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的慈善事业

论现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的慈善事业

一、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的慈善事业述论(论文文献综述)

胡远志[1](2021)在《范源廉慈善公益观及慈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范源廉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教育家,重要的慈善人物。在其一生中进行了大量的直接捐赠、联合捐赠等捐赠活动;并通过自身影响力参与个人救助和举贤荐能,进行赈灾的救济活动;同时广泛参与捐赠教学仪器、筹建大学、捐赠图书事业和倡导和平等志愿活动。范源廉的慈善活动既与其所处的清末民初的时代有关,也与他所受的中西教育和人生经历密切联系。晚清、民国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甲午中日战争清朝的惨败刺激有识之士寻求救中国的良方,范源廉的家乡湖南成为维新思想传播的重镇。范源廉在湖南的成长和教育经历,为其一生的事业埋下了发展慈善的种子。范源廉两次留学日本,学成回国后,先后出任清朝的学部主事、参事,正式投身教育事业。进入民国后,又三次担任教育总长,在教育方面成就斐然。之后,范源廉又曾担任中华书局编辑长、中国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干事长,并在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任职,他的身份也因此从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转变为一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为我国近代的科教文化和慈善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范源廉的慈善观大体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即:第一,所处时代的浸润;第二,中西文化的碰撞;第三,童年经历的促发;第四,师友交流的塑造。而范源廉的慈善观,则主要包括“人人参与”“自愿慈善”和“慈善两利功能”三个方面。与同时代的着名人士如熊希龄、严修、张謇等人相比,范源廉坚持以慈善教育为主线,注重持续性,且带有浓烈的救国色彩,可谓是特征鲜明。范源廉的慈善公益实践,主要包括三种基本类型,即捐赠活动、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范源廉的捐赠活动又分直接捐赠和联合捐赠,志愿活动包含以申请抚恤和举贤荐能为代表的救助活动和多次赈灾志愿活动,而其公益活动则范围广泛,含公益教育、公益助学、捐建图书馆和倡导和平等方方面面。范源廉的慈善观直接影响到其弟范旭东的慈善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慈善的近代转型,同时也为湖湘文化增添诸多元素。从当代角度来看,范源廉的慈善公益观和慈善实践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慈善的氛围,有利于发挥慈善事业的社会保障作用,有利于形成以制度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局面。

庄细细[2](2020)在《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文中研究说明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同时也是妇女解放的一种实践方式。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妇女“国民责任”,成为了她们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同时,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使其初步具备从事慈善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公共空间的扩大为妇女团体开展慈善活动创建了有利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面对近代中国战乱频发和灾荒饥馑,具有善心的近代妇女积极结成团体从事慈善活动。众所周知,近代中国是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思想意识与社会环境也发生变化,这亦推动了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发展。维新变法至清末新政时期是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萌芽阶段,中国近代妇女在妇女解放思潮中觉醒,开展了有别于传统的妇女慈善活动。在慈善观念上,由传统的“福报”观念转为“女国民”责任;而在慈善组织上,由妇女个体慈善向妇女团体慈善转变;慈善方式上,从“捐款捐物”走向“筹款筹物”。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运动的高涨使得近代妇女团体的力量得到壮大,这一时期慈善活动开始多样化;在慈善救济理念上,由“养”转变到“教”;在慈善组织上,基督教妇女团体开始出现。到了抗战时期,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发,妇女团体把慈善事业与民族救亡联系起来,慈善活动重心由筹款赈灾转向“民族救亡”。这一时期也是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鼎盛时期,各妇女团体在慈善活动中的合作关系更为密切。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妇女团结一致,开展全国性的慈善活动,而这时基督教妇女团体慈善活动也更加活跃。抗战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近代妇女团体慈善事业的重心转向以经济复员为中心的战后救助,寡弃妇女成了重要救助对象,而举办廉价托儿所成了新的慈善内容。由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发展演进所知,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赈济灾荒、抗敌后援、慈善教育、儿童保育和戒除烟瘾、法律援助等。透过其慈善活动的内容,亦可窥探出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首先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进行探究,发现近代妇女团体更擅长通过娱乐活动为慈善事业筹款,更加关注儿童保育。