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木霉属物种对黄曲霉的生物控制活性

筛选木霉属物种对黄曲霉的生物控制活性

一、SCREENING OF Trichoderma SPECIE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ACTIVITY ON Aspergillus flavus(论文文献综述)

邓义佳[1](2021)在《红鱼干中游离氨基酸介导TORC1信号通路对镰孢菌生长及T-2毒素合成的调控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鱼干作为一类高蛋白、低水分水产干制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极易受到镰孢菌属(Fusarium sp.)污染,产生真菌毒素,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鱼干在长期贮藏过程中,蛋白质分解形成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FAA),作为营养物质被真菌利用于生长繁殖。雷帕霉素作用靶标(Target of Rapamycin C1,TORC1)信号途径是真菌感受胞外环境中氨基酸营养浓度、调控细胞生长代谢的重要通路。通路关键上游响应基因(Gtr1、Gtr2)及下游调控基因(Sch9、Tap42)可介导镰孢菌对FAA的吸收利用。因此,本文研究鱼干中FAA对鱼干源产毒镰孢菌的生长及代谢的作用机制,深入解析TORC1信号通路介导镰孢菌对特征氨基酸的响应和对生长代谢及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鱼干加工及贮藏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关联因素及微生物变化规律鱼干在高盐度加工下可使表面水分含量减少、游离态水转化为结合水,生物胺和TVB-N生成量低;低盐度加工下细菌总数增多,尸胺、腐胺和组胺等生物胺增加,TVB-N含量升高;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降低、灰分增加、脂肪氧化、总FAA增加,组氨酸(L-His)和丙氨酸(L-Ala)含量降低。微生物群落演替中,贮藏前常见海洋菌属占据优势,贮藏后由盐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慢芽孢杆菌属和碱芽孢杆菌属等抗逆性强的细菌属占优势,青霉属为贮藏后的优势真菌属。2、鱼干源产毒镰孢菌的筛选及产T-2毒素能力的鉴定从市售鱼干中分离得到12个种属、25株表型差异的真菌。经分子学鉴定,鱼干中污染频率较高的为镰孢菌属、曲霉属(Aspergillus sp.)和青霉属(Penicillium sp.)。鱼干中分离出的7种镰孢菌,分别为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变红镰孢菌(F.incarnatum)、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F.nelsonii、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和木贼镰孢菌(F.equiseti)。经二次产毒能力筛选,尖孢镰孢菌Fo17(GDMCC 60824)具有高产T-2毒素能力,可产生小型分生孢子,PDA培养基、28 oC,p H>7条件下生长较好。3、差减法分析镰孢菌对红鱼干中FAA的利用效应红鱼干中FAA分析发现L-His、脯氨酸(L-Pro)和L-Ala含量较高。在以FAA为唯一氮源添加下,镰孢菌Fo17的生长显着受抑制:菌落变小、气生菌丝减少并生成红色色素。高剂量FAA添加使产孢量增加,产T-2毒素能力增强。经利用率分析,对高含量的L-His利用率为94.1%,L-Pro和L-Ala仅为46.6%和26.7%对苏氨酸(L-Thr)、精氨酸(L-Arg)、蛋氨酸(L-Met)、苯丙氨酸(L-Phe)、异亮氨酸(L-Ile)、亮氨酸(L-Leu)和赖氨酸(L-Lys)的利用率为100%,对谷氨酸(L-Glu)、缬氨酸(L-Val)的利用率为99.6%和98.9%。对丝氨酸(L-Ser)和酪氨酸(L-Tyr)的利用率为82.2%和84.7%。4、尖孢镰孢菌TORC1通路Gtr1、Gtr2、Sch9和Tap42基因的敲除和回补利用同源重组双交换法,经感受态细胞转化、质粒DNA提取及原生质体制备、构建基因敲除载体、转化子筛选及PCR验证,获得△FoGtr1、△FoGtr2、△FoSch9、△FoTap42基因敲除株;经构建回补载体、农杆菌转化、农杆菌-真菌共培养、转化体筛选及PCR验证,得到基因回补株。△FoGtr1、△FoSch9、△FoTap42在PDA培养基菌落正常生长,△FoGtr2菌丝生长缓慢,气生菌丝减少。雷帕显着霉素抑制野生株和基因缺失株的生长,但对△FoSch9抑制能力弱;△FoGtr1、△FoSch9菌丝生长较多卷曲,孢子形态变长,△FoTap42菌丝生长较直,产生孢子,△FoGtr2不产生孢子。5、氨基酸对尖孢镰孢菌TORC1基因缺失及回补株生长和代谢的调控作用中/碱性氨基酸如甘氨酸(Gly)、L-His、L-Pro和L-Thr激活镰孢菌生长;酸性氨基酸如天冬氨酸(L-Asp)、L-Glu和含硫氨基酸L-Cys、L-Met抑制镰孢菌生长。氨基酸添加使△FoGtr2生长受抑制,△FoSch9丝体出现缺陷。生长抑制的镰孢菌菌丝顶端生长受阻,分枝增多且产生气生菌丝。与野生株相比,Gtr2、Sch9和Tap42缺失突变株产孢能力降低。L-Asp、L-Cys、L-Glu抑制产孢能力。L-Pro和L-Cys可激活镰孢菌T-2合成,L-Asp和L-Glu则抑制T-2合成。6、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技术筛选特征氨基酸作用下镰孢菌TORC1-Tap42的互作蛋白L-Thr和L-His可显着提高镰孢菌野生株、△FoTap42和△FoTap42-C产毒能力,且呈高剂量激活效应,但Tap42缺失使Tri5基因表达降低;低剂量L-Asp显着激活镰孢菌产毒能力,随剂量升高T-2合成和Tri5基因表达显着被抑制。经构建p ET28a(+)-Tap42表达载体,蛋白原核表达及纯化,联合质谱分析,得到与Tap42相互作用的蛋白有:DNA拓扑异构酶2、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70k Da热休克蛋白、翻译延长因子EF-1α、肌动蛋白、质膜ATP酶、烯醇酶、ATP合酶亚基、转醛醇酶和肽链延伸因子2等,关联的调控代谢途径主要来自于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细胞转化和环境信息处理。本研究结果表明,氨基酸对TORC1信号通路介导尖孢镰孢菌生长、产孢能力和毒素合成等重要生命活动具有显着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后续靶向防控镰孢菌在鱼干中的生长和产毒提供理论基础。

刘常利[2](2021)在《柑橘黑点病生防菌筛选、鉴定和制剂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柑橘黑点病,也称砂皮病,是一种重要的柑橘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柑橘的品质,给果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黑点病的致病菌为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以田间枯枝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为主要侵染源;果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枯枝既是可成为黑点病致病菌的繁殖基质材料,也是难以处置的重要、物污染废物。寻找既可以杀灭枯枝中滋生的黑点病病原真菌又可以加快枯枝降解的生防菌,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制剂和田间处理技术,这对于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筛选到同时具有拮抗柑橘黑点病菌和加快枯枝降解的生防真菌3株,将其制备成可湿性粉剂制剂,并进行了室内和大田生防效果验证;构建了测定D.citri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体系,对利用生防菌处理枯枝过程中黑点病菌的数量进行动态监测。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3株既具抑制黑点致病菌又具降解枯枝能力的生防菌。通过与致病菌的对峙培养试验、枯枝降解试验在柑橘园枯枝中分离筛选到兼具D.citri抑制作用和枯枝降解作用的生防真菌三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3株菌株鉴定为2个种,其中一株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菌株编号WLP31;另外两株为Trichoderma asperelloides种,菌株编号WLA94、WL123。对三株生防真菌对黑点病菌的抑制效果、枯枝降解效果、作物安全性、菌株生长速度、产孢速度和漆酶产酶量等指标进行了量化。2.分别制备出三株生防木霉菌株的可湿性粉剂。制剂的配方如下:有效成分为分生孢子,含量5%;载体为硅藻土,含量87%;润湿剂选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含量3%;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钠,含量5%,紫外保护剂为荧光素钠,含量为5 mg/kg。产品最终质量参数如下:孢子含量5.8*108个/g,润湿时间17 s,悬浮率92%,水分含量2.7%,p H值7.6,25℃储藏120 d后孢子萌发率为93.25%3.构建出针对D.citri的快速定量检测体系。在D.citri的翻译延长因子(TEF1-α)序列中筛选到特异性引物一对,具体信息如下:正向引物WL-F:5’-CACTGCACCTCAAATCATCAGCCT-3’,反向引物WL-R:5’-GGTGGTGACAAGGAT-3’;优化了从枯枝中提取黑点病菌DNA的方法和QPCR检测条件,其检测灵敏度:0.013 pg/μL,比PCR条件下监测灵敏度高出1000倍。4.对三种生防菌制剂进行了室内和大田效果验证,发现三种生防制剂均可满足枯枝降解和病原菌杀灭要求。效果评价结论如下:1)室内枯枝降解实验:三种生防制剂均可以高效降解枯枝,处理30 d、90 d和120 d后,相对于空白对照,田间枯枝粉碎物的干物质分别降低10%、25%和25%-35%;2)室内病原菌抑制实验:三种生防制剂分别对田间枯枝粉碎物处理7d,均可将每克枯枝中初始含有的超3*104拷贝数的致病菌处理至低于QPCR体系检出阈值;3)大田枯枝降解实验:发酵培养60 d,WLA94、WL123、WLP31三种生防制剂的加入使田间枯枝粉碎物干物质重量降低的比例相对于空白对照分别增加了14.89%,13.48%和10.83%;4)大田柑橘果面黑点病防治试验证明三种生防菌制剂的喷施对于黑点病在果面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且相对防效和生防菌使用浓度呈正相关。

