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MW机组低负荷排水系统经济性分析及改造

50MW机组低负荷排水系统经济性分析及改造

一、50MW机组低加疏水系统的经济性分析与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梁俊毅,陆荃[1](2021)在《汽轮机真空系统漏点分析及改造》文中研究表明真空系统的严密性是汽轮机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指标,为了检测汽轮机组的安装水平或者检测凝汽器汽侧的工作情况,需进行气密性试验。通过对机组真空系统进行查漏,进一步对机组真空严密性进行改造,并检查真空严密性改造效果。

赵英淳,张超凡,段琦[2](2021)在《低加疏水泵系统调节控制策略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某新建电厂低加疏水泵系统启动投运过程中会出现因汽蚀造成的泵体振动及转子抱死问题。根据低加疏水泵系统管道、阀门、测点设计特点,优化系统调节、控制逻辑,即通过修改启泵时低加疏水泵再循环最小开度要求、再循环调阀和出口调阀开度的耦合调节,实现机组在30%以上负荷7号低压加热器水位自动控制,解决低加疏水泵启动汽蚀问题。

倪颖锋[3](2021)在《105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真空系统查漏及改造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汽轮发电机组真空系统查漏是维持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操作,现采用氦质谱仪查漏法对某1 050 MW机组真空系统进行查漏,经逐点排查发现主汽门盘根处漏气。结合其出场设计以及现场检测数据,提出一种高、中压主汽门门杆漏汽改造方案,通过将门杆漏汽管道接入主机轴封回汽管道,以较小的改造成本从根本上消除对机组真空度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真空系统查漏以及针对性的改造优化方法,此方法成本低、实用性好,具有在同类机组中推广的价值。

罗先兵[4](2021)在《1000 MW机组凝汽器真空降低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文中指出凝汽器真空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汽轮机热耗和机组供电煤耗。以国产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探讨凝汽器真空变化的原因,通过排查发现原因是凝汽器真空泄漏以及真空泵运行性能降低,该现象在低负荷情况下更加突出。针对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技改措施,以实现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机组解决类似异常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顾伟[5](2021)在《1000MW电站锅炉烟气余热系统改造与运行优化》文中研究指明

