
4.1.2 试验试剂 |
4.1.2.1 试验方法 |
4.1.2.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文库构建 |
4.1.2.3 生理指标数据处理 |
4.1.2.4 肠道菌群测序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抗生素处理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的研究 |
4.2.1.1 测序质量评价 |
4.2.1.2 OUT–Venn分析 |
4.2.1.3 α多样性分析 |
4.2.1.4 β 多样性分析-UPGMA分析 |
4.2.1.5 抗生素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群落组成分析 |
4.2.1.6 功能预测 |
4.2.2 不同浓度抗生素处理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体长、体重的影响 |
4.2.3 抗生素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白蛋白、葡萄糖和甘油三脂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四种农药致死中浓度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
5.1.2 白僵菌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5.1.3 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变化对其营养代谢的影响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3)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筛选及对灰茶尺蠖的生物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灰茶尺蠖 |
1.1.1 灰茶尺蠖的形态特征 |
1.1.2 灰茶尺蠖的生活史及习性 |
1.1.3 灰茶尺蠖的发生及危害特点 |
1.1.4 灰茶尺蠖的防治研究进展 |
1.2 球孢白僵菌研究进展 |
1.2.1 球孢白僵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
1.2.2 球孢白僵菌的致病机制 |
1.2.3 球孢白僵菌的应用现状 |
1.3 虫生真菌对寄主昆虫子代影响的研究 |
1.4 球孢白僵菌的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
2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1.1 供试菌株 |
3.1.2 供试虫源 |
3.1.3 天然茶叶的采摘 |
3.1.4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
3.2.2 供试菌株的培养 |
3.2.3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3.2.4 灰茶尺蠖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
3.2.5 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萌发、产孢及致病力的影响 |
3.2.6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不同虫态的致病力研究 |
3.2.7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子代生物学的影响 |
3.2.8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的温室防治 |
3.2.9 白僵菌菌株Bb493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
3.2.10 白僵菌菌株Bb493固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灰茶尺蠖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
4.1.1 感染菌株的症状 |
4.1.2 同一浓度条件下高致病力菌株的初步筛选 |
4.1.3 不同浓度下3株球孢白僵菌菌株对灰茶尺蠖的致病力 |
4.2 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萌发、产孢及致病力的影响 |
4.2.1 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萌发率的影响 |
4.2.2 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产孢量的影响 |
4.2.3 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侵染的影响 |
4.3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不同虫态的致病力 |
4.4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子代生物学的影响 |
4.3.2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子代各虫态发育历期的影响 |
4.3.3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子代各虫态存活率和繁殖力的影响 |
4.5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的温室防治效果 |
4.6 白僵菌菌株Bb493的液固双相发酵条件研究 |
4.6.1 白僵菌菌株Bb493的液体发酵 |
4.6.2 白僵菌菌株Bb493的固体发酵 |
5 讨论 |
5.1 球孢白僵菌对灰茶尺蠖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
5.2 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萌发、产孢及致病力的影响 |
5.3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不同虫态的致病力 |
5.4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子代生物学的影响 |
5.5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的温室防治 |
5.6 白僵菌菌株Bb493的液固双相发酵条件研究 |
6 结论 |
6.1 球孢白僵菌对灰茶尺蠖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
6.2 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萌发、产孢及致病力的影响 |
6.3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不同虫态的致病力 |
6.4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子代生物学的影响 |
6.5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的温室防治 |
6.6 白僵菌菌株Bb493的液固双相发酵优化 |
参考文献 |
(4)5种生物农药对食蚜瘿蚊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烟蚜及其生物防治研究概述 |
1.1 烟蚜的危害 |
1.2 烟蚜的生物防治现状 |
2 食蚜瘿蚊的研究概述 |
2.1 食蚜瘿蚊的形态特征 |
2.2 食蚜瘿蚊的生物学特性 |
2.3 食蚜瘿蚊的生态学研究 |
2.4 食蚜瘿蚊的应用研究 |
3 生物农药的研究概述 |
4 农药对天敌的亚致死效应 |
4.1 对天敌生态行为的影响 |
4.2 对天敌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 |
4.3 对天敌体内酶的影响 |
4.4 对天敌抗药性的影响 |
5 昆虫生命表在亚致死效应方面的应用 |
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5种生物农药对烟蚜和食蚜瘿蚊的毒力测定及安全性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供试药剂 |
1.3 试验器材 |
1.4 生物测定方法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5种生物农药对烟蚜的毒力 |