刘倩[3](2020)在《红花鹿衔草和钩状木霉的次生代谢产物及抗炎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炎症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而天然产物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来源。本文第一部分对红花鹿衔草(Pyrola incarnata.)中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抑制神经炎症的活性研究;第二部分是木霉属真菌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红花鹿衔草(Pyrola incarnata.)是我国珍贵的天然药用植物,有健筋骨、补肾、调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功效。本文采用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及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方法,从红花鹿衔草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包括8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其中5个化合物是首次在红花鹿衔草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为了探讨红花鹿衔草潜在的神经炎症抑制活性,本文中采用LPS诱导的BV-2细胞炎症模型来研究其活性和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3,5,8,10能有效减少因LPS诱导的BV-2细胞内炎症因子(TNF-α,IL-1β,L-6)以及NO的释放。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分子对接实验表明,白桦脂醇(5)与JNK、iNOS和NF-κB/p65结合良好,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白桦脂醇能有效减少LPS诱导的BV-2细胞内JNK和NF-κB/p65的磷酸化水平以及iNOS的表达。表明5是红花鹿衔草中潜在的抑制神经炎症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并且提示白桦脂醇(5)的作用机制与抑制JNK、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相关。同时,本文对来源于峨眉山土壤的不同真菌的发酵产物,以化学多样性为指标,选取真菌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进行大规模发酵培养,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以及活性初步探索。采用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及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波谱学技术(1D/2D NMR),从上述陆地土壤来源木霉属真菌(Trichoderma hamatum)的发酵产物中共分离鉴定了 6个 化 合 物,包 括一个 新 化 合 物(E)-5-hydroxypent-2-en-2-yl-3-(2-hydroxy-1-(3-hydroxy-2,3-dimethylcyclopentyl)pro pan-2-yl)-4-methylpent-4-enoate(11)和已知化合物(12-16):1,3-二甲基尿嘧啶(12),3-sec-butyl-6-methylpiperazine-2(13),5-dione和3-isobutyl-6-methylpiperazine-2,5-dione(14),3-(3-氧代环戊-1-烯基)-丙酸(15)和mollecarbamate A(16)。对新化合物(11)进行计算机药物辅助设计,将分子与靶点对接,探索该化合物可能存在的炎症抑制的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11与蛋白靶点iNOS、NF-κB/p50·p65、JNK和GPCRs对接良好,说明其可能具有潜在的炎症抑制作用,且作用机制与关键炎症因子iNOS和NF-κB、JNK和GPCRs信号通路相关。

郭成瑾[4](2020)在《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生防木霉抑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真菌资源,在沙地土壤结构形成、微生物区系平衡、促进植物生长和有益微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以及沙生环境生防木霉资源的利用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针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研究与利用的薄弱现状,运用随机调查和定点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真菌分类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从固沙植物根际土壤中进行木霉菌分离、筛选、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立枯丝核菌拮抗机制解析;并研究了生防木霉菌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旨在揭示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规律,明确生防木霉菌对马铃薯黑痣病抑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对我国西部沙漠生态治理与修复,以及开发应用极端生境有益真菌资源具有重要意义。1.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采用随机和定点取样方法,对不同植被、时间以及生境下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腾格里沙漠地区52种固沙植物中,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在6.38×103232.28×103 CFU·g-1之间,真菌种类在29属之间,其中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真菌数量和种类相对最多,而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相对最少;共分离得到真菌3176株,分属于25属,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镰刀菌属(Fusar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是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的优势种群;真菌数量和种类在夏季出现一个高峰;真菌数量由2013年到2016年增加了15.86%,而真菌种类无变化;土壤真菌数量以草原区最多,沙漠区最少;真菌种类以沙漠区最多,封育区最少;木霉属(Trichoderma)为沙漠区优势属,青霉属为半荒漠区和草原区优势属,青霉属和丛梗孢属(Monilia)为封育区优势属。2.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多样性利用土壤真菌数量和种类调查数据,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多样性、生态分布及其与土壤性状相关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真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最高,均匀度最低;而秋季真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最低,均匀度最高;2013年度真菌多样性各项指数均高于2016年度;沙漠区真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最高,分别为2.2390、0.8938和3.0191,而草原区最低,分别为1.6507、0.7184和2.1729;4个生境真菌种群相似性为中等不相似,半荒漠区与封育区相似性最高,草原区与沙漠区相似性最低;青霉属、曲霉属、镰刀菌属、茎点霉属(Phoma)和毛霉属(Mucor)属于4个生境中生态位较宽的广布属;氮含量和钾含量是影响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土壤性状。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结果表明,4种生境共获得有效序列2,212,338个,聚类成4043种OTUs,共鉴定出14门44纲108目231科442属471种真菌;子囊菌门为各生境土壤真菌最优势门,镰刀菌属为最优势属;各生境土壤真菌功能型以腐生营养型相对丰度最高,功能群以植物病原菌相对丰度最高;草原区物种指数、菌群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分别为1057、1423.84和6.12,而沙漠区均最低,分别为657.33、884.57和4.46;各生境间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具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沙漠区与封育区间差异极显着(P<0.001);有机质、全量氮、全量磷、速效氮和速效钾是影响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土壤性状;有机质、全量氮和速效氮对各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反映更敏感。4.固沙植物根际土壤拮抗木霉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扣培养法以及圆盘滤膜法从固沙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木霉菌M-33,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法和孢子计数法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木霉菌M-33被鉴定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其发酵粗提液、挥发性代谢物以及非挥发性代谢物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率分别为74.51%、58.43%和92.75%;哈茨木霉M-33对营养物质需求低、环境适应性强。5.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拮抗作用机制解析通过显微观察和酶活测定解析了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33与立枯丝核菌未接触前,可在培养基上快速生长,占据营养空间;当两菌接触后,发生附着和缠绕现象,哈茨木霉M-33产生的分泌物可使立枯丝核菌菌丝细胞壁断裂、溶解,进而哈茨木霉M-33菌丝和分生孢子侵入立枯丝核菌菌丝和菌核内部定殖;立枯丝核菌诱导哈茨木霉M-33产生酶活变化,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在处理后第5 d活性最强,分别为7.31 U·(min·mL)-1和1.63U·(min·mL)-1,而中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在处理后第6 d活性最强,分别为0.155U·(min·mL)-1和0.899 U·(min·mL)-1;几丁质酶在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6.哈茨木霉M-33对马铃薯黑痣病(Potato black scurf)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运用平板涂布法筛选出适合哈茨木霉M-33生长的秸秆添加物和最适接种量,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哈茨木霉M-33协同小麦秸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和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基于稀释平板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协同处理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33最适秸秆添加物为小麦秸秆,最佳接种量为1×108个·mL-1。盆栽试验表明,哈茨木霉M-33与小麦秸秆协同处理马铃薯出苗率为100%,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高达70.26%,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分枝数分别为43 cm、0.82 cm和3.89,均明显高于对照(P<0.05);协同处理后可降低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提高细菌、放线菌和木霉菌数量;协同处理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影响较大,对细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影响较小;协同处理能够促进马铃薯根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聚集。田间试验验证了协同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促进马铃薯生长,提高马铃薯产量;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中,协同处理后木霉属真菌相对丰度上升,在马铃薯成株期达到高峰,而马铃薯致病菌相对丰度下降。