邵文体[6](2021)在《阜阳华润电厂烟气余热研究与利用》文中研究表明

赵世飞[7](2019)在《燃煤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适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电联产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与污染物集中控制的重要技术,其发展关注点也呈现高效,环保,供热扩容和负荷灵活性等多元化特点。相较成熟的抽凝热电联产技术,高背压余热供热技术的节能潜力、适用范围与性能优化等尚待深入研究,为其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对大型燃煤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展开适用性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首先通过与传统燃煤抽汽凝汽式热电联产机组的对比,开展高背压机组的热力学特性研究,从理论层次揭示其节能原理与应用的局限性;其次,探究了高背压供热机组最常见型式(双机热电联产机组)的热电负荷运行及经济分配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节能和负荷灵活性的角度对热电联产机组进行了优化。基于热电联产能耗分配,揭示出热电联产机组的优越性及强化方向,指出热电联产节能优化需要从降低换热过程(?)损入手。利用EBSILON Professional建模,通过与抽凝热电联产机组的对比,从整体热力学性能和供热过程探讨高背压机组的节能潜力。高背压机组乏汽完全利用,且单位供热量(?)耗比抽凝机组低34.73%,发电(?)效率为比抽凝机组提高5.18%。针对纯高背压机组“以热定电”运行的局限,对比分析其常见其他型式对高背压供热热力学性能的改善。基于上述局限性,进一步以双机联合运行的热电联产机组为对象,研究双抽凝机组和高背压-抽凝机组的运行策略以及热力学性能差异。提出供热凝汽器最大温升比和乏汽供热比的概念,并用其分析一次网供回水温度对机组供热能力及热电负荷特性的影响。热网供回水温度的升高使乏汽供热比降低。基于双机联合运行机组的能耗和热电特性差异,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数学方法进行全供热期热电负荷经济分配,为双机联合运行机组提供能耗的最优化解决方案。本文案例研究表明,高背压机组在供热期发电量与抽凝机组相当,但供热能力大幅增加。与双抽凝机组相比,高背压-抽凝机组煤耗量降低8.55%,发电效率和燃料利用系数分别提高6.85%和5.78%,发电标准煤耗率降低32.79g/kWh。在双机热电联产机组热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挖掘热电联产机组节能潜力,提出新型的优化流程。包括基于余热回收和能级匹配的高背压-抽凝机组烟气与乏汽余热综合利用系统,以及基于降低蒸汽加热系统过热度的增设无再热汽轮机的方案,并分别对其展开热力学和经济性方面的研究。锅炉烟气与汽轮机乏汽的余热综合利用可有效提高高背压-抽凝机组乏汽利用率。在设计工况时,新型系统乏汽利用率比原机组高22.74%,供热量提高16.26%,对应的发电标准煤耗率降低19.65 g/kWh。新型系统的年净收益为180万美元(1242万元),新增设备投资动态回收周期为2.06年。增设无再热汽轮机后,供热过程(?)损显着降低,并通过对典型供热期的计算,得到了新型供热系统较之传统系统的节能及经济优势。本文总结了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提升常见技术,包括燃煤锅炉,电锅炉,电动热泵,蓄热系统,吸收式热泵以及其他余热回收过程等。并将依据技术原理、运行调节策略的差异将这些技术分为辅助热源模式和电制热模式,最后从节煤效果和技术经济性等角度展开了对比分析,给出了技术路线选择的逻辑与方法。当与辅助热源模式耦合时,热电联产机组的电负荷调节范围从78.72%-54.87%扩大为100%-25.20%,与电制热模式耦合时,则扩大为78.72%-0。余热利用技术最具节煤潜力,采用抽汽作为热源的蓄热系统技术经济性最佳。热电联产机组在选用灵活性提高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调峰需求,运行调节难度,节煤效果,技术经济性等诸多因素。

鲁永强[8](2019)在《巴陵石化机炉改扩建工程项目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项目评价研究在项目分析和决策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不可缺少的工作程序,更为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依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项目前评价研究是深化投融资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益,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投资体制改革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的逐渐建立使得各类投资主体更加关注项目决策的成功率以及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了国内国外现有的关于项目建设前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为巴陵石化机炉改扩建工程项目提出了改进意见,也为我国项目建设前评价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评价的背景、意义、内容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对项目前评价的理论内涵做了系统性分析;基于巴陵石化热电事业部一机一炉的现状讨论了本次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细致分析了本工程项目投资预算、经济效益以及敏感性,全面评价了项目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所采取的措施;最后从经济效益角度以及社会效益角度得出本次工程改扩建项目是合理的、可行的。