其次,引入社会阶层理论对近代开展慈善活动的妇女团体进行研究,发现上层阶级妇女引领近代妇女慈善。最后,分析妇女的生理特质、性格特征与社会角色,指出近代妇女团体逐渐从辅助男性开展慈善活动的配角转变为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主体,逐渐撑起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半边天。同时,通过考察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内容与特点,亦可看出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她们开展的慈善活动宣扬了妇女解放思想,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战争中的募捐救济活动还为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一定贡献。当然,受到近代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亦有一定的局限性。

武晓珊[3](2020)在《唐文治慈善公益事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文治是近代着名教育家,国学大师,积极从事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唐文治还是慈善家,一度参与各种慈善活动,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在传统儒家仁爱思想、唐氏家族行善传统、江南乐善好施风气、严峻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唐文治萌生救济帮助他人的慈善思想,并贯穿其一生。他曾多次组织或参与各种形式的慈善活动,包括救济灾荒、捐款捐物、成立救济组织等。赈济地区除太仓老家和无锡、崇明、常熟外,还涉及湖南、河南等地。唐文治主张“正人心,救民命”,即在从事扶贫济困活动的同时,亦注重教育方面的慈善公益活动。唐文治筹集钱款建造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图书馆,面向广大民众开放。他还曾创办太仓艺徒学堂,帮助贫苦子弟接受教育,在主持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及无锡国学专修馆时,受其恩惠的贫困学生颇多。面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环境,唐文治重视改善社会风气,劝人为善,他写下若干文章,如《劝施衣施米施粥文》、《劝惜字文》、《劝善救民篇》等,大力倡行慈善,规劝人们行善事、得善果。唐文治的社会影响力,也对其慈善公益活动产生一定影响。他的慈善公益活动具备筹资手段灵活,慈善事业性质传统与现代并存等特点。其慈善思想与实践对今天所从事的各种慈善公益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成晓龙[4](2020)在《申报馆协赈所研究(1889-1912)》文中指出晚清时期,天灾人祸不断,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痛苦。晚清义赈由此应运而生,随着晚清义赈的发展,《申报》创立协赈所的条件也趋于成熟。一方面,晚清上海的经济发展与浓厚的慈善氛围为申报馆协赈所的成立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申报》已经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发行最广报纸,为申报馆协赈所的设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申报馆协赈所成立于晚清义赈的后期,是晚清义赈赈所体系的重要一部分。申报馆协赈所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期,申报馆协赈所一直为晚清义赈募捐,也一直是晚清义赈领导层的一员。后期,由于赈所体系的衰落,申报馆协赈所也走向没落,最终停止募捐活动。申报馆协赈所的内部运作与活动包括内部结构、分支机构、宣传与赈物助赈四个方面内容。内部结构方面,申报馆协赈所以《申报》为依托,以《申报》两大部门分别负责申报馆协赈所赈款收放与宣传工作。分支机构方面,申报馆协赈所没有义赈派出机构,也没有像此前一些赈所设立遍布全国的筹赈分支,但为了筹集赈款,依托现有资源,组建了遍布全国的赈款代理机构。宣传方面,申报馆协赈所依托《申报》,无论是征信录,还是赈务中的问题,始终坚持公开透明。赈物助赈方面,申报馆协赈所采取灵活手段,将赈物变卖充入赈款,并引导书画助赈走向正轨。申报馆协赈所扎根于晚清义赈最困难的时期,在二十年如一日的劝募中,不仅为灾区募集巨额赈款,更与其他赈所艰难维持义赈大局,使晚清义赈不至中断。而由于以《申报》为依托机构,更刺激《新闻报》等报纸走上义赈,加深义赈与近代传媒的结合程度。尽管申报馆协赈所存在一些不足,然而其经验教训与成败得失,但仍对当今慈善组织与报纸行善有重要借鉴作用。

张晓雅[5](2020)在《周学熙慈善公益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周学熙,晚清着名实业家。1912至1915年,曾两度出任北京政府财政总长。亦官亦商兴办实业数十载,奠定了北洋实业基干,被称为“北国实业巨子”,是北方最大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集团的开拓者。经历了宦海沉浮,晚年周学熙,辞官卸任,引退家居,致力于慈善之事。本文主要探究周学熙投身慈善公益活动的背景,并从他主要的慈善公益活动着眼,揭示其慈善公益活动的特点,进行客观的历史审视。周学熙投身慈善公益活动,主要与时代背景、家风家训、个人经历等因素有关。晚清自然灾害频发,政局动荡,社会环境恶劣,百姓颠沛流离,周学熙也过着不断迁居的生活。周氏家风优良,祖辈多行济贫慈善之事,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投身慈善公益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此外,周学熙早年曾遇舞弊风波,无奈弃科举转实业。科举经历使他尤为重视对教育兴学的捐助,实业上财富的积累,为其慈善公益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其慈善公益活动范围广泛,在医疗救助、赈济灾荒、教育兴学、惠民工程、保护文物、设立慈善机构等方面做了重要贡献。他大力捐办医院及施诊所,培养医学人才。灾荒年间开展慈善救济活动,办理粥厂,赈济灾民。积极捐资办学,改善校舍,提高师资。重整广仁堂女工厂,广收女学徒,鼓励女子从业,开启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先河。