蒲语涵[5](2020)在《炭团木霉的遗传改造及活性物质研究》文中指出植物病原菌诱发多种植物病害,每年在世界各地造成巨大的环境损害与经济损失。由于化学防治严重迫害自然环境,生物防治越来越引人注目。木霉属真菌是潜力最大的生防真菌之一,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为生防试剂,对部分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除此之外,木霉属真菌能够通过产生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在植物病害的防治过程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基因组挖掘技术(Genome mining)发现炭团木霉(Trichoderma hypoxylon)潜在哌珀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及对病原菌的防治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合成哌珀霉素的基因簇,利用Quick-change技术构建基因骨架敲除盒,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获得敲除突变株,通过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毒力实验验证该基因簇对炭团木霉生物活性的影响。基因挖掘鉴定一个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s,NRPS)可能合成哌珀霉素类抗生素,命名为NRPS1,对该基因进行部分敲除,成功获得3株NRPS1缺失突变株。对峙实验表明,突变株对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等9株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与野生株相比显着下降,且突变株的粗提物的抑菌活性明显弱于野生型。NRPS1是一个潜在的哌珀霉素合成基因,该基因在宿主与病原真菌对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该研究为炭团木霉哌珀霉素结构解析及生物防治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许云朗[6](2020)在《计算机模拟辅助筛选植物碱类防霉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然资源是现代工业的物质基础,木质纤维素作为储量最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支撑了现代木材加工业、林产化工业、纺织业、造纸和下游包装工业以及快递业的繁荣兴盛。但木质纤维素原料和制品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霉变腐坏,严重降低其使用价值。采取诸如改善贮存条件、使用化学防霉剂等措施则会显着增加过程控制成本也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安全风险。植物碱种类繁多,是一类潜在的霉抑制剂,但目前缺少直接的研究论证。本研究首先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通过植物碱与霉菌生长所需酶的对接,研究它们之间的结合位点、相互作用力以及结合能等,筛选出具有防霉功能的植物碱,然后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计算机模拟T.reesei纤维素酶CBHI、CBHII、EGI和EGII的催化域蛋白结构模型与植物碱小分子对接的方式,分析预测了16种植物碱对纤维素酶的抑制效果。两种模拟程序Autodock 4和Vina运算产生的结果总体是一致的,植物碱分子的尺寸越大,结合能就越强,对纤维素酶活力的抑制越强烈。计算机模拟得到的16种植物碱中对纤维素酶抑制最强的植物碱是Sol、Res和Cam,排在中位的植物碱是Ber、Vin、Cro、Pip、Col、Atr、Mat、Sec、Cyt,最弱的是Gen、The、Tri、Sta。通过植物碱抑制纤维素的实验验证了计算机模拟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筛选出了水溶性较好的酶抑制剂苦参碱、小檗碱、金雀花碱和硫酸阿托品。采用同源建模的方式构建了T.Reesei淀粉酶和几丁质酶的模型,并对模型做出了评价与动力学优化,并预测了T.Reesei淀粉酶和几丁质酶的催化活性区域。完成了T.reesei六种水解酶包括ɑ-淀粉酶、β-葡萄糖苷酶、内切几丁质酶、环氧化物水解酶、内切甘露聚糖酶和内切木聚糖酶与植物碱的分子对接,几乎所有的生物碱都能与这些水解酶中的活性口袋结合。通过植物碱抑制T.reesei生长的实验筛选出了可以抑制T.reesei生长的小檗碱、苦参碱、金雀花碱、硫酸阿托品和水苏碱,其中小檗碱的抑制最强烈,在培养基中加入0.02 M的小檗碱可以在72h内使T.reesei的孢子与菌丝不生长。从竹材寄生物中分离鉴定出了Arthrinium sp.、Aspergillus sp.和Stagonospora sp.三株真菌。采用同源建模的方法构建了Stagonospora sp.与Arthrinium sp.的纤维素酶模型,对模型做出了分析评价与3DRefine动力学优化,模拟16种植物碱与三种真菌纤维素酶模型ANEG、SEG和AEG的分子对接,得到各自最优Vina结合能信息。实验验证了苦参碱、小檗碱和金雀花碱对竹腐真菌生长的抑制效果。采用硫酸铵盐析和丙酮沉淀两步分离的工艺,从A.triandra鲜果中可以分离得到过氧化物酶,通过过氧化物酶催化异丁香酚氧化聚合,分析聚合产物,鉴定过氧化物酶的催化功能。实验验证了添加过氧化物酶可以提高苦参碱和硫酸阿托品对纤维素酶活力的抑制,判定该酶可以用来强化植物碱防霉。

崔雪婧[7](2020)在《柑橘落果与果实内生真菌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柑橘是重要的果树作物,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柑橘有四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种植资源,还拥有完善的在栽培管理体系。目前我国柑橘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球均排名第一。柑橘从落花后至采收前有落果现象,以4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两次生理落果最为严重。目前对导致柑橘落果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果树栽培和天气等因素。本课题拟从内生真菌角度,探讨柑橘生理落果的机制。本研究采用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鄂柑一号椪柑和纽荷尔脐橙的落果和健康果实内微生物进行了分析。鄂柑一号的健康果实与落果中分别检测到296和369个OTU,两组样品间的α多样性显示内生真菌群落的丰富度无显着性差异,而β多样性显示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纽荷尔的健康果实与落果中分别检测到261和359个OTU,健康果实样品与落果样品间的α多样性显示内生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差异显着,β多样性显示群落结构也存在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真菌群落的丰富度与组成结构的差异性都有可能与落果现象有关。通过对果实中丰度排名前20(属水平)的真菌进行聚类分析后发现核盘菌属、Paraphaeosphaeria、木霉属、根霉属、毛霉属这5个属的真菌在2种柑橘健康果实中的积累均高于落果中的积累。镰刀菌属、链格孢属、黑酵母菌属、Erythrobasidium、弯孢属、尾孢属、Papiliotrema、瑞能红酵母菌属、Curvibasidium、Piskurozyma、Sclerostagonospora、Cystofilobasidium、平脐疣孢属这13个属的真菌在2种柑橘落果中的积累均高于健康果实中的积累。炭疽菌属、黑附球菌属这2个属的真菌在鄂柑一号的健康果实中积累高于落果,而在纽荷尔的落果中积累高于健康果实。同时我们发现在健康的果实和落果中共有的真菌微生物种类与数量都存在差异。对鄂柑一号和纽荷尔的柑橘落果和健康果实体内微生物组成的分析,为全面了解柑橘内生菌多样性与菌落结构、分析与落果相关的微生物、及研究内生菌与寄主互作关系奠定基础。为探究内生真菌与果实内激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确内生菌导致柑橘落果的原因,我们将从落果内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接种青果,并检测了果实中脱落酸和乙烯含量的变化。从鄂柑一号落果中分离23株真菌菌株,从纽荷尔中分离到23株真菌菌株。将这些菌株接种对应品种的柑橘青果,结果显示大部分菌株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病斑,但接种后的果实自接种部位开始发黄。采用色谱法对接种真菌后柑橘体内的脱落酸和乙烯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鄂柑一号和纽荷尔的青果在接种极细链格孢菌EG-13、NHE-3和镰刀菌EG-15、NHE-16后,脱落酸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接种了变红镰刀菌EG-10的鄂柑一号和纽荷尔青果的乙烯释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变红镰刀菌和极细链格孢菌株均能够引起柑橘青果体内脱落酸含量的升高,同时变红镰刀菌还能够引起青果乙烯的含量升高。结合ITS测序与激素含量测定的结果,我们发现镰刀菌和链格孢菌在鄂柑一号和纽荷尔的落果中的积累高于在健康果实中的积累,这说明镰刀菌属真菌和链格孢属真菌的某些种类可能通过导致果实脱落酸和乙烯含量的升高,从而与果实提前黄化脱落有关。本研究从内生真菌角度探讨了柑橘生理落果的机制,为进一步理解柑橘栽培提供了新的线索。