张洪笙[9](2019)在《热电联产系统低品位热利用方式及热力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基于能量梯级利用的热电联产系统凭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污染排放物少等优势,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一种重要节能方式。与其他工业过程相类似,热电联产系统中也存在着大量余热浪费的现象,这部分余热由于品质低,不能直接被利用,通常被直接或间接地排向大气,不仅造成能量浪费,而且还产生了热污染。低品位热源的合理利用仍然是制约热电联产技术高效能源利用的重要因素,核心问题是缺乏对其内在热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主要针对采用吸收式热泵回收燃煤热电联产系统、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汽轮机排汽余热方案及太阳能辅助发电系统进行热力特性分析和优化研究,通过建模、仿真对系统方案及其热力特性进行分析。具体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对燃煤电厂热力系统重要部件进行建模;通过对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循环进行建模、仿真,详细研究了发生温度、冷凝压力、蒸发温度等参数对热泵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热泵热力性能系数(COP)随着发生温度的增大而增大,而稀溶液循环倍率呈现减小的趋势;而COP随着冷凝压力增大而不断减小,而稀溶液循环倍率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随后,以CZK135-13.24/0.245/535/535机组为例,对吸收式热泵回收燃煤热电联产系统汽轮机排汽余热方案进行仿真,对传统直接抽汽供热和热泵余热回收供热两种供热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系统改造前后性能指标和?指标随不同机组负荷、供热负荷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定量地揭示了发电功率增量、发电煤耗降低量、?损失降低量、热(?)效率增量等指标随不同机组负荷和供热负荷的变化规律,表明了本论文优化方案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然后,在吸收式热泵回收燃煤电厂冷端余热的基础上,提出将吸收式热泵与太阳能相耦合应用于燃煤热电联产系统。通过详细的能量分析和?分析,发现太阳能可以代替高温热源抽汽以驱动吸收式热泵,并详细比较了直接抽汽供热、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供热和太阳能驱动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供热三种供热的热力学特性,重点考察了太阳能引入系统后的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100%THA工况下,系统发电功率增加了6.48MW,发电煤耗降低了14.29g/k Wh,煤耗降低量和功率增量都随供热负荷的增加而增大。然后分别对太阳能取代系统各个抽汽(热泵高温热源抽汽、热网加热器抽汽、回热抽汽1#、2#、4#、5#、6#)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各个替代方案的节能潜力,优化方案可实现余热回收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双重效果。最后,提出了一种将水冷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改为带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的空冷方案,以实现节能节水的双重效果。首先对吸收式热泵回收水冷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汽轮机排汽余热方案进行研究,分析了联合循环改造前后系统性能的变化及随供热负荷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系统改造后净发电功率、净总热效率及?效率都有明显的提高,折合发电标煤耗明显降低。对合理的供热抽汽参数进行了分析、优化,给出了合理优化供热抽汽参数的评价标准。此外,分别对水冷直抽供热、水冷余热回收供热、空冷直抽供热、空冷余热回收供热四种供热模式的热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系统采用空冷余热回收方案热力性能优于传统的水冷直抽供热方案,在富煤缺水地区可以采用回收余热措施将水冷方式改造为空冷方式,不仅能节省大量的水资源,而且系统的热力性能也能得到提高。同时对四种供热模式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论可为联合循环系统升级改造提供理论指导。

田鹏路[10](2019)在《600MW超临界机组能耗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火力发电是我国目前发电行业的主力,而600MW级火电机组占火电机组的主要地位,为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恶化的现状,缩小与国际先进电力企业的差距,对600MW机组进行能耗诊断研究并提出改造建议势在必行。本文以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为背景,以某600MW超临界机组为例,围绕该机组煤耗及厂用电率较要求值偏高的问题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300MW、450MW、560MW、600MW四种不同典型工况下的运行数据和设计数据对机组进行在线热力计算及能耗分析,初步确定能耗损失的主要因素及原因;二是对典型热力系统提出了改造建议,并运用热力学方法对改造措施进行节能效果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造成机组煤耗偏高的原因是:汽机部分各缸效率、主汽温度、主汽压力、再热汽温度相对于设计值偏低,小汽机排汽压力、机组背压、四抽至小机流量偏高,高负荷下四抽至辅汽联箱流量较大,给水泵再循环泄漏率偏大;锅炉部分大渣含碳量、空气预热器漏风率、排烟氧量、排烟温度偏高,进风温度偏低;厂用电方面,空气预热器差压、漏风率较大、传热效果较差,烟气量较多。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改造建议:给水泵再循环阀采取多级小孔节流结构改造阀瓣结构,增加阀瓣导向及减压槽调整高中压缸轴封间隙,将调门前手动门改为电动门,减少泄漏量;调整汽轮机轴封系统高中压缸轴封间隙至制造厂规定的设计值和设计下限值之间,降低轴封蒸汽流量;针对减温水流量,建议降低再热器减温水量的投运;针对暖风器汽源,建议将暖风器汽源改为四段抽汽。经验证,改造后全厂可减少供电煤耗率约7.876g/kW.h,节能效果明显。本文旨在指导现场对机组及运行参数作出合理的调整来降低煤耗率及厂用电率,对节能减排、使机组高效平稳运行、提升发电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有积极意义。