关注民生,捐办农林蚕桑,鼓励农民开荒,种植经济作物。周学熙还主持总办了京师自来水公司,为北京民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另外,他还积极捐资保护文物,广设慈善机构,办理捐资恤贫等慈善事项。周学熙的慈善公益活动带有明显的特点。第一,救济与防患兼顾。即不仅实施临时性救助,还设相关防患措施。临时性救助主要表现为对贫弱者直接提供救济,以及灾荒时期的各类临时性救助。此外,周学熙参与办理了许多立足长远的慈善公益活动,例如,捐助教育,传授技术,培养各类人才。他还注重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方面造船修路,在民生方面修坝建桥,这些都有利于长远发展。第二,抚恤与教养兼施。周学熙的慈善救助更侧重于“教”。他总办直隶工艺总局,在劝民从业上,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有助于解决社会上的游民问题。第三,捐助与号召并举。周学熙在个人捐助的同时,又积极号召他人参与慈善济贫。以身垂范,教育子孙继承优良家风,培养了很多热衷慈善的后代。由上可见,周学熙具有未雨绸缪的长远眼光,他的慈善救济方式也较为多元化。其参与的慈善公益活动,对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许玲霞[6](2019)在《郭芳五慈善公益活动研究》文中认为郭芳五是民国时期河南地区着名的耆绅,也是有名的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青年时先后就读于开封明道学院、尊经学堂和广东法政学堂,毕业后,曾供职于广东清理财务局。后加入同盟会,参加豫西地区的辛亥革命运动。民国后,他又担任河南省议员、国会众议院议员、总统府咨议、刘镇华驻京办事处主任、陕西省政务厅厅长等职。多年的宦海沉浮使当初踌躇满志的郭芳五渐渐对政治和改革失去了信心,再加上频繁多发的自然灾害的冲击,心怀善念且受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郭芳五转身投入到慈善公益事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想实实在在为百姓做点事情。他的慈善公益活动主要集中在后半生,其内容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慈善救济活动、慈善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在慈善救济上,郭芳五多次参与灾荒赈济,如1929年豫省旱灾、水旱交乘的1935年大灾、1937年旱灾及1942年大旱灾等,救助了无数灾民。在慈善教育上,郭芳五创办了行都慈幼院,组织了豫西社会教育协进会,筹设了洛阳东亚艺术学校,培养了众多有益于社会的人才。郭芳五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创办《行都日报》宣传抗日救国、成立豫西拒毒联合会立志禁绝毒品、举办工赈修筑伊洛河堤等。郭芳五的慈善公益活动具有注重教养兼施、支持力量多元化等特点,在客观上起到了拯救灾黎、发展教育、稳定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但同时,由于个人和时代的局限,郭芳五的慈善公益活动也有不足之处。研究郭芳五的慈善公益事业,可以为当今社会的慈善公益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于学浩[7](2019)在《民国北京政府与慈善团体关系研究(1912—1927)》文中认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灾害频发,战争不断,政局不稳。在多灾多难的社会大环境下,慈善团体成立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与社会的管理者——北京政府共同参与到社会救济与社会慈善管理中来,在这个过程中两者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慈善团体在自然灾害频发、政府无力救灾、地方自治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国外慈善力量的等因素影响下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世界红卍字会三大慈善团体在这一时期发展与成立、上海等地区慈善团体大量涌现,形成了一个慈善团体自由生长的时期。北京政府与慈善团体属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北京政府在设立慈善管理机构、慈善立法方面的努力。首先,政府在中央设置内务部、地方设置内务司、赈务处等对慈善事宜进行管理;其次,中央在立法方面主要制定了慈善奖励立法,地方也制定了相关慈善立法,但在慈善团体与慈善监督立法方面有所欠缺;最后,政府对慈善团体的立案进行了相关法律与程序的制定。可以说,北京政府时期的慈善管理体制与慈善法规等方面还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慈善团体作为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在当时政府管理与慈善立法运行的同时,因政府救灾能力不足,慈善团体较多的参与到了社会慈善救济管理中来,两者形成合作之势:一方面,在1917年京畿水灾救济与1920年北方五省旱灾救济中,慈善团体积极参与救灾,政府则采取免税、免费等措施,给与慈善团体救灾优惠政策,两者在急赈、冬春赈以及善后工作中各自发挥优势,起到了良好的救灾效果;另一方面,因地方政府市政功能的不完善,慈善团体也承担了其中一部分功能,以上海地区的同仁辅元堂承担水巡与处置尸体、承担市政府会议场所等市政功能,以及新普育堂承担一般医院与监狱医院、临时监狱以及留养等市政功能最为典型。与此同时,慈善团体除了与政府合作外,两者之间也存在较多摩擦,尤以中国红十字会和北京政府在民办与官办问题上的斗争持续时间最长。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慈善团体中有大量的北洋官绅参与其中,他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资金优势等成立并参与了众多慈善团体,包括在各类大灾中成立的临时性慈善团体、为社会公益成立的永久性慈善团体等,为慈善团体的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形成了一批北洋官绅慈善群体。因北洋官绅不论是否是以个人、还是代表政府来成立发展慈善团体,都会不可避免地使政府与慈善团体产生一定联系。