任显凤[8](2020)在《粮油黄曲霉与毒素同步检测及木霉阻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目前发现毒性最强的一类真菌毒素,能引起肝脏的急性或慢性损害,对人和动物具有严重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代谢产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污染花生、玉米、小麦、大米、棉花、坚果等农产品,其中以花生和玉米受污染最为严重。在我国黄曲霉污染广泛,而寄生曲霉污染罕见。农产品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不仅会对人、畜的健康构成威胁,还会大大降低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严重损害经济效益,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大风险隐患。本文研究建立了粮油类农产品黄曲霉及其毒素快速同步检测和基于木霉菌的高效生物防控技术,对及早发现污染并科学监管,保障粮油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检测技术是及时发现污染、采取有效防控的“眼睛”,目前已有许多检测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技术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免疫传感器分析、免疫层析等,但是多组分同步检测尤其是小分子污染物与食源性微生物同步检测技术相对十分缺乏。生物防控具有环境友好、高效、安全等特点,近年来在食物病原菌及毒素污染防控领域备受青睐。但是,现阶段粮油产品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的生物防控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缺乏高效的生防菌剂、生防作用机理不明、缺失实践应用等。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作了如下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RT-PCR同步检测粮油产品中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技术方法。依据免疫反应中纳米抗体V2-5和V8#分别与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竞争结合单克隆抗体1C11和2D3的原理;首先,依据编码纳米抗体的特异DNA序列设计引物,实现噬菌体中特异DNA序列扩增;然后,将免疫反应和PCR扩增反应相结合,建立了RT-PCR同步检测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技术。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限分别为0.03 ng/mL和0.09 ng/m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0–118%和76.7–111%。最后,该检测技术被成功应用到玉米、大米、小麦、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同步检测,且样品中毒素的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纳米抗体噬菌体建立的两种毒素RT-PCR同步检测技术可为粮油产品污染物同步检测分析提供新的途径。2.创建了RT-PCR同步检测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及其产毒菌的技术方法。黄曲霉毒素属于剧毒、致癌的小分子物质,主要由曲霉属、黄绿组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产生。噬菌体V2-5展示的纳米抗体可特异性识别黄曲霉毒素的单克隆抗体1C11,黄曲霉毒素合成关键基因nor-1(aflD)可作为黄曲霉、寄生曲霉的生物标志物,基于RT-PCR中Taqman检测原理并根据噬菌体V2-5和nor-1特异基因序列设计两对特异引物,最终实现黄曲霉毒素及其产毒菌的RT-PCR同步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黄曲霉毒素及黄曲霉菌的检测限分别为0.02 ng/mL和8×102孢子/g。进一步用该检测方法检测了25份自然污染的玉米中黄曲霉素及其产毒菌的含量,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平板计数法的检测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以黄曲霉毒素与黄曲霉为例创建的RT-PCR同步检测技术,首次突破了粮油产品中小分子污染物与食源性微生物一直难以同步测定的瓶颈难题。3.筛选了可高效抑制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木霉菌株T60和T44,并初步探明其抑制机理。通过双重培养实验和木霉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研究,评估了20株不同来源的木霉菌对黄曲霉的拮抗活性及其代谢产物对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抑制效果。首先,双重培养实验的研究结果发现深绿木霉(T.atroviride)T32和T50、哈茨木霉(T.harzianum)ITEM908和T61、多孢木霉(T.polysporum)T60和绿色木霉(T.viride)T62生长迅速,可通过对营养物质的竞争、生存空间的竞争和重寄生作用,完全抑制黄曲霉菌生长。其次,通过木霉菌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研究发现:CDA(Czapex Dox Agar)培养基培养木霉菌3–5天后,有15株木霉菌分泌到CDA中的代谢产物显着抑制黄曲霉生长,T60分泌的代谢产物可完全抑制黄曲霉生长,抑制率为100%;用花生培养基培养木霉菌株3–5天后,有14株木霉菌分泌到花生培养基中的代谢产物显着抑制黄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B1(AFB1),哈茨木霉(T.harzianum)T44分泌的代谢产物抑制黄曲霉产毒的抑制率高达85±6%。研究结果表明:木霉菌可通过其拮抗活性和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抑制黄曲霉;其中部分木霉菌的代谢产物对黄曲霉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作为候选生防菌剂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4.筛选出可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的里氏木霉(T.reesei)CGMCC3.5218,初步探明木霉菌降解黄曲霉毒素的作用机制并成功应用到粮油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降解。首先,实验比较了65株木霉菌对液体培养基中AFB1(50 ppb)的降解效果,筛选的CGMCC3.5218在含AFB1的液体培养基生长5天后,对浓度为50 ppb、500 ppb、10 ppm、15 ppm的AFB1的降解率分别为100%、95%、88%和66%;其在含浓度为500 ppb的AFB2、AFG1、AFG2的液体培养基生长7天后,对三种毒素的降解率分别为86%、88%和87%。进一步研究发现:CGMCC3.5218对AFB1的降解主要是细胞外代谢产物的酶促降解作用且活性酶为耐高温的非金属结合蛋白。最后,对CGMCC3.5218降解AFB1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适培养温度为28–37℃,培养基最适pH为4.5–8.3,多种含碳氮的培养基均适合做培养基质;在优化的培养条件下,CGMCC3.5218可高效降解花生粕、玉米和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可将自然污染的玉米中浓度为1657μg/kg的黄曲霉毒素降至安全水平(20μg/kg)。因此,里氏木霉CGMCC3.5218作为有效降解粮油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生物菌剂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综上,本研究为粮油产品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的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控提供了新方法,对抑制粮油产品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和保障消费安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周贺[9](2020)在《哈茨木霉E15转录组分析及抗松材线虫关键基因家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木霉属(Trichoderma spp.)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森林、草地、农田等潮湿生境的土壤习居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是木霉属中较早应用于生物防治的菌种。松树萎蔫病是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的会造成松属植物快速枯死的毁灭性病害。该病害现已给我国林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哈茨木霉对土壤线虫有抑制作用,但哈茨木霉对松材线虫的毒力因子则较少有人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哈茨木霉E15进行有生物学重复的松材线虫处理,并在无菌环境下对处理的菌丝样品进行了取样和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对转录组数据的分析挖掘,找到差异表达基因。并进一步筛选出了可能与哈茨木霉抗松材线虫反应有关的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peptidase S8)基因、和乙醇脱氢酶基因。后续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上述两个家族的基因进行分析。实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 本次转录组测序的6个样品组共测得clean reads的条数为502953500,共得到75.45G的测序数据。转录组测序数据与哈茨木霉参考基因组的最低unique map率高于90%,表明E15菌种与参考基因组亲缘关系较近,基因注释准确度较高。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一共筛选到5645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857条基因上调,2788条基因下调。在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中排名前10的通路为核糖体通路(tre03010)、真核生物的核糖体生物发生通路(tre03008)、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通路(tre00970)、RNA聚合酶通路(tre03020)、剪接体通路(tre03040)、RNA转运通路(tre03013)、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通路(tre00400)、卟啉和叶绿素代谢通路(tre00860)、β-丙氨酸代谢通路(tre00410)、糖酵解/糖异生通路(tre00010)。通过GO注释的富集分析,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peptidase S8)基因显着富集于蛋白质代谢过程(protein metabolic process,GO:0019538)。根据基因功能注释结果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筛选出了来自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和乙醇脱氢酶家族的各12条显着上调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极可能与哈茨木霉的抗线虫反应有关,后续对这些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2对筛选出的来自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的12条基因分别命名为ThSP1-ThSP12。构建了 8种木霉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ThSP1属于Peptidase S8家族 subfamily 7 亚家族(cd07491);ThSP2,ThSP3-ThSP7属于 S8 and S53 家族,但ThSP2 与ThSP3-ThSP7 分属于不同的亚家族(c110459,cd00306);ThSP8-ThSP12 属于Peptidase S8家族subfamily 5亚家族(cd07489)。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蛋白基序分析帮助我们确定了枯草杆菌蛋白酶保守结构域的位置,并且找到了活性位点的位置。对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的顺式作用元件进行了预测分析,找到了可能与茉莉酸、水杨酸、低温响应和干旱诱导等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3对筛选出的乙醇脱氢酶家族基因命名为ADH1-ADH12。构建了三种木霉乙醇脱氢酶基因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ADH1、ADH2、ADH4、ADH6、ADH8、ADH9、ADH10这七条基因属于同一亚家族,而ADH3、ADH5、ADH7、ADH12则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蛋白基序分析的结果表明每个乙醇脱氢酶单体都有两个主要结构域:催化结构域和一个辅酶结合域。通过比对我们定位到了这两个结构域的位置,并且找出了其序列中最保守的基序。利用同源建模法预测了哈茨木霉乙醇脱氢酶的三级结构,序列与预测模型一致度为68.19%。利用蛋白结构分析软件对预测的结果进行了可视化处理分析。

