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的麻醉处理

48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的麻醉处理

一、48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的麻醉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何少武[1](2022)在《小骨窗开颅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并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海南省万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开颅组(67例,进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和引流组(67例,进行钻孔引流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和住院时间;根据患者术后3~5 d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6例)和未复发组(108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开颅组和引流组血肿清除率>90%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短于开颅组(P <0.05);1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复发26例,复发率为19.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血肿形态不规则、手术医师非准确操作的患者占比及术前血肿量、术前收缩压、术后收缩压显着高于未复发组,发病至手术时间显着长于未复发组(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肿形态不规则、发病至手术的时间长、术前血肿量多、术前收缩压高、术后收缩压高、手术医师非准确操作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56、3.536、2.092、2.280、1.891、3.536,均P <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与钻孔引流术均可有效清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其中钻孔引流术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复发的概率仍较高,且其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肿形态不规则、发病至手术的时间长、术前血肿量多、术前收缩压高、术后收缩压高、手术医师非准确操作等,临床可据此对有以上特征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或干预,以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

陈健龙,林秀明[2](2022)在《七氟烷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中降压麻醉的临床效果》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七氟烷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中降压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2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以随机数表划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2~0.3 mg/h与丙泊酚4.0~6.0 mg/(kg·h)进行麻醉维持;研究组持续吸入3%~6%七氟烷与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2~0.3 mg/h进行麻醉维持。两组中均泵入硝普钠控制血压。比较两组不同麻醉时间点[插管前(T1)、开始手术时(T2)、结束手术拔管时(T3)]的血压[舒张压(DBP)与收缩压(SBP)]、心率(HR)指标,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T3时间点DBP(85.20±3.03)mmHg、SBP(116.02±2.52)mmHg指标较对照组(95.52±4.20)、(125.65±3.02)mmHg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31、17.485,P<0.01),T3时间点HR(85.47±4.30)次/min水平较对照组(95.32±3.47)次/min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31,P<0.01)。研究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9.57±1.48)min、术后睁眼时间(13.50±4.58)min与对照组(9.56±1.38)、(13.47±3.06)min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5、0.039,P>0.05)。研究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3.92%与对照组5.8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结论 七氟烷能够维持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血压的稳定性,可作为降压麻醉方案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赵朝辉,阳建国,钟兴明,汪一棋,蔡勇,费振海,张磊,杨涛,顾华[3](2021)在《神经内镜微创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其不同部位血肿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其不同部位血肿的疗效。方法 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分为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开颅组)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内镜组),每组48例;同时又根据血肿是否位于基底节区深部,将各组患者分为深部组和表浅组亚组。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对比不同血肿部位患者的血肿清除率、ADL评分、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出血率。结果内镜组患者的皮肤切口长度、骨窗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开颅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开颅组,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开颅组,术后1、3、6个月ADL评分及术后7 d、1、3个月NIHSS评分均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01)。内镜-深部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术后ADL评分高于开颅-深部组,且再出血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深部组(P <0.05~0.001);内镜-表浅组患者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表浅组(P <0.05),而血肿清除率、术后ADL评分及再出血率与开颅-表浅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能减少高血压患者手术创伤,有效清除血肿,是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文先永[4](2021)在《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0例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该院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微创组的40例行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开颅组的40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分析两组临床指标、恢复情况、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95.72±20.14)mL、手术时间(48.53±5.58)min、住院时间(18.79±2.04)d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65、29.675、9.571,P<0.001)。微创组术后4 d NIHSS评分(17.47±2.68)分、血肿残余量(6.05±2.07)mL、术后10 d NIHSS评分(11.36±2.81)分、血肿残余量(2.01±0.64)mL均低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5、7.756、5.310、10.083,P<0.001)。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5.00%)较开颅组(22.50%)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23)。微创组治疗有效率(97.50%)较开颅组(80.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34)。结论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具有较好的血肿清除效果,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较高,且手术指标较优,相比于开颅血肿清除术更值得推广。