民国北京政府与慈善团体关系是以互为合作,互为所需为主,以矛盾摩擦为辅,两者的这种密切合对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管理、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两者配合共同推动了近代慈善救济方式的转变,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慈善救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赵佳佳[8](2019)在《十年来(2008—2017)晚清慈善史研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期刊论文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晚清七十年是中国慈善事业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当代中国对于慈善事业的高度关注以及学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晚清慈善研究在近十年取得了重要发展。但是,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慈善人物、慈善组织和机构、慈善活动、宗教慈善、地域慈善、慈善与媒体关系等方面,仍存在研究主题不平衡、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下一步需要强化慈善史料搜集整理,拓展现有研究内容和范围,创新研究方法。

崔乃贤[9](2019)在《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及时空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民国时期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其发展历程和空间特征。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提出本论文探讨的学术问题和研究方法。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利用档案史料和民国报刊资料,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探讨民国时期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好发展概况和时空分布特征。第一章,“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发展的环境基础”,主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方面介绍了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发展的环境基础。近代关中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民难民日渐增多,政局动荡不安,经济发展滞缓,这样的社会状况需要慈善组织来发挥作用,而慈善组织的发展亦为社会的相对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第二章,“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概况”,通过梳理档案和报刊资料,将此时期的慈善组织归纳为官办、民办、宗教三种主要类型。本章主要从会员构成、经费来源、主要业务等方面,叙述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概况。民国关中地区官办慈善组织以政府设立的救济院为主,官办妇孺教养院也是其重要内容。民办慈善组织以红十字会和红卍字会为代表,在开展慈善活动的同时也推动了地方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私人和宗教人士兴办的孤儿院、育幼院等,坚持“教养兼施”、“以教代养”,授予儿童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总之,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章,“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时空特征”,这一时期的慈善组织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11年至1927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928年至1936年是逐步兴盛阶段,红十字会红卍字会等相继拓展,慈善组织有了长足的进步;1937年至1949年为繁荣发展阶段,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关中地区慈善组织趋向繁荣。1945年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慈善组织发展趋势稍有衰落。从空间上看,由于受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在空间上表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关中中西部较东部和北部发达,形成了西安和宝鸡两个中心。总之,渭河和陇海铁路沿岸沿线的县市慈善组织最为发达,越往南北,发达程度越低。结语总结民国时期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体现了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在灾害与战争交织的社会背景下逐步走向近代化。总之,通过研究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概况与时空特征,可知慈善组织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龙富润[10](2019)在《清代慈幼育婴事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慈幼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个极具意义的话题。早在《周礼》当中就有“保息六政”,包括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慈幼之政的实施,所以慈幼政策与措施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其进行研究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清代慈幼事业是传统社会慈幼事业发展的顶峰时期,善堂林立,对于慈幼育婴事业形成了多个育婴事业圈、多个育婴堂系统、保婴会系统,在一些地方深入农村腹地,拯救了无数婴孩,挽救了溺婴之颓风;清代慈幼育婴事业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历代慈幼思想、政策的基础、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以及面对杀婴之风当时政府与社会人士所做出的努力,所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首先慈幼思想的来源、历代慈幼政策的施行与发展,这对清代政策的实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上清代底层民众由于贫穷、婚嫁费用的增加等原因导致溺婴、弃婴之事多发,这引起了政府与社会人士的关注。