二、50MW机组低加疏水系统的经济性分析与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MW机组低加疏水系统的经济性分析与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轮机真空系统漏点分析及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机组真空系统查漏分析
2 机组真空严密性改造
3 真空系统改造效果
4 结论

(2)低加疏水泵系统调节控制策略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低加疏水泵系统布置及技术参数
2 低加疏水泵系统测点布置及控制策略介绍
3 试运过程中问题及分析
4 调节、控制逻辑优化方案及优化后启动操作要点
    4.1 低加疏水泵汽蚀问题的机理及解决思路
    4.2 低加疏水泵及其再循环系统逻辑及控制优化策略
    4.3 低加疏水泵系统启动操作要点
5 结语

(3)105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真空系统查漏及改造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机组真空严密性试验
2 真空系统查漏过程
3 泄露原因分析及改造处理
    3.1 门杆漏汽漏入空气原因
    3.2 高主、中主门杆漏汽管改造
    3.3 运行控制策略改进
    3.4 取得的效果
4 结论

(4)1000 MW机组凝汽器真空降低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
2 真空变化过程分析
    2.1 真空系统严密性排查
    2.2 真空低原因分析
3 改进措施
    3.1 小机轴封回汽母管及疏水改造
    3.2 真空泵冷却水系统改造
4 结 论

(7)燃煤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和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热电联产技术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热电联产技术研究动态
    1.3 热电联产发展的问题
        1.3.1 燃煤高背压机组研究
        1.3.2 热电联产节能优化
        1.3.3 热电联产灵活性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燃煤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
    2.1 热电联产能耗分配研究
        2.1.1 热电分产系统能耗分配
        2.1.2 热电联产系统能耗分配
    2.2 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介绍
        2.2.1 传统燃煤热电联产机组
        2.2.2 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
    2.3 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
        2.3.1 系统建模
        2.3.2 评价指标
    2.4 热力学性能分析
        2.4.1 设计工况热力学性能
        2.4.2 基于(?)分析的热电能耗分配
        2.4.3 背压变化对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2.5 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局限与改善
        2.5.1 热电负荷特性区间
        2.5.2 其他高背压机组型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机热电联产机组运行策略研究
    3.1 双机热电联产机组介绍
        3.1.1 双抽凝热电联产机组
        3.1.2 高背压-抽凝联合运行机组
    3.2 区域供热热网适用性
        3.2.1 热网供回水温度对供热能力影响
        3.2.2 双机热电联产机组热电负荷特性
    3.3 供热期运行策略与热力学特性
        3.3.1 热电负荷经济分配
        3.3.2 供热期案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电联产机组节能优化
    4.1 热电联产机组节能潜力
    4.2 烟气与乏汽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4.2.1 新型余热利用系统的提出
        4.2.2 热力学性能研究
        4.2.3 技术经济性分析
    4.3 增设无再热汽轮机的热电联产系统
        4.3.1 新型供热系统的提出
        4.3.2 热力学性能研究
        4.3.3 基于等价标准煤耗率的经济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提升
    5.1 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限制
    5.2 提高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的技术
        5.2.1 电制热模式
        5.2.2 辅助热源模式
    5.3 运行策略与评价指标
        5.3.1 运行策略
        5.3.2 评价指标
    5.4 热力学性能分析
        5.4.1 设计热量下热力学性能分析
        5.4.2 实时热电负荷下热力学性能分析
    5.5 技术经济性分析
        5.5.1 年化技术经济性分析
        5.5.2 技术经济性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2.1 理论创新
        6.2.2 应用创新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巴陵石化机炉改扩建工程项目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2.1 基本内涵与相关理论
        2.1.1 项目前评价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2.1.2 项目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项目评价研究主要内容
        2.2.2 国内项目评价研究主要内容
第三章 案例选择与评价体系建设
    3.1 案例选择
        3.1.1 城市概况
        3.1.2 建设必要性
        3.1.3 主要技术设计原则
    3.2 项目评价体系建设
        3.2.1 项目前评价的基本原则
        3.2.2 项目前评价的一般步骤
    3.3 项目总体评价
        3.3.1 热负荷
        3.3.2 电力系统
        3.3.3 燃料供应
        3.3.4 建厂条件
        3.3.5 机组选型
第四章 项目评价分析与建设
    4.1 工程设想
        4.1.1 工程设想
        4.1.2 燃料运输系统
        4.1.3 燃料系统
        4.1.4 热力系统
        4.1.5 除灰渣部分
    4.2 存在的问题
        4.2.1 生态环境问题
        4.2.2 发电厂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问题
    4.3 项目评价
        4.3.1 环境保护
        4.3.2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4.3.3 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
        4.3.4 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项目前评价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和作者简介
附件