朱先飞[5](2021)在《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脑内血肿的应用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应用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脑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0年7月收治脑内血肿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研究组采用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内血肿患者应用微创穿刺清除术效果较显着,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陈作乾[6](2021)在《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比较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研究临床上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Basal ganglia hemorrhage,BGH)的三种不同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方式(钻孔置管引流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的临床及手术资料,对比三种不同微创术式的临床疗效,并分析MIS治疗下BG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行伦理审查通过后,收集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通过外科手术治疗BGH患者的病历资料,依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后,按手术方式分别归入内镜组(n=36)、显微组(n=50)、钻孔组(n=40),对各组病例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基线资料、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术后再出血、颅脑感染、消化道出血)、术后7天GC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死亡及病危自动出院、术后6个月GOS评分等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术前基线资料:各组病例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入院收缩压、糖尿病史、术前GCS等术前病史资料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病例的血肿体积、破入脑室、中线移位等术前影像学特征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血肿清除率:内镜组为86.5%±14.2%,显微组为91.0%±12.0%,钻孔组为49.8%±26.1%。三组手术血肿清除率整体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进一步组间比较示:内镜组与显微组无显着性差异(P=0.113),而钻孔组与另两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均<0.001)。3.手术时间:内镜组为91.31±24.04分钟,显微组为172.72±49.45分钟,钻孔组为39.45±13.52分钟。三组手术手术时间整体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进一步组间比较示:三组组间手术时间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均<0.001)。4.住院时间:内镜组为19.69±12.91天,显微组为25.04±11.95天,钻孔组为21.08±12.16天。三组手术住院时间整体具有显着性差异(P=0.024)。进一步组间比较示:内镜组与显微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4),而钻孔组与另两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1=0.556,Bonferroni校正P2=0.038×3>0.05)。5.住院费用:内镜组为8.60±3.50万元,显微组为9.42±3.95万元,钻孔组为6.16±3.11万元。三组手术住院费用整体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进一步组间比较示:内镜组与显微组无显着性差异(P=0.441),而钻孔组与另两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1=0.002,P2<0.001)。6.三组间术后7天GCS(P=0.534)、术后再出血(P=0.200)、颅内感染(P=0.912)、消化道出血(P=0.481)、住院死亡及病危自动出院(P=0.892)、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率(P=0.577)均无显着性差异。7.先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示高龄、术前GCS评分低、术前血肿体积大、破入脑室、术后再出血是影响MIS治疗下BGH患者6个月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神经内镜手术血肿清除率与显微组相当,且明显缩短住院时间,而在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良好率方面则未显示显着优势;钻孔手术在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占优,但需注意术后再出血风险;显微手术血肿清除率高,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则明显延长。2.神经内镜手术具有安全性及高效性等优势,而显微及钻孔手术也具有各自的优势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病人实际情况个体化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3.通过研究影响MIS治疗下BG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促进微创治疗发展,为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并争取有益结局。

刘俊辉,蔡程[7](2021)在《早期强化镇痛镇静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早期强化镇痛镇静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全部患者均分为观察与对照组,分别给予早期强化镇痛镇静治疗、单纯镇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RASS镇静评分、CPOT镇痛评分、氧饱和度、心率以及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即刻对两组患者的RASS镇静评分、CPOT镇痛评分、氧饱和度、心率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48 h,观察组以上数据较对照组更具优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颅内压高、术后再出血率、死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镇痛镇静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应用价值极高,值得推广。