其次,由于清代慈幼事业是一个极大的论题,仅仅一篇硕士论文无法全面论述,所以笔者将选取北京的京师育婴堂、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边疆地区的云南慈幼事业作为三个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分析,看官方与民间育婴堂的基本经营理念、运营状况、发展情况、经营成效,以及慈幼政策在各地推行的情况。再次,晚清时期育婴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例如善人余治倡导开办与家庭配合育婴的保婴会,在江南地区推行之后,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还有晚清时期随着列强侵略势力一起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为了更好的传教,他们在中国开办了很多慈幼机构,包括育婴堂、孤儿院等,教会慈幼机构带有其特殊目的来到中国,因育婴机构婴孩死亡率过高,加上人们对教会育婴堂的不信任,社会中有很多关于育婴堂的谣言,从而引发了多起教案;但是教会慈幼“教养兼施”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慈幼育婴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是对清代慈幼育婴事业的评价,清代的慈幼育婴事业具有官民力量互补、地区和规模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依然存在婴孩死亡率过高、地区发展不平衡、无法根治溺婴之风等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清代慈幼事业的研究,梳理清代慈幼育婴事业的发展,探讨社会、国家二者之间如何对待慈幼问题,在慈幼事业上如何互相补充,共同推动传统慈幼育婴的发展。同时在面对西方教会慈幼思想、慈幼措施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慈幼育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此外,慈幼育婴是一个永远也不会消失的话题,在当今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社会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慈幼事业也是当今常常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清代慈幼事业的研究,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给予今天我国慈幼事业的发展一些帮助和借鉴。

二、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的慈善事业述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的慈善事业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1)范源廉慈善公益观及慈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
    四、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范源廉的生平与时代
    第一节 范源廉在时务学堂求学与东渡日本留学
        一、戊戌维新与时务学堂求学
        二、追随梁启超赴日留学
    第二节 范源廉的仕途生涯
        一、初入官场
        二、出任教育总长
        三、其他任职或兼职
    第三节 病亡天津与时人追思
        一、与世长辞
        三、范源廉的评价
第二章 范源廉慈善公益观溯源
    第一节 所处时代对范源廉慈善公益观的影响
        一、清末民初的时代影响
        二、灾害频发的社会现实影响
    第二节 中西文化对范源廉慈善公益观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西方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少时经历对范源廉慈善公益观的影响
        一、孤苦童年的影响
        二、家境贫寒的影响
        三、湖湘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师友对范源廉慈善公益观的影响
        一、梁启超对范源廉的影响
        二、熊希龄对范源廉的影响
        三、严修对范源廉的影响
第三章 范源廉慈善实践述论
    第一节 范源廉的捐赠活动
        一、直接捐赠
        二、联合捐赠活动
    第二节 范源廉的救济活动
        一、救助活动
        二、赈灾志愿活动
    第三节 范源廉的志愿活动
        一、公益教育活动
        二、公益助学活动
        三、捐建图书事业
        四、倡导和平的慈善活动
第四章 范源廉慈善公益观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范源廉慈善公益观的内涵
        一、人人参与慈善的慈善观
        二、自愿慈善的慈善观
        三、慈善两利功能的慈善观
    第二节 范源廉慈善公益观的特征
        一、以慈善教育为主线的慈善观
        二、注重持续性的慈善观
        三、有浓烈救国色彩的慈善观
    第三节 范源廉慈善公益观与同时代慈善人物的异同分析
        一、相同点分析
        二、相异之处
第五章 范源廉慈善思想影响
    第一节 范源廉慈善思想对其弟范旭东的影响
        一、范源廉帮助范旭东远渡日本、考察欧洲
        二、范源廉帮助范旭东创厂经营
        三、范旭东的慈善实践
    第二节 范源廉慈善公益观对近代慈善的影响
        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二、推动了慈善教育的发展
        三、见证了中国慈善的近代转型
        四、促进了湖湘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节 范源廉慈善公益观的当代价值