2.2 5种生物农药对食蚜瘿蚊幼虫的毒力 |
2.3 5种生物农药对食蚜瘿蚊成虫的毒力 |
2.4 5种生物农药对食蚜瘿蚊的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第三章 5种生物农药亚致死浓度对食蚜瘿蚊捕食作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供试药剂 |
1.3 试验器材 |
1.4 试验方法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5种生物农药对烟蚜和食蚜瘿蚊的亚致死浓度的测定 |
2.2 5种生物农药亚致死浓度对食蚜瘿蚊捕食量的影响 |
2.3 5种生物农药亚致死浓度对食蚜瘿蚊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参数的影响 |
2.4 5种生物农药亚致死浓度对食蚜瘿蚊寻找效应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5种生物农药亚致死浓度对食蚜瘿蚊种群生命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供试药剂 |
1.3 试验器材 |
1.4 试验方法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5种生物农药亚致死浓度对食蚜瘿蚊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
2.2 5种生物农药亚致死浓度对食蚜瘿蚊种群参数的影响 |
2.3 5种生物农药亚致死浓度对食蚜瘿蚊存活率的影响 |
2.4 5种生物农药亚致死浓度对食蚜瘿蚊寿命期望值的影响 |
2.5 5种生物农药亚致死浓度对食蚜瘿蚊繁殖值的影响 |
2.6 5种生物农药亚致死浓度对食蚜瘿蚊繁殖力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两种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蚜虫的危害和防治 |
1.1.1 蚜虫的危害 |
1.1.2 蚜虫的防治 |
1.2 桃蚜研究进展 |
1.2.1 桃蚜的危害 |
1.2.2 桃蚜抗药性发展 |
1.2.3 桃蚜的防治 |
1.3 杀虫剂对昆虫亚致死效应研究概述 |
1.3.1 杀虫剂亚致死效应对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1.3.2 杀虫剂亚致死效应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
1.4 关于昆虫体内重要靶标酶和解毒酶的研究进展 |
1.4.1 乙酰胆碱酯酶 |
1.4.2 羧酸酯酶 |
1.4.3 谷胱甘肽S-转移酶 |
1.4.4 多功能氧化酶 |
1.4.5 昆虫解毒酶的应用前景 |
1.5 本文设计思路 |
第二章 9种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的毒力测定及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无翅成蚜的毒力 |
2.2.2 不同杀虫剂对桃蚜无翅成蚜的毒力的综合评价 |
2.2.3 单剂和复配药剂对桃蚜无翅成蚜的毒力评价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两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马铃薯桃蚜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评价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对F0代成蚜寿命与产蚜量的影响 |
3.2.2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与F0代成蚜寿命及产蚜量的线性关系 |
3.2.3 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处理马铃薯桃蚜对F1代发育历期的影响 |
3.2.4 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处理马铃薯桃蚜对F1代存活率的影响 |
3.2.5 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处理对桃蚜F1代繁殖力的影响 |
3.2.6 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处理对桃蚜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两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马铃薯桃蚜体内重要靶标酶和解毒酶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昆虫 |
4.1.2 供试药剂与试剂 |
4.1.3 供试仪器 |
4.1.4 亚致死剂量确定及生物测定 |
4.1.5 酶活性测定 |
4.1.6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AchE活性的影响 |
4.2.2 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CarE活性的影响 |
4.2.3 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GST活性的影响 |
4.2.4 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MFO活性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6)马铃薯块茎蛾幼虫致病黏质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杀虫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虫体采集 |
1.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1.2.1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
1.2.2 柯赫氏法则检验病原菌 |
1.3 病原菌的鉴定 |
1.3.1 形态鉴定 |
1.3.2 分子鉴定 |
1.4 菌悬液杀虫活性测定 |
1.4.1 供试菌株 |
1.4.2 供试虫体 |
1.4.3 毒力测定 |
1.5 发酵液的杀虫活性测定 |
1.5.1 带菌发酵液 |
1.5.2 发酵上清液的杀虫作用测定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1.6.1 菌株ML-1的系统发育分析 |
1.6.2 侵染致病效应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原菌鉴定 |
2.1.1 病原菌形态观察 |
2.1.2 16S rDNA序列测序结果 |
2.2 黏质沙雷氏菌ML-1菌悬液对马铃薯块茎蛾的毒力 |
2.2.1 体色的变化 |
2.2.2 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的死亡率 |
2.3 黏质沙雷氏菌ML-1发酵液对马铃薯块茎蛾的毒力 |
2.3.1 马铃薯块茎蛾的死亡率动态 |
2.3.2 对马铃薯块茎蛾的侵染致病效应 |
2.3.3 对马铃薯块茎蛾的剂量效应 |
2.3.4 对马铃薯块茎蛾侵染致死的时间效应 |
2.4 黏质沙雷氏菌菌株ML-1发酵上清液对马铃薯块茎蛾的毒力 |
2.5 黏质沙雷氏菌菌株ML-1不同成分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的毒力比较 |
2.5.1 感染症状 |
2.5.2 毒力差异 |
3 讨论 |
(7)稻螟赤眼蜂携带病原真菌对二化螟的生防潜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水稻二化螟生物学特性 |
1.2 水稻二化螟为害现状 |
1.3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二化螟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两种病原真菌对二化螟各虫态毒力研究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讨论 |
第四章 稻螟赤眼蜂携病原真菌防治二化螟可行性研究及生防潜能评估 |
第一节 球孢白僵菌对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中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1.4 结果与分析 |
4.1.5 讨论 |
第二节 稻螟赤眼蜂载菌量及对二化螟室内防治效果研究 |