刘丽娜[10](2019)在《基于微生物代谢对陈皮陈化活性物质转化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皮(Citri Reticulatae Pericarpium,CRP)自古就有“陈久者良”的说法,为六陈中药之一,主要用于消化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大量研究表明,陈皮越陈越好是因其贮藏过程中活性物质的积累。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陈皮“陈久者良”的物质基础是多甲氧基黄酮(PMFs)的积累,但对其积累机制尚不明确;据有关报道,微生物参与了陈皮的陈化过程,且能够转化陈皮中化合物使其活性物质含量增加,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陈皮黄酮类物质及微生物多样性与陈皮陈化时间的关系,探究陈皮活性物质积累机制与微生物的关系。本实验以不同年份(2017、2013和2003年)的新会陈皮为原料,采用HPLC法,分析其主要黄酮类成分,利用ABTS、FRAP和DPPH法,分析陈皮总黄酮的抗氧化能力,HPLC-Q-TOF-MS分析陈皮黄酮提取物中的成分;结果表明,三个年份陈皮黄酮提取物中共检测到13种化合物,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黄酮提取物成分无显着差异,总黄酮含量显着增加,2003年的总黄酮含量较2017年的增长69%,其ABTS、FRAP、DPPH值均显着增高(p<0.05),说明其抗氧化能力亦增强,陈皮中的橙皮苷和川陈皮素以及桔皮素等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发生显着改变,分别增加了2.61倍、1.63倍及1.56倍。采用高通量测序,对细菌16S rDNA(V3+V4)和真菌ITS:ITS1可变区进行测序分析,研究陈皮贮藏时间与其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四个不同年份(2017年、2013年、2003年和1993年)陈皮样品中共有2402个细菌OTU,2981个真菌OTU,不同年份陈皮的细菌Ace指数和Chao1指数无显着差异,而真菌Ace指数和Chao1指数均差异显着,通过样品群落相关性分析,陈皮细菌多样性与贮藏时间无相关性,而其真菌多样性与贮藏时间具有显着相关性,且随贮藏时间延长,Xeromyces耐干霉属和Xerochrysium蜡菊属的丰度增加,Symmetrospora酵母菌属的丰度降低,Mortierella被孢霉属的丰度先增加后降低。将陈皮真菌分离纯化,以18S rDNA鉴定陈皮中的真菌种类;结果从陈皮中分别分离得到18株(2017年)、13株(2013年)和8株(2003年)真菌,即不同年份分离得到的真菌数量及种类,随陈皮陈化年限的延长而减少;除去每个年份中共有的真菌,3个年份陈皮中共获得32株不同真菌。将分离得到的32株陈皮真菌以橙皮苷为唯一碳源,进行橙皮苷生物转化作用测定,采用HPLC分析菌株转化前后橙皮苷含量的变化,结合产物峰的产生情况分析陈皮真菌与橙皮苷的转化作用,筛选得到对橙皮苷具有显着转化作用的8株真菌,分别是:Aspergillus brasiliensis巴西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黑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塔宾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棘孢曲霉、Penicillium simplicissimum简青霉、Alternaria alternata互生交链孢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出芽短梗霉和Clavispora lusitaniae葡萄牙棒孢酵母。每株菌对橙皮苷最大转化率时间点不同,对这8株真菌进行细胞破碎,利用磷酸缓冲液提取菌株转化酶,分析其对橙皮苷的转化作用,确定菌株中转化酶的部位在胞内、胞外或细胞碎片,结果巴西曲霉、互生交链孢霉和葡萄牙棒孢酵母的转化酶在胞内。基于HPLC和HPLC-Q-TOF-MS(LC-MS)分析8株陈皮真菌转化橙皮苷后的产物,HPLC初步分析确定目标转化产物,HPLC-Q-TOF-MS鉴定转化产物,能将橙皮苷转化为目标产物的菌株;结果巴西曲霉、黑曲霉和棘孢曲霉能转化橙皮苷,得到产物橙皮素-7-O-葡萄糖苷;巴西曲霉、塔宾曲霉、棘孢曲霉、简青霉、互生交链孢霉、出芽短梗霉和葡萄牙棒孢酵母能转化橙皮苷使其产生橙皮素;而能将橙皮苷同时转化为橙皮素-7-O-葡萄糖苷和橙皮素的是巴西曲霉和棘孢曲霉。综上,不同年份陈皮中,总黄酮及主要黄酮类物质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陈皮真菌多样性与陈皮陈化时间具有一定相关性,从陈皮中分离得到32株真菌,有8株对橙皮苷转化作用显着,具体是巴西曲霉、黑曲霉、塔宾曲霉和棘孢曲霉以及简青霉、互生交链孢霉、出芽短梗霉和葡萄牙棒孢酵母,这8株真菌的转化产物有橙皮素、没食子酸、橙皮素-7-O-葡萄糖苷和甲基橙皮苷等,其中巴西曲霉、互生交链孢霉和葡萄牙棒孢酵母的转化酶在胞内。

二、SCREENING OF Trichoderma SPECIE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ACTIVITY ON Aspergillus flavu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CREENING OF Trichoderma SPECIE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ACTIVITY ON Aspergillus flavus(论文提纲范文)