        一、促进形成人人参与慈善的文化氛围
        二、有利于发挥慈善事业的社会保障作用
        三、有利于形成制度推动慈善的导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范源廉年谱
致谢

(2)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资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妇女运动的影响
    第二节 公共空间的扩大
    第三节 政治诉求的表达
    第四节 灾荒饥馑的触动
    第五节 战乱频仍的环境
    小结
第二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维新变法至清末新政时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期至民国前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第三节 抗日救亡时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第四节 抗战胜利以后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内容
    第一节 赈济灾荒
    第二节 抗战后援
    第三节 慈善教育
    第四节 儿童保育
    第五节 其他内容
    小结
第四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
    第一节 擅长欢娱慈善
    第二节 关注儿童保育
    第三节 精英女性的引领
    第四节 从女性特质看其善举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评价
    第一节 践行妇女思想解放
    第二节 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第三节 为战争胜利做出贡献
    第四节 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局限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唐文治慈善公益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唐文治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的原因
    第一节 传统儒家学说的教导
    第二节 唐氏家族行善传统的影响
    第三节 江南乐善好施风气的浸润
    第四节 近代中国社会环境的触动
第二章 唐文治的扶贫济困事业
    第一节 兴办慈善组织
        一、支持育婴堂建设
        二、创办敬节会
        三、创办太仓积善会
    第二节 开展救灾活动
        一、赈济水灾
        二、赈济兵灾
        三、赈济其他灾害
    第三节 其他扶贫济困活动
        一、为民请命、减轻赋税
        二、主持公道、为民申冤
第三章 唐文治教育方面的慈善公益事业
    第一节 开办太仓艺徒学堂
    第二节 主持兴办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图书馆
    第三节 支持贫寒子弟就学
    第四节 积极劝善,改善世风
第四章 唐文治慈善公益事业的特点
    第一节 济贫与劝善并举
    第二节 筹资手段灵活多样
        一、请求官府拨款
        二、利用报纸媒体开展募捐
        三、开展义演义卖活动
    第三节 事业性质新旧杂糅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4)申报馆协赈所研究(1889-19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申报馆协赈所创设的背景
    第一节 晚清严重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上海经济实力与慈善氛围
        一、上海——近代中国经济中心
        二、上海浓厚的慈善氛围
    第三节 《申报》办赈条件的成熟
        一、《申报》馆领导阶层的稳定
        二、《申报》馆全国性网络的建立
        三、《申报》馆同人热心慈善
第二章 申报馆协赈所的发展
    第一节 1889—1904年申报馆协赈所茁壮成长
        一、1889—1897年申报馆协赈所的发展
        二、1898—1904年申报馆协赈所的发展
    第二节 1905—1912年申报馆协赈所走向衰落
第三章 申报馆协赈所组织运行与活动
    第一节 申报馆协赈所的架构
        一、赈款收放机构
        二、宣传机构
        三、其他机构
    第二节 申报馆协赈所外设机构
        一、派出机构
        二、分支机构
    第三节 申报馆协赈所的运作:个案研究
        一、壬辰大灾
        二、申报馆协赈所的应对
    第四节 申报馆协赈所的宣传
        一、义赈宣传
        二、对问题的处理
    第五节 赈物助赈
        一、赈物发售
        二、书画助赈
第四章 申报馆协赈所评析
    第一节 申报馆协赈所的贡献
        一、筹措善款,领导义赈进行
        二、刺激了报刊的参与
    第二节 申报馆协赈所的不足
        一、募捐手法单一
        二、下层捐款的流失
        三、募捐范围的单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周学熙慈善公益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文章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周学熙投身慈善公益活动的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的冲击
        一、灾害频发,环境恶劣
        二、政局动荡,内乱加深
    第二节 家风家训的熏陶
        一、优良家风的传承
        二、母教的深刻影响
    第三节 个人经历的感悟
        一、仕途坎坷,仕宦未进
        二、卸任实业,疏离官场
第二章 周学熙的慈善公益活动
    第一节 慈善救济活动
        一、助力医疗救济
        二、积极捐资赈灾
    第二节 慈善教育活动
        一、捐资兴学办校
        二、开启妇女职业教育
    第三节 办理慈善惠民工程
        一、捐办农林蚕桑