高文波[8](2020)在《基底节脑出血内镜通道手术与经侧裂手术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HBGH)一直以来都是神经外科治疗重点及难点。血肿形成后可出现占位效应,直接损伤脑组织,并造成血肿周边的脑组织缺血;于此同时,血肿凝结及液化分解的过程可产生很多有害物质,如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凝血酶、血浆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引起继发性脑损伤。外科手术治疗可清除脑部血肿,减轻其因血肿所引起的占位效应以及脑组织缺血,还可清除因继发性脑损害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对改善预后显得至关重要。许多专家学者对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目前存有众多手术方式及手术入路,外科手术清除血肿在治疗HBGH中具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脑内血肿需分离外侧裂这一自然腔隙,仅需切开岛叶,距离基底节血肿腔仅1cm左右,路径较短,易于术中止血。手术视野暴露充分,有利于完全清除血肿,有利于减轻手术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同时,经外侧裂岛叶入路避免了切开颞叶皮层可能造成对感觉、运动、语言中枢永久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更适用于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对于优势半球的血肿患者而言,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的患者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的手术患者相比遗留语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更低。但是大量重要的血管走行于外侧裂,这些血管损伤可造成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如致命大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等,故该入路对手术者的手术技能及手术设备的要求颇高。另一方面,近年来神经影像、神经内镜和导航技术的进步,使得神经外科微创手术达到满意的手术视野暴露效果。神经内镜技术以及相关器械的突飞猛进发展,使得其成为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外科治疗方案。现有证据仍不能确定脑出血手术方案的一般策略,进一步的研究寻找更佳的手术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侧裂、基底节区脑组织形态、动脉及静脉的解剖学研究,为脑出血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其次对经侧裂入路和神经内镜方法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对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与内镜下血肿清除术进行比较,以对比经侧裂开颅手术和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价值。第一部分 外侧裂、脑岛叶以及基底节区显微外科解剖目的:侧裂岛叶基底节区域无论手术类型是动脉瘤、血管畸形还是肿瘤,对外侧裂、岛叶、基底节区及其血管关系的充分认识是进行该区域手术的必备条件。本研究通过对外侧裂、基底节区的相关解剖研究明确外侧裂、岛叶和基底节区的形态解剖结构、动脉供应和静脉引流,为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及避免相关手术并发症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对成人尸头标本(13例,共26侧)进行外侧裂、岛叶及基底节的形态结构、大脑中动脉和侧裂静脉进行显微解剖。结果:外侧裂额顶盖及颞盖大部分脑沟、脑回和岛叶脑沟、脑回存在恒定解剖关系,可为到达岛叶的不同部位提供准确的解剖标志。最外侧豆纹动脉是岛叶手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发自大脑中动脉M1段,距离岛顶14mm,穿入岛阈内侧15mm的前穿质。大脑中动脉的上干以及分支供应岛叶的前、中、后短回、岛叶短沟、岛周前沟以及岛顶。大脑中动脉的下干以及分支供应岛叶的后长回、岛周下沟以及岛阈。上干和下干共同供应了岛叶的中央沟以及前长回。岛叶动脉均值为94支(77-112支),动脉的直径均值为0.26mm(0.1-0.8mm),每条动脉的起源均可追踪到大脑中动脉的M2段。岛叶动脉以岛叶皮层以及最外囊的供应为主,而应壳核、苍白球以及内囊等部分主要由豆纹动脉进行供应。岛叶穿通动脉常常发自于后岛叶区域中央动脉以及角回动脉,进入到岛叶中央沟后半部分以及岛叶后长回部分,供应放射冠区。侧裂的静脉解剖特征多变异。3个半球中侧裂浅静脉缺如或发育不全,12个半球中侧裂浅静脉是单干,11个半球中侧裂浅静脉是双干。结论:对外侧裂、岛叶及基底节区域解剖结构的熟悉与理解,有助于岛叶、基底节区进行手术路径选择,同时在术中保护重要血管和神经结构免受损伤。第二部分经外侧裂入路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和预防并发症的临床探究目的:基底节脑出血可损伤内囊,导致高致残率和致死率。远端外侧裂入路能有效的缓解基底节脑出血。然而这一入路是困难的并且容易出现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究经远端侧裂入路进行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的手术技巧和预防相关并发症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采用经远侧外侧裂入路进行基底节出血治疗的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手术录像及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结合外侧裂、岛叶及基底节区域解剖知识,讨论经远侧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技术和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38例基底节脑出血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经远端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治疗,其余2例改为经皮层经颞叶入路。并发症主要发生在早期病例的三个阶段:侧裂分离阶段、岛叶造瘘阶段和血肿清除阶段。在随后的病例中,作者采用了适当的手术技术来预防并发症。结论:基底节脑出血可通过经远侧外侧裂入路进行治疗,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经远端外侧裂入路技术难度大。掌握外侧裂、岛叶和基底节区的相关显微外科解剖知识及一定的手术技巧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第三部分神经内镜对于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治疗的手术技巧的研究目的:基底节区出血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脑出血类型之一,可诱发一系列并发症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命。近些年,神经内镜技术以及器械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成为了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外科治疗方案之一。本部分研究对神经内镜方法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进行深入的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及手术资料,讨论利用内镜治疗脑出血的手术技巧。结果:39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成功实施内镜血肿清除手术,手术时间1.5±0.1h,血肿清除率89.1±3.8%,无术后再出血发生;无脑积水及死亡发生。多选择经额入路。采用回撤导管鞘逐步清除血肿的方法。对活动性出血内镜直视下电凝止血。结论:神经内镜下基底节血肿清除术可早期降低颅内高压,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具有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良好的视野,手术通路创伤小,对神经功能的破坏小等优势。第四部分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与经外侧裂入路手术的对比研究目的:目前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治疗方案主要为保守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分为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本部分研究对经神经内镜手术及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病例进行对比,评价两种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7例,分别行神经内镜手术及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及手术资料。结果:77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成功实施内镜下(39例)和经侧裂入路(38例)血肿清除手术,血肿清除率分别为89.1±3.8%,81.1±4.7%(p=0.001),术后1周GCS评分分别为11.4±2.0,9.2±2.4(p=0.001),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分别为 2.3±1.6,3.4±1.5(p=0.002)。结论:基底节脑出血采用神经内镜手术及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均可达到血肿清除良好的效果,内镜手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开颅手术。