4.2.1 供试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数据分析 |
4.2.4 结果与分析 |
4.2.5 讨论 |
第三节 稻螟赤眼蜂作为载体对白僵菌增殖作用的研究 |
4.3.1 供试材料 |
4.3.2 实验方法 |
4.3.3 数据分析 |
4.3.4 结果与分析 |
4.3.5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西花蓟马高毒力虫生真菌筛选及其生防应用潜力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治西花蓟马的虫生真菌种类 |
2 虫生真菌的侵染机制 |
3 西花蓟马虫生真菌高毒力菌株 |
3.1 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 |
3.2 金龟子绿僵菌高毒力菌株 |
3.3 蜡蚧轮枝菌高毒力菌株 |
3.4 玫烟色棒束孢高毒力菌株 |
4 昆虫病原真菌的应用及展望 |
(9)一株对桃蚜有高致病性球孢白僵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1.2.2 菌株对桃蚜致病性的测定 |
1.2.3 高致病性菌株的最适杀蚜浓度筛选 |
1.2.4 高致病性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1.2.5 高致病性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菌株的筛选 |
2.2 菌株BQ-63的最适杀蚜浓度 |
2.3 菌株BQ-63的形态学鉴定 |
2.4 菌株BQ-63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3 讨论 |
(10)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
2 球孢白僵菌侵染节肢昆虫的作用机理 |
3 球孢白僵菌防控螨类的研究进展 |
3.1 球孢白僵菌防控农业植物螨的研究进展 |
3.2 球孢白僵菌防治动物寄生螨的研究进展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研究 |
1 前言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供试螨虫 |
2.1.4 供试动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离体致病性 |
2.2.1.1 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2.2.1.2 球孢白僵菌的离体致病性测定 |
2.2.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临床疗效评估 |
2.2.2.1 试验动物分组 |
2.2.2.2 临床治疗处理 |
2.2.2.3 螨虫计数与疗效判定 |
2.2.3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 |
3.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离体致病性测定 |
3.2 半数致死时间(LT50)测定 |
3.3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临床疗效评估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球孢白僵菌杀灭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作用机理初探 |
1 前言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供试螨虫 |
2.2 试验方法 |
2.2.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
2.2.1.1 获取痒螨的真菌侵染体 |
2.2.1.2 虫体固定 |
2.2.1.3 制样与切片 |
2.2.1.4 HE染色与封片 |
2.2.1.5 镜检 |
2.2.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环境酶类物质的影响 |
2.2.2.1 获取痒螨的真菌侵染体 |
2.2.2.2 制备酶源 |
2.2.2.3 酶活性测定 |
2.2.3 球孢白僵菌对相关酶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2.2.3.1 获取痒螨的真菌侵染体 |
2.2.3.2 设计引物 |
2.2.3.3 虫体总RNA的提取 |
2.2.3.4 反转录cDNA模板 |
2.2.3.5 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3 试验结果 |
3.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
3.1.1 形态观察 |
3.1.2 内部观察 |
3.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环境酶类物质的影响 |
3.2.1 AchE活性测定 |
3.2.2 GSTs活性测定 |
3.2.3 CarE活性测定 |
3.2.4 SOD活性测定 |
3.2.5 POD活性测定 |
3.3 球孢白僵菌对相关酶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3.3.1 虫体总RNA提取结果 |
3.3.2 溶解曲线结果 |
3.3.3 球孢白僵菌对4种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3.3.1 AchEmRNA转录水平检测 |
3.3.3.2 GSTsmRNA转录水平检测 |
3.3.3.3 SODmRNA转录水平检测 |
3.3.3.4 POD转录水平检测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
4.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酶活力及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附图(一)球孢白僵菌作用绵羊痒螨(兔亚种)1d后虫体组织病理切片 |
附图(二)球孢白僵菌作用绵羊痒螨(兔亚种)2d后虫体组织病理切片 |
四、侵染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的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毒力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上的生长发育研究[D]. 张梦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不同应激条件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D]. 林萍. 石河子大学, 2021
- [3]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筛选及对灰茶尺蠖的生物学影响[D]. 王逸帆.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6)
- [4]5种生物农药对食蚜瘿蚊的亚致死效应研究[D]. 申修贤. 贵州大学, 2020
- [5]两种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的亚致死效应研究[D]. 宋维虎.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6]马铃薯块茎蛾幼虫致病黏质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杀虫活性[J]. 苏造堂,张凌英,徐天梅,杜广祖,陈斌,肖关丽.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03)
- [7]稻螟赤眼蜂携带病原真菌对二化螟的生防潜能研究[D]. 李美君.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西花蓟马高毒力虫生真菌筛选及其生防应用潜力的研究进展[J]. 葛文超,杜广祖,赵永鑫,张凌英,户艳霞,孙军伟,陈斌. 生物安全学报, 2018(04)
- [9]一株对桃蚜有高致病性球孢白僵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J]. 田佳,汝冰璐,王颖,成巨龙,李晓宇,安德荣. 植物保护学报, 2018(03)
- [10]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评价[D]. 江岸.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