        二、总办京师自来水公司
    第四节 其他社会公益活动
        一、捐资保护文物
        二、广立慈善救济机构
第三章 周学熙慈善公益活动特点及历史审视
    第一节 周学熙慈善公益活动的特点
        一、救济与防患兼顾
        二、抚恤与教养兼施
        三、捐助与号召并举
    第二节 周学熙慈善公益活动的历史审视
        一、积极进步性
        二、历史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郭芳五慈善公益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文章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郭芳五从事慈善公益活动的背景
    第一节 传统文化及教育的熏染
    第二节 多年政治生涯的感悟
    第三节 同乡及良师益友的示范
    第四节 自然灾害频发的冲击
第二章 郭芳五的慈善公益活动
    第一节 慈善救济活动
        一、发起组织旅平河南赈灾会
        二、赴豫北查灾放赈
        三、为豫西旱灾请赈
        四、其他救济活动
    第二节 慈善教育活动
        一、创办行都慈幼院
        二、组织豫西社会教育协进会
        三、其他慈善教育活动
    第三节 社会公益活动
        一、筑伊洛河堤
        二、发起成立豫西拒毒联合会
        三、其他公益活动
第三章 郭芳五慈善公益活动的评析
    第一节 郭芳五慈善公益活动的特点
        一、注重教养兼施
        二、支持力量多元化
    第二节 郭芳五慈善公益活动的影响
        一、郭芳五慈善公益活动的积极影响
        二、郭芳五慈善公益活动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民国北京政府与慈善团体关系研究(1912—192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
        (一) 选题来源
        (二) 选题简介
    二、选题论证
        (一) 理论意义
        (二) 学术价值
        (三) 现实意义
    三、学术史综述
        (一) 资料的挖掘与整理
        (二) 研究概况
        (三)成绩与不足
    四、学术要点
        (一) 选题切入点
        (二) 新学理视点
        (三) 学术考量重点
        (四) 学术探讨难点
        (五) 学术创新点
    五、相关界定
        (一) 时间
        (二) 概念界定
        (三) 内容
第一章 北京政府时期慈善团体发展概况
    一、慈善团体发展的环境
        (一) 灾害频发与政府无力救济
        (二) 地方自治运动的推动与善会善堂的发展
        (三)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四) 国外慈善力量的影响
        (五) 慈善新体制尚未建立成型
    二、三大慈善团体的发展概况
        (一)中国红十字会
        (二)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
        (三)世界红卍字会
    三、上海地区慈善团体的发展
    四、小结
第二章 北京政府的慈善管理体制与法规
    一、晚清时期政府对慈善团体的管理
    二、北京政府的慈善管理体制
        (一)中央
        (二)省、道、县
        (三)县的下级组织
    三、慈善立法
        (一)慈善团体法规
        (二)慈善奖励立法
        (三)地方慈善立法
    四、慈善团体注册立案
        (一) 注册立案的相关立法
        (二) 慈善团体注册立案程序
        (三)慈善团体的立案注册情况
    五、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慈善体制的特点与影响
第三章 北京政府与慈善团体在救灾中的合作
    一、1917 年京畿水灾救济中的委托救灾
        (一)灾情概述
        (二)参与义赈的慈善团体
        (三)急赈中的合作
        (四)冬春赈中的合作
        (五)其他赈济及善后的合作
        (六)政府的筹款赈灾以及免税、免费政策
        (七)救济的成果
    二、1920 年北方旱灾中的官义合作
        (一)官义合作的背景
        (二)救济中的官义合作
        (三)赈济效果
    三、小结
第四章 慈善团体承担市政功能——以上海新普育堂、同仁辅元堂为例
    一、同仁辅元堂承担的市政功能
        (一)传统的慈善救济
        (二)水巡与处置尸体
        (三)为市政府提供会议场所
        (四)其他功能
    二、新普育堂承担的市政功能
        (一)政府的资助
        (二)一般医院功能与监狱医院功能
        (三)临时监狱功能
        (四)留养功能
    三、小结
第五章 政府与慈善团体的矛盾——以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总办事处为例
    一、清末时期的上海总办事处
        (一)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由合办转为自办
        (二)大清红十字会
        (三)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
    二、北京政府时期红十字会的“官办”与“反官办”
        (一)北京政府对红十字会的“官办”行动
        (二)上海方面对“官办”行动的应对
    三、小结
第六章 北洋官绅与慈善团体
    一、慈善团体中的北洋官绅
        (一)三大慈善团体中的官绅
        (二)其他慈善团体中的官绅
    二、官绅在慈善团体中的作用——以熊希龄为例
        (一)熊希龄参与的慈善团体
        (二)熊希龄与北京香山慈幼院
    三、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9)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及时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发展的环境基础
    第一节 关中地区自然环境基础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方灾害频发