汪峰[9](2020)在《术前胃肠减压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术前胃肠减压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的关系并探讨通过术前胃肠减压减少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吸入性肺炎的可能。方法:1.对我院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期间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有无术前胃肠减压分为术前胃肠减压组与无术前胃肠减压组,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去除混杂因素前、后分别比较两组术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并假设术前胃肠减压能减少特定高风险患者术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2.对无术前胃肠减压组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列线图来简单快速预测其发生概率。使用ROC曲线来验证列线图的预测价值,并根据列线图预测概率与实际术后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来判定高风险患者。3.扩大收集我院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1日期间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29例,通过列线图筛选出术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的高风险患者,再次对比术前胃肠减压组与无术前胃肠减压组术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1.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之间纳入的146例患者中,安置术前胃肠减压的患者37例(25.3%),术前胃肠减压组术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10.8%(4/37)。无术前胃肠减压组术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25.6%(28/109),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9。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去除混杂因素后,两组共37对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无术前胃肠减压组术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35.1%(13/37),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13。2.对无术前胃肠减压组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卒中病史、术前禁食时间、脑出血评分、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术前血糖水平与术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相关,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卒中病史、术前禁食时间小于8小时、脑出血评分高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三项危险因素绘制成列线图后使用ROC曲线检验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其AUC面积为0.892,提示预测价值较高。结合列线图的预测结果与纳入病例中实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判定列线图预测概率超过50%的患者为高风险患者。3.将扩大收集的229例患者通过列线图筛选,共108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发生概率超过50%的高风险患者纳入最后研究,其中术前胃肠减压组46例,术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13.0%(6/46),无术前胃肠减压组62例,术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46.7%(29/62),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前胃肠减压能减少特定高风险患者术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特定高风险患者可通过患者有无卒中病史、术前禁食时间是否小于8小时及脑出血评分三个危险因素来筛选,将三项因素绘制成列线图后,其预测概率超过50%的患者为高风险患者。