(9)热电联产系统低品位热利用方式及热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吸收式热泵研究现状
    1.3 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研究现状
        1.3.1 吸收式热泵回收燃煤电厂余热研究现状
        1.3.2 吸收式热泵回收联合循环余热研究现状
    1.4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1.4.1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简介
        1.4.2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吸收式热泵回收热电联产系统余热理论与特性研究
    2.1 吸收式热泵回收汽机冷端余热集成方式
    2.2 燃煤电站热力系统模型
        2.2.1 燃煤锅炉
        2.2.2 汽轮机
        2.2.3 回热系统
        2.2.4 凝汽器
    2.3 性能评价指标
        2.3.1 发电煤耗
        2.3.2 系统总热(?)效率
        2.3.3 其他指标
    2.4 吸收式热泵系统模型
        2.4.1 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工作原理
        2.4.2 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理论循环分析
        2.4.3 溴化锂物性计算
        2.4.4 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热力计算
    2.5 吸收式热泵性能分析
        2.5.1 发生温度对热泵性能的影响
        2.5.2 冷凝压力对热泵性能的影响
        2.5.3 蒸发温度对热泵性能的影响
        2.5.4 溶液热交换器出口浓溶液温度对热泵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吸收式热泵回收燃煤热电联产系统余热性能研究
    3.1 燃煤热电联产系统改造介绍
    3.2 计算模型及验证
        3.2.1 模型假设
        3.2.2 AHP-HHN供热系统模型
        3.2.3 模型验证
    3.3 性能结果与分析
        3.3.1 发电煤耗比较
        3.3.2 发电功率比较
        3.3.3 总热效率比较
    3.4 特定工况下?分析
        3.4.1 系统各个因素?损比较
        3.4.2 各个子系统?分析
        3.4.3 锅炉系统?分析
        3.4.4 汽轮机系统?分析
        3.4.5 回热系统?分析
    3.5 变工况下总?损失和?效率比较
        3.5.1 变工况下总?损失比较
        3.5.2 变工况下总?效率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能与吸收式热泵耦合在燃煤热电联产系统应用研究
    4.1 太阳能与热泵耦合方案介绍
        4.1.1 太阳能作为热泵驱动热源耦合方案
        4.1.2 太阳能代替各个抽汽源方案
    4.2 双能源系统数学模型
        4.2.1 双能源系统模型假设
        4.2.2 等效焓降理论
        4.2.3 双能源系统评价指标
    4.3 太阳能作为热泵驱动热源方案性能分析
        4.3.1 三种系统发电煤耗比较
        4.3.2 三种系统发电功率比较
        4.3.3 太阳能利用效率
    4.4 太阳能作为热泵驱动热源方案?分析
        4.4.1 特定工况下?分析
        4.4.2 负荷和供热负荷对总?损失和?效率的影响
        4.4.3 进入空冷岛相同排汽流量工况性能分析
    4.5 太阳能替代各级抽汽方案性能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节能优化研究
    5.1 GT-ST-AHP热电联产系统介绍
    5.2 联合循环热力模型
        5.2.1 模型假设
        5.2.2 联合循环主要部件热力模型
    5.3 联合循环评价指标
        5.3.1 净发电功率
        5.3.2 折合发电标煤耗
        5.3.3 净总热(?)效率
    5.4 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性能分析
        5.4.1 净发电功率比较
        5.4.2 折合发电标煤耗比较
        5.4.3 净总热效率比较
    5.5 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分析
        5.5.1 系统各个部件?损失分布
        5.5.2 净总?效率
    5.6 联合循环合理供热抽汽参数选取
    5.7 对水冷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进行空冷改造
        5.7.1 空冷改造系统介绍