    第二节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基础
        一、区域经济条件
        二、社会环境基础
    小结
第二章 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关中地区官办慈善组织
        一、救济院
        二、振济委员会
        三、妇孺教养院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关中地区民办慈善组织
        一、红十字会与红卍字会
        二、私立子宜育幼院
        三、私立扶风育幼院
    第三节 民国关中地区宗教慈善组织
        一、中国济生会长安分会
        二、教会
    小结
第三章 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时空特征
    第一节 民国关中慈善组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初步发展阶段(1911年—1927年)
        二、逐步兴盛阶段(1928年—1936年)
        三、繁荣发展阶段(1937年—1949年)
    第二节 民国关中慈善组织的空间特征
        一、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空间分布差异
        二、影响民国关中慈善组织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清代慈幼育婴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清代对慈幼的重视
    第一节 历代慈幼传统奠定的坚实基础
        一、慈幼思想的来源
        二、慈幼政策的逐渐成型
    第二节 清代重视慈幼问题的背景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二、清代弃婴、溺婴问题
第二章 清代的慈幼观念
    第一节 清代的婴幼儿观念
        一、清代生育情况
        二、清代生育观的转变
        三、清代对婴幼儿的重视
    第二节 清代对婴幼儿的教养观
        一、养育观
        二、教育观
第三章 清代的官方慈幼育婴事业
    第一节 清代慈幼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一、发布禁令
        二、资助育婴机构
        三、修建育婴堂
    第二节 清代官办慈幼机构
        一、官办慈幼机构
        二、边疆地区个案研究——以云南为例
第四章 清代民间慈幼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清代民间事业慈幼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善会与善堂
        二、清初民间慈幼机构的建立与影响
        三、清代民间慈幼机构的概况
    第二节 清代民间慈幼事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京师育婴堂
        一、柴世盛与京师育婴堂
        二、柴世盛的善行与育婴堂的经营
    第三节 清代民间慈幼事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二——江南育婴事业
        一、育婴堂的经营与管理
        二、育婴堂的经营
        三、江南慈幼机构的新动向——保婴会
第五章 清末慈幼事业发展的新动向
    第一节 西方教会慈幼事业的兴起
        一、教会在华慈善事业开创背景
        二、教会慈幼育婴堂事业的创办与普及
        三、教会慈幼的救助特点“教养兼施”
    第二节 教会慈幼事业存在的问题
        一、从育婴堂到杀婴堂——以嘉兴仁爱堂为例
        二、因死婴问题引起的教案——以天津教案为例
        三、教会慈幼事业影响
第六章 清代慈幼事业的评价
    第一节 清代慈幼事业发展的特点
        一、接受婴儿范围广泛、对婴孩无道德要求
        二、官民合力相互补充,共促育婴事业发展
        三、慈幼育婴机构地区、规模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西方教会介入中国传统慈幼事业
    第二节 清代慈幼育婴事业的成效与影响
        一、中国传统慈幼事业
        二、西方教会慈幼事业
    第三节 清代慈幼育婴事业的不足与弊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的慈善事业述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范源廉慈善公益观及慈善实践研究[D]. 胡远志.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D]. 庄细细.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3]唐文治慈善公益事业研究[D]. 武晓珊. 苏州大学, 2020(03)
  • [4]申报馆协赈所研究(1889-1912)[D]. 成晓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周学熙慈善公益活动研究[D]. 张晓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郭芳五慈善公益活动研究[D]. 许玲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7]民国北京政府与慈善团体关系研究(1912—1927)[D]. 于学浩.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十年来(2008—2017)晚清慈善史研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期刊论文的考察[J]. 赵佳佳. 上海地方志, 2019(02)
  • [9]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及时空特征研究[D]. 崔乃贤.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清代慈幼育婴事业研究[D]. 龙富润. 云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论现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的慈善事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