付光辉,刘全,覃军,潘淳,覃旺友,黎洪凯,梁湛[10](2020)在《微创钻孔引流术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的疗效和预后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微创钻孔引流术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的疗效和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广西省象州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4例高血压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微创钻孔引流术(研究组)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每组各42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和再出血情况;记录术后3周时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术后3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ADL)评级和病死率。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着减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3周时的GOS[(3.4±0.6)和(3.1±0.9)分,P=0.347]和GCS[(11.6±1.3)和(11.2±1.7)分,P=0.539]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内,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病死率[4.76%(2/42)和2.38%(1/42),P=0.557]、术后3个月时ADL优良率[78.57%(33/42)和88.09%(37/42),P=0.2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对高血压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均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清除血肿,而微创钻孔引流术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应用价值更优。

二、48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的麻醉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8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的麻醉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小骨窗开颅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
    2.2 单因素分析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2)七氟烷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中降压麻醉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麻醉时间点两组患者的DBP与SBP指标对比
    2.2 不同麻醉时间点两组患者的HR指标对比
    2.3 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与术后睁眼时间对比
    2.4 两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3 讨论

(3)神经内镜微创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其不同部位血肿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开颅组
        1.2.2 内镜组
    1.3 观察及评价标准
        1.3.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9]
        1.3.2 血肿清除率计算
        1.3.3 NIHSS评分
        1.3.4 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开颅组与内镜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死亡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的ADL、NIHSS评分比较
    2.5 两组深部组、表浅组的血肿清除率、ADL评分及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4)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0例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2.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比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3 讨论

(5)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脑内血肿的应用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6)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比较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指标与评估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对比
    3.2 手术相关指标的对比
    3.3 术后GCS变化
    3.4 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
    3.5 术后6个月预后
    3.6 研究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4 讨论
    4.1 三种微创手术方式分析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研究局限性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发性脑出血的微创外科治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早期强化镇痛镇静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生理指标变化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变化比较
    2.3 两组患者颅内压高、术后再出血率、死亡率比较
3 讨论

(8)基底节脑出血内镜通道手术与经侧裂手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外侧裂、脑岛叶及基底节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探讨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经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预防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探究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四部分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与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经外侧裂入路及内镜通道手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术前胃肠减压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微创钻孔引流术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的疗效和预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2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2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再出血情况比较
    2.3 2组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比较
3 讨 论

四、48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的麻醉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骨窗开颅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何少武.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01)
  • [2]七氟烷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中降压麻醉的临床效果[J]. 陈健龙,林秀明. 中外医疗, 2022(01)
  • [3]神经内镜微创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其不同部位血肿的疗效[J]. 赵朝辉,阳建国,钟兴明,汪一棋,蔡勇,费振海,张磊,杨涛,顾华.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05)
  • [4]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0例的疗效分析[J]. 文先永. 世界复合医学, 2021(07)
  • [5]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脑内血肿的应用及预后分析[J]. 朱先飞. 中国社区医师, 2021(15)
  • [6]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比较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陈作乾.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早期强化镇痛镇静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的应用研究[J]. 刘俊辉,蔡程. 名医, 2021(07)
  • [8]基底节脑出血内镜通道手术与经侧裂手术的对比研究[D]. 高文波. 山东大学, 2020(04)
  • [9]术前胃肠减压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研究[D]. 汪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10]微创钻孔引流术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的疗效和预后比较[J]. 付光辉,刘全,覃军,潘淳,覃旺友,黎洪凯,梁湛.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0(06)

标签:;  ;  ;  ;  ;  

48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的麻醉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