(1)红鱼干中游离氨基酸介导TORC1信号通路对镰孢菌生长及T-2毒素合成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鱼干加工及贮藏中真菌多样性及真菌毒素污染概况
        1.1.1 鱼干中真菌污染多样性及污染率
        1.1.2 鱼干中镰孢菌污染的生物学特性及风险评估
        1.1.3 鱼干中的常见真菌毒素污染及危害
    1.2 镰孢菌合成T-2 毒素的调控规律及研究进展
        1.2.1 镰孢菌的生长及产毒条件
        1.2.2 T-2 毒素的理化性质、毒性及危害
        1.2.3 T-2 毒素的生物合成及分子调控
        1.2.4 T-2 毒素的提取及检测
    1.3 氨基酸调控真菌生长、产孢及毒素合成研究进展
        1.3.1 基质条件对真菌生长及产生毒素影响的差异性
        1.3.2 氨基酸对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1.3.3 氨基酸对真菌毒素合成代谢的影响
    1.4 真核生物TORC1 信号通路信号元件功能及研究进展
        1.4.1 真核动物中TOR蛋白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
        1.4.2 TORC1 通路上游元件Gtr1与Gtr2 的结构与功能
        1.4.3 TORC1 通路下游元件Sch9和Tap42 的结构与功能
        1.4.4 氨基酸激活TORC1 信号调控真核细胞生长与代谢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红鱼干加工及贮藏过程中游离氨基酸(FAA)关联因素及微生物变化规律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红鱼加工过程中的品质特性、生物胺及微生物含量变化
        2.3.2 红鱼干贮藏过程中品质特性、FAA及微生物变化
        2.3.3 鱼干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
        2.3.4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鱼干加工过程中的化学特性及品质变化规律
        2.4.2 鱼干贮藏过程中化学品质变化规律
        2.4.3 鱼干贮藏过程中17 种FAA的变化规律
        2.4.4 鱼干贮藏过程中细菌和真菌菌落总数变化及群落演替规律
    2.5 讨论
    2.6 小结
3.鱼干源产毒镰孢菌的筛选及产T-2 毒素能力的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鱼干源污染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3.3.2 鱼干中四种常见真菌毒素的检测
        3.3.3 鱼干源分离镰孢菌T-2 毒素产生量分析
        3.3.4 镰孢菌菌落和孢子形态观察
        3.3.5 产T-2 毒素目标镰孢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鱼干中分离污染菌株的分子学鉴定
        3.4.2 鱼干中常见真菌及其真菌毒素污染量分析
        3.4.3 鱼干源镰孢菌产T-2 毒素能力鉴定
        3.4.4 尖孢镰孢菌Fo17 的菌落及孢子形态特征
        3.4.5 培养基种类、温度和pH对尖孢镰孢菌Fo17 生长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4.差法分析镰孢菌对红鱼干FAA的利用效应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HPLC同步检测17 种游离氨基酸的方法建立
        4.3.2 鱼干中FAA添加后镰孢菌生长和产毒能力测定
        4.3.3 培养前后FAA含量测定
        4.3.4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17 种氨基酸的HPLC检测方法建立
        4.4.2 氨基酸溶液添加GYM的基质效应及检测前处理方法比较
        4.4.3 红鱼干FAA的种类及含量分析
        4.4.4 红鱼干FAA对尖孢镰孢菌Fo17 的生长、产孢和产毒的影响
        4.4.5 镰孢菌对鱼干FAA的利用率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尖孢镰孢菌TORC1通路Gtr1、Gtr2、Sch9 和Tap42基因的敲除和回补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供试菌株
        5.2.2 实验载体及质粒
        5.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4 溶液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尖孢镰孢菌Gtr1、Gtr2、Sch9和Tap42 基因的敲除
        5.3.2 尖孢镰孢菌Gtr1、Gtr2、Sch9和Tap42 基因敲除株的回补
    5.4 结果与分析
        5.4.1 Gtr1、Gtr2、Sch9、Tap42 敲除转化子的验证
        5.4.2 尖孢镰孢菌Gtr1、Gtr2、Sch9和Tap42 基因敲除株的回补
        5.4.3 尖孢镰孢菌基因敲除及回补菌落表型及孢子形态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氨基酸对尖孢镰孢菌TORC1基因缺失及回补株生长与代谢的调控作用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供试菌株
        6.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氨基酸添加后镰孢菌菌落生长菌落观察
        6.3.2 氨基酸添加后镰孢菌菌丝生长及孢子分布形态观察
        6.3.3 氨基酸添加后镰孢菌产孢量测定及孢子形态观察
        6.3.4 氨基酸添加后镰孢菌T-2 毒素产生量测定
        6.3.5 数据分析
    6.4 实验结果
        6.4.1 TORC1 关键基因介导氨基酸对镰孢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6.4.2 TORC1 关键基因介导氨基酸对镰孢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6.4.3 TORC1 关键基因介导氨基酸对镰孢菌孢子产生的影响
        6.4.4 TORC1 关键基因介导氨基酸对镰孢菌产T-2 毒素的影响
        6.4.5 TORC1 基因介导氨基酸调控镰孢菌生长及代谢规律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技术筛选特征氨基酸作用下镰孢菌TORC1-Tap42 的互作蛋白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2.1 实验菌株
        7.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特定氨基酸添加后镰孢菌T-2 毒素产生量测定
        7.3.2 特定氨基酸添加后镰孢菌Tri5 基因表达量测定
        7.3.3 Tap42 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7.3.4 表达菌株转化、放大表达与亲和纯化
        7.3.5 免疫共沉淀分析
        7.3.6 SDS-PAGE与银染
        7.3.7 LC-MS/MS分析Tap42 互作蛋白
    7.4 结果与分析
        7.4.1 特定氨基酸对镰孢菌产T-2 毒素及Tri5 表达量的影响
        7.4.2 Tap42 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7.4.3 Tap42 表达载体构建
        7.4.4 Tap42 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7.4.5 免疫共沉淀产物SDS-PAGE分析
        7.4.6 质谱鉴定筛选Tap42 的互作蛋白
    7.5 讨论
    7.6 小结
8.全文总结、研究创新点及未来工作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创新点
    8.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培养基配方
附录2 Gtr1、Gtr2、Sch9、Tap42 全长基因的测序结果
附录3 Gtr1、Gtr2、Sch9、Tap42 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
附录4 引物列表
附录5 敲除转化子验证结果
附录6 Tap42 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附录7 pET28a(+)-TAP42 表达载体测序与理论序列比对结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柑橘黑点病生防菌筛选、鉴定和制剂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柑橘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
        1.1.1 柑橘黑点病研究现状
        1.1.2 柑橘黑点病的检测与防治
    1.2 DNA提取方法的研究历史和发展趋势
    1.3 QPCR技术在植物病害检测上的应用
        1.3.1 植物病害检测方法分类
        1.3.2 QPCR检测在植物病害检测上的应用进展
    1.4 木霉主要功能及其制剂应用
        1.4.1 木霉主要功能
        1.4.2 木霉的商品化制剂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柑橘园枯枝样本(用于分离生防菌)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
        2.1.4 黑点病致病菌相关菌种
        2.1.5 生防菌制剂所需试剂产品
    2.2 实验方法
        2.2.1 柑橘黑点病致病菌QPCR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
        2.2.2 柑橘枯枝中寄生的黑点病致病菌D.citri的DNA提取方法的确立
        2.2.3 枯枝所携带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2.2.4 对黑点病菌具有生防作用的真菌筛选
        2.2.5 生防菌制剂成分的筛选
        2.2.6 生防菌制剂的效果评价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QPCR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
    3.2 柑橘枯枝中寄生的黑点病致病菌DNA提取方法的确立
    3.3 柑橘园枯枝携带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3.4 对黑点病致病菌具有生防作用的真菌筛选
    3.5 生防菌制剂成分的筛选
    3.6 生防菌制剂效果评价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3)红花鹿衔草和钩状木霉的次生代谢产物及抗炎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红花鹿衔草化学成分及抑制神经炎症的活性研究
    1.1 概述
    1.2 实验部分
    1.3 结果
    1.4 结论
第2章 钩状木霉的次生代谢产物及抗炎活性研究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
    2.4 结论
第3章 木霉属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类型及其活性研究
    3.1 概述
    3.2 次生代谢产物结构类型
    3.3 次生代谢产物的活性研究
    3.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化合物11图谱