        5.7.2 四种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性能对比
        5.7.3 四种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指标对比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符号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600MW超临界机组能耗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课题实施方案
第2章 超临界机组能耗诊断方法
    2.1 机组能耗评价指标
        2.1.1 综合(全厂)热经济指标
        2.1.2 汽轮机发电机组的热经济指标
        2.1.3 常用热经济指标
    2.2 机组能耗影响因素
    2.3 能耗诊断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组在线热力实验及能耗分析结果
    3.1 600MW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概述
    3.2 在线热力试验数据的选取
    3.3 锅炉部分
        3.3.1 锅炉侧在线热力试验及煤耗分析方法
        3.3.2 锅炉侧在线热力试验及煤耗分析主要结果
        3.3.3 空气预热器漏风试验
    3.4 汽机部分
        3.4.1 汽机侧在线热力试验及煤耗分析方法
        3.4.2 汽机侧在线热力试验及煤耗分析主要结果
        3.4.3 机组流通效率
        3.4.4 回热系统
        3.4.5 主要运行参数的影响
    3.5 #1、#2机组小指标及煤耗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热力系统节能潜力分析及效果评估
    4.1 给水泵再循环泄漏能耗分析
        4.1.1 对给水再循环泄漏进行定期评估的必要性
        4.1.2 给水泵再循环泄漏对热经济性影响的定量分析
        4.1.3 给水泵节能潜力分析及改造建议
    4.2 汽机轴封系统能耗分析
        4.2.1 轴封系统概述
        4.2.2 运行现状分析
        4.2.3 轴封溢流蒸汽热经济性定量计算及分析
        4.2.4 汽机轴封系统节能潜力分析及改造建议
    4.3 减温水核算及能耗分析
        4.3.1 减温水流量对煤耗率和热耗率的影响
        4.3.2 减温水流量核算
        4.3.3 减温水节能潜力分析及改造建议
    4.4 暖风器汽源改进及能耗分析
        4.4.1 暖风器汽源改进的可行性
        4.4.2 暖风器汽源改进定量分析
        4.4.3 暖风器气源节能潜力分析及改造建议
    4.5 典型热力系统节改造效果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汽机部分
        5.1.2 锅炉部分
        5.1.3 厂用电部分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50MW机组低加疏水系统的经济性分析与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轮机真空系统漏点分析及改造[J]. 梁俊毅,陆荃. 冶金动力, 2021(06)
  • [2]低加疏水泵系统调节控制策略的优化[J]. 赵英淳,张超凡,段琦. 电力勘测设计, 2021(11)
  • [3]105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真空系统查漏及改造方法[J]. 倪颖锋. 节能技术, 2021(06)
  • [4]1000 MW机组凝汽器真空降低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 罗先兵. 热力透平, 2021(03)
  • [5]1000MW电站锅炉烟气余热系统改造与运行优化[D]. 顾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阜阳华润电厂烟气余热研究与利用[D]. 邵文体.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燃煤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适用性研究[D]. 赵世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8]巴陵石化机炉改扩建工程项目评价研究[D]. 鲁永强.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9]热电联产系统低品位热利用方式及热力特性研究[D]. 张洪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 [10]600MW超临界机组能耗诊断研究[D]. 田鹏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标签:;  ;  ;  ;  ;  

50MW机组低负荷排水系统经济性分析及改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