(4)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生防木霉抑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1.1.1 土壤真菌种类与数量
        1.1.2 土壤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 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特征
        1.2.1 季节分布特征
        1.2.2 空间分布特征
    1.3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因素
        1.3.1 植被
        1.3.2 土壤
    1.4 沙漠生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研究
        1.4.1 沙漠土壤真菌群落组成
        1.4.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1.5 生防木霉菌拮抗机理及其在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5.1 生防木霉菌在根际土壤中分布及其种类
        1.5.2 生防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拮抗机制
        1.5.3 木霉菌在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现状
        1.5.4 农作物秸秆在生防木霉菌菌剂中的作用
    1.6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土壤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1.6.1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土壤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1.6.2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沙漠土壤真菌中的应用
    1.7 研究区域概况
第二章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方法
        2.1.2 土壤真菌的分离鉴定
        2.1.3 菌落计数方法
        2.1.4 真菌的鉴定与统计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种类和分布特征
        2.2.2 不同季节和年际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2.2.3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2.3 讨论
        2.3.1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研究
        2.3.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种类研究
第三章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多样性分析方法
        3.1.2 土壤性状测定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季节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3.2.2 不同年际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3.2.3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3.2.4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组成相似性分析
        3.2.5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生态位宽度
        3.2.6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性状
        3.2.7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3.3 结论与讨论
        3.3.1 时间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影响
        3.3.2 生境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影响
        3.3.3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第四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采样方法
        4.1.2 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
        4.2.3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4.2.4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性状关系
    4.3 结论与讨论
        4.3.1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
        4.3.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4.3.3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性状关系
        4.3.4 形态学与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
第五章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拮抗木霉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木霉菌分离
        5.2.2 生防木霉菌株初筛
        5.2.3 生防木霉菌株复筛
        5.2.4 木霉菌M-33鉴定
        5.2.5 哈茨木霉M-33生物学特性
    5.3 结论与讨论
        5.3.1 生防木霉菌的筛选
        5.3.2 培养性状对生防木霉菌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第六章 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拮抗作用机制解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显微观察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
        6.2.2 立枯丝核菌诱导哈茨木霉M-33产酶作用
    6.3 结论与讨论
        6.3.1 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显微观察
        6.3.2 立枯丝核菌诱导哈茨木霉M-33产酶作用
第七章 哈茨木霉M-33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秸秆对木霉菌存活能力的影响
        7.2.2 不同接种量对木霉菌存活能力的影响
        7.2.3 木霉菌协同秸秆室内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7.2.4 木霉菌协同秸秆田间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7.3 结论与讨论
        7.3.1 秸秆对木霉菌存活能力的影响
        7.3.2 木霉菌协同秸秆室内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7.3.3 木霉菌协同秸秆田间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腾格里沙漠地区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属)名录
项目资助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5)炭团木霉的遗传改造及活性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木霉菌研究概况
        1.1.1 木霉菌
        1.1.2 木霉菌的生防作用
        1.1.3 木霉菌生防作用的机制
        1.1.4 木霉菌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
    1.2 炭团木霉的研究进展
    1.3 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1.3.1 非核糖体多肽化合物
        1.3.2 萜类化合物
    1.4 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
        1.4.1 传统筛选
        1.4.2 基因组挖掘技术
    1.5 科学问题的提出
    1.6 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技术思路
        1.6.3 研究路线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及质粒引物
        2.1.2 试剂与培养基
        2.1.3 实验器材
    2.2 实验方法
        2.2.1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2.2.2 PCR产物回收纯化与基因组的提取
        2.2.3 基因组 DNA 提取方法及所使用试剂
        2.2.4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转化及质粒提取验证
        2.2.5 质粒酶切验证
        2.2.6 炭团木霉的遗传转化
        2.2.7 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及 HPLC 分析
        2.2.8 炭团木霉菌株抗真菌活性实验
        2.2.9 载体构建
        2.2.10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炭团木霉遗传改造
    3.1 炭团木霉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炭团木霉抗生素浓度筛选
    3.3 炭团木霉ThKu70和Thlig4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3.4 营养缺陷筛选策略
    3.5 炭团木霉Thtri5 核心基因的敲除及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3.5.1 单端孢霉烯类化合物
        3.5.2 单端孢霉烯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簇推测
        3.5.3 Thtri5 基因的敲除及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3.6 炭团木霉Tda基因簇的敲除及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3.6.1 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
        3.6.2 Pretrichodermamides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簇推测
        3.6.3 Tda基因簇的敲除及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3.7 炭团木霉NRPS1 基因的敲除及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3.7.1 哌珀酶素类化合物
        3.7.2 炭团木霉哌珀酶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簇预测
        3.7.3 NRPS1 基因的敲除及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3.8 炭团木霉基因簇4的敲除及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3.8.1 炭团木霉萜类化合物
        3.8.2 炭团木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簇预测
        3.8.3 基因簇4 的敲除及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炭团木霉哌珀霉素类活性物质研究
    4.1 哌珀霉素类化合物研究概述
    4.2 炭团木霉中哌珀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预测
    4.3 炭团木霉NRPS1 缺失菌株的构建
    4.4 木霉粗提物对炭团菌生长的影响
    4.5 NRPS1 基因的缺失菌株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4.6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计算机模拟辅助筛选植物碱类防霉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木质纤维素材料霉腐的生物学基础
        1.1.1 木质纤维素的结构与组成
        1.1.2 木质纤维素霉腐真菌
        1.1.3 纸产品的霉腐与防控
        1.1.4 霉菌的碳水化合物降解酶
    1.2 植物碱抑制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及其防霉应用进展
        1.2.1 植物碱的存在、分类与特性
        1.2.2 植物碱与真菌降解酶的相互作用
        1.2.3 生物碱对真菌纤维素酶的抑制作用及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Trichoderma reesei纤维素酶植物碱抑制剂的筛选及其功效与安全性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蛋白质模型
        2.2.2 配体分子
        2.2.3 分子对接
        2.2.4 植物碱抑制纤维素酶活力实验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reesei纤维素酶与植物碱的结合位点
        2.3.2 T.reesei纤维素酶与植物碱的相互作用力
        2.3.3 植物碱抑制纤维素酶活力实验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richoderma reesei其他多糖水解酶同源建模及其与植物碱相互作用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同源建模
        3.2.2 模型评价与功能预测
        3.2.3 分子动力学优化
        3.2.4 分子对接
        3.2.5 植物碱抑制T.reesei生长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reesei淀粉酶和几丁质酶的同源建模
        3.3.2 模型的优化及活性位点预测
        3.3.3 T.reesei多糖水解酶与植物碱的分子对接
        3.3.4 植物碱抑制T.reesei生长的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竹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同属纤维素酶与植物碱的相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竹腐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4.2.2 显微镜观察
        4.2.3 基因测序与序列比对
        4.2.4 同属纤维素酶建模
        4.2.5 分子对接
        4.2.6 植物碱抑制竹腐真菌生长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竹腐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4.3.2 显微镜观察
        4.3.3 同属纤维素酶建模
        4.3.4 分子对接
        4.3.5 植物碱抑制竹腐真菌生长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棕榈过氧化物酶强化植物碱防霉的初步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棕榈过氧化物酶的制备
        5.2.2 酶学学分析与测定
        5.2.3 酶促异丁香酚氧化聚合
        5.2.4 聚合产物分析与鉴定
        5.2.5 过氧化物酶催化植物碱强化其防霉性能实验验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棕榈过氧化物酶的制备
        5.3.2 酶学性质
        5.3.3 产物结构分析
        5.3.4 棕榈过氧化物酶对植物碱抑霉活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结论
    本论文创新之处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柑橘落果与果实内生真菌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1 柑橘
        1.1 柑橘品种
        1.2 柑橘生产现状
        1.3 柑橘常见病害
    2 柑橘落果现象
    3 植物微生物组研究
        3.1 植物内生微生物组
        3.2 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学作用
        3.3 植物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
        3.4 植物微生物群落的鉴定及影响因素
        3.5 柑橘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柑橘落果与健康果实微生物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试剂
        1.4 样品的采集与提取
        1.5 测序分析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柑橘落果症状
        2.2 样品DNA提取及PCR扩增结果
        2.3 测序质量合格性评估
        2.4 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分析
        2.5 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分析
        2.6 物种相对丰度统计
        2.7 健康果实和落果中的共有微生物分析
        2.8 样品中真菌的丰度聚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落果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对幼果的影响
    1 材料
        1.1 柑橘样品
        1.2 供试培养基
        1.3 供试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内生真菌分离前的样品处理
        2.2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2.3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2.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5 激素提取前的样品处理
        2.6 柑橘体内脱落酸(ABA)的提取及测量
        2.7 柑橘释放乙烯(ETH)的提取及测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柑橘落果中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3.2 菌株致病性测定
        3.3 柑橘体内脱落酸的含量
        3.4 柑橘乙烯释放量的测定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粮油黄曲霉与毒素同步检测及木霉阻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 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黄曲霉毒素概述
        1.1.1 黄曲霉毒素种类及其理化性质
        1.1.2 黄曲霉毒素毒性及其危害
        1.1.3 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
        1.1.4 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
    1.2 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1 黄曲霉毒素薄层层析及仪器分析技术
        1.2.2 黄曲霉毒素免疫分析技术
        1.2.3 黄曲霉毒素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
        1.2.4 黄曲霉毒素噬菌体展示介导免疫PCR检测技术
    1.3 黄曲霉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1 黄曲霉菌概述
        1.3.2 黄曲霉菌检测技术方法
    1.4 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生物防控研究现状
        1.4.1 生防微生物种类
        1.4.2 生物防控作用机理
        1.4.3 生防效果影响因子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粮油黄曲霉毒素与玉米赤霉烯酮RT-PCR同步检测技术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仪器与耗材
        2.2.2 实验试剂
        2.2.3 主要缓冲液
    2.3 实验方法
        2.3.1 纳米抗体噬菌体扩增
        2.3.2 同步免疫反应条件优化
        2.3.3 双重RT-PCR反应条件优化
        2.3.4 RT-PCR同步检测AFT和 ZEN的技术评价
        2.3.5 实际样品中AFT和 ZEN的 RT-PCR同步检测
        2.3.6 样品中毒素的HPLC法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RT-PCR同步检测AFT和 ZEN的原理
        2.4.2 同步免疫反应的条件优化
        2.4.3 扩增效率评估
        2.4.4 RT-PCR同步检测AFT和 ZEN的技术评价
        2.4.5 实际样品中AFT和 ZEN的 RT-PCR同步检测
    2.5 讨论
        2.5.1 包被羊抗鼠抗体IgG的优势
        2.5.2 噬菌体介导的RT-PCR同步检测技术优势及应用前景
    2.6 小结
第三章 玉米黄曲霉毒素及其产毒菌RT-PCR同步检测技术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仪器与耗材
        3.2.2 实验试剂
        3.2.3 主要缓冲液及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纳米抗体噬菌体扩增
        3.3.2 Nor-1参考基因制备
        3.3.3 双重RT-PCR的反应条件优化
        3.3.4 玉米中黄曲霉毒素RT-PCR检测标准曲线建立
        3.3.5 玉米中黄曲霉菌RT-PCR检测标准曲线建立
        3.3.6 黄曲霉毒素检测可靠性验证
        3.3.7 黄曲霉菌检测可靠性验证
        3.3.8 实际样品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双重RT-PCR反应条件优化
        3.4.2 双重RT-PCR扩增效率
        3.4.3 RT-PCR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技术评价
        3.4.4 RT-PCR检测黄曲霉菌的技术评价
        3.4.5 RT-PCR技术在实际样品中同步检测的应用
    3.5 讨论
        3.5.1 基于nor-1基因检测黄曲霉菌的特异性和可靠性
        3.5.2 噬菌体介导的RT-PCR同步检测小分子污染物和微生物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3.6 小结
第四章 花生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木霉菌阻控技术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仪器与耗材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菌株来源及活化
        4.3.2 木霉菌与黄曲霉菌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4.3.3 木霉菌代谢产物对黄曲霉菌生长的影响研究
        4.3.4 木霉菌代谢产物对黄曲霉菌产毒的影响研究
        4.3.5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木霉菌与黄曲霉菌生长速率
        4.4.2 木霉菌与黄曲霉菌相互作用关系
        4.4.3 木霉菌代谢产物对黄曲霉菌生长的影响
        4.4.4 木霉菌代谢产物对黄曲霉菌产毒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粮油黄曲霉毒素污染木霉菌降解技术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仪器与耗材
        5.2.2 实验试剂
        5.2.3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5.3 实验方法
        5.3.1 木霉菌株来源及鉴定
        5.3.2 不同木霉菌降解AFB1的能力差异分析
        5.3.3 超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木霉菌株筛选
        5.3.4 里氏木霉CGMCC3.5218降解黄曲霉毒素的作用机理研究
        5.3.5 里氏木霉CGMCC3.5218 降解实际样品中AFT的应用研究
        5.3.6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木霉菌降解AFB1的能力差异
        5.4.2 超高效降解AFB1的木霉菌株筛选
        5.4.3 里氏木霉CGMCC3.5218降解黄曲霉毒素的作用机理
        5.4.4 里氏木霉CGMCC3.5218降解粮油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应用
    5.5 讨论
        5.5.1 不同木霉菌降解AFB1的能力差异
        5.5.2 里氏木霉CGMCC3.5218对AFB1的作用机理
        5.5.3 里氏木霉CGMCC3.5218的应用前景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哈茨木霉E15转录组分析及抗松材线虫关键基因家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霉属
    1.3 哈茨木霉生防作用
    1.4 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
    1.5 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家族的研究现状
        1.5.1 丝氨酸蛋白酶
        1.5.2 枯草杆菌蛋白酶Peptidase S8家族
        1.5.3 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基因的研究现状
    1.6 乙醇脱氢酶基因家族及其研究现状
        1.6.1 乙醇脱氢酶家族介绍
    1.7 研究目的
    1.8 课题来源
2 哈茨木霉E15在松材线虫处理下的转录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设备
        2.1.2 实验培养基
        2.1.3 供试菌种
    2.2 实验方法
        2.2.1 供试木霉平板的准备和线虫的培养
        2.2.2 线虫处理和取样
        2.2.3 转录组测序和cDNA文库的建立
        2.2.4 转录组数据与哈茨木霉基因组数据比对
        2.2.5 基因功能注释
        2.2.6 基因表达定量
        2.2.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2.8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2.2.9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测序数据质量
        2.3.2 转录组数据与哈茨木霉基因组比对结果
        2.3.3 基因表达量分析
        2.3.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2.3.5 GO富集分析
        2.3.6 KEGG富集分析
        2.3.7 关键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3.8 qRT-PCR的验证分析
    2.4 讨论
3 哈茨木霉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学综合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基因鉴定及基因序列获取
        3.1.2 哈茨木霉枯草杆菌蛋白酶多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3.1.3 哈茨木霉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基因结构分析
        3.1.4 哈茨木霉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基因顺式作用原件分析
        3.1.5 哈茨木霉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蛋白多序列比对及蛋白基序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哈茨木霉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鉴定
        3.2.2 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系统发生分析
        3.2.3 哈茨木霉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基因结构分析
        3.2.4 哈茨木霉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蛋白多序列比对及位点分析
        3.2.5 哈茨木霉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蛋白基序分析
        3.2.6 哈茨木霉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基因顺式作用原件分析
    3.3 讨论
4 哈茨木霉乙醇脱氢酶家族基因综合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基因鉴定及基因序列获取
        4.1.2 哈茨木霉乙醇脱氢酶家族蛋白对序列比对级系统发育树构建
        4.1.3 哈茨木霉乙醇脱氢酶家族基因结构分析
        4.1.4 哈茨木霉乙醇脱氢酶家族蛋白基序鉴定
        4.1.5 同源建模法预测哈茨木霉乙醇脱氢酶蛋白三级结构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哈茨木霉乙醇脱氢酶家族基因鉴定
        4.2.2 乙醇脱氢酶家族蛋白系统发育分析
        4.2.3 哈茨木霉乙醇脱氢酶家族基因结构分析
        4.2.4 哈茨木霉乙醇脱氢酶家族蛋白氨基酸多序列比对
        4.2.5 哈茨木霉乙醇脱氢酶家族蛋白基序分析
        4.2.6 哈茨木霉乙醇脱氢酶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微生物代谢对陈皮陈化活性物质转化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陈皮简介
    1.2 陈皮陈化活性物质基础
        1.2.1 陈皮中黄酮类物质种类和结构
        1.2.2 陈皮黄酮类成分变化及其原因
    1.3 微生物与陈皮活性物质积累的关系
        1.3.1 陈皮微生物的多样性
        1.3.2 微生物对陈皮活性物质的影响
    1.4 橙皮苷生物转化
        1.4.1 转化橙皮苷的微生物种类
        1.4.2 橙皮苷及其降解产物
        1.4.3 橙皮苷和橙皮素的生理活性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课题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陈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分析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黄酮提取物的制备
        2.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2.2.3 总黄酮成分测定
        2.2.4 总黄酮抗氧化能力测定
        2.2.5 主要黄酮类化合物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陈皮总黄酮在不同年份中的含量差异
        2.3.2 陈皮总黄酮成分分析
        2.3.3 HPLC法分析主要黄酮类成分在不同年份陈皮中的差异性
        2.3.4 主要黄酮类成分在不同年份陈皮中的含量差异
        2.3.5 分析陈皮中黄酮的抗氧化能力
    2.4 讨论
    2.5 小结
3 不同年份陈皮微生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总DNA提取及PCR扩增
        3.2.2 高通量测序
        3.2.3 生物信息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OTU分析
        3.3.2 Alpha多样性分析
        3.3.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3.3.4 Beta多样性分析
        3.3.5 群落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4 不同年份陈皮真菌的分离鉴定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设备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培养基配制
        4.2.2 陈皮样品处理
        4.2.3 陈皮菌悬液制备
        4.2.4 陈皮中真菌的分离纯化
        4.2.5 菌株DNA提取
        4.2.6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4.2.7 陈皮真菌分子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陈皮真菌的分离鉴定
    4.4 讨论
    4.5 小结
5 陈皮真菌对橙皮苷的转化作用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橙皮苷稳定性验证
        5.2.2 培养液及橙皮苷标准曲线的制备
        5.2.3 菌株复苏及扩大培养
        5.2.4 橙皮苷转化实验
        5.2.5 菌株细胞破碎
        5.2.6 HPLC分析检测
        5.2.7 数据整理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橙皮苷稳定性验证
        5.3.2 初步分析真菌对橙皮苷的转化作用
        5.3.3 对橙皮苷转化作用显着的真菌及其最大转化时间点
        5.3.4 HPLC分析8个菌株的转化酶所在部位
    5.4 讨论
    5.5 小结
6 陈皮真菌转化橙皮苷的产物鉴定
    6.1 实验材料与设备
        6.1.1 实验材料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菌株活化及扩大培养
        6.2.2 菌株转化橙皮苷
        6.2.3 HPLC分析菌株转化橙皮苷
        6.2.4 HPLC-Q-TOF-MS分析橙皮苷转化产物
    6.3 结果与分析
        6.3.1 HPLC初步分析菌株转化橙皮苷的产物
        6.3.2 HPLC-Q-TOF-MS鉴定橙皮苷转化目标产物
        6.3.3 HPLC-Q-TOF-MS分析不同菌株的橙皮苷转化产物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与难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SCREENING OF Trichoderma SPECIE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ACTIVITY ON Aspergillus flavus(论文参考文献)

  • [1]红鱼干中游离氨基酸介导TORC1信号通路对镰孢菌生长及T-2毒素合成的调控机制[D]. 邓义佳. 广东海洋大学, 2021(02)
  • [2]柑橘黑点病生防菌筛选、鉴定和制剂开发[D]. 刘常利. 浙江大学, 2021(01)
  • [3]红花鹿衔草和钩状木霉的次生代谢产物及抗炎活性的研究[D]. 刘倩.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4]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生防木霉抑菌作用机制研究[D]. 郭成瑾.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5]炭团木霉的遗传改造及活性物质研究[D]. 蒲语涵. 重庆工商大学, 2020
  • [6]计算机模拟辅助筛选植物碱类防霉剂的研究[D]. 许云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柑橘落果与果实内生真菌关系的研究[D]. 崔雪婧.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8]粮油黄曲霉与毒素同步检测及木霉阻控技术研究[D]. 任显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9]哈茨木霉E15转录组分析及抗松材线虫关键基因家族分析[D]. 周贺.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微生物代谢对陈皮陈化活性物质转化机制的研究[D]. 刘丽娜. 广东海洋大学, 2019

标签:;  ;  ;  ;  ;  

筛选木霉属物种对黄曲霉的生物控制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