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压力情境下正常青年男性心率变异性研究

不同压力情境下正常青年男性心率变异性研究

一、不同应激情境中正常青年男性心率变异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媛[1](2021)在《老化刻板印象威胁对老年人目击记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文中认为记忆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以及日常生活来说十分重要,而记忆力的衰退不仅受到脑认知功能方面的影响,社会认知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老化刻板印象指人们对老年群体所持有的观念和预期,其中,消极的老化刻板印象会对一系列的认知和身体功能产生有害的影响,尤其体现在记忆力方面。目击记忆指目击证人对当时案件发生的具体细节的记忆,它是一种特殊的来源记忆。目击记忆在现实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实验一通过情境设置以及指导语启动老化刻板印象威胁,采用2(组别:威胁组、控制组)×2(阶段:威胁启动期、记忆任务期)的混合实验设计,探究老化刻板印象威胁对老年人情绪和目击记忆的影响。使用生理多导仪实时监测心率、皮电和皮温的生理指标。实验二进一步探讨成功体验对老化刻板印象威胁的干预效果,即给予老年人获得游戏成功的直接体验是否能降低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提高目击记忆成绩。实验采用3(组别:威胁干预组、控制组vs威胁无干预组)×3(阶段:威胁启动期、游戏任务期vs记忆任务期)的混合实验设计。实时监测老年人在完成实验期间的自主神经活动数据。实验结果发现:(1)威胁组在威胁启动后的愉快情绪显着低于基线期;在记忆任务期,威胁组被试的心率和皮电反应均显着高于控制组;控制组的目击记忆成绩显着高于威胁组;(2)在威胁启动期,威胁干预组对焦虑情绪的评分显着高于控制组和无干预组,威胁干预组和威胁无干预组的心率以及皮电反应均显着高于控制组;在游戏任务期,威胁干预组对愉快情绪的评分显着高于控制组和无干预组,威胁干预组和威胁无干预组的心率以及皮电反应显着高于控制组;在记忆任务阶段,威胁干预组和控制组的心率以及皮电反应均显着低于威胁无干预组;威胁干预组和控制组的目击记忆成绩均显着高于威胁无干预组。综上,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老化刻板印象威胁会对老年人的情绪产生消极的影响进而损害其目击记忆表现,但给予老年人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地抵御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提高目击记忆成绩。

许笑迎[2](2021)在《攻击性特质个体的重复应激反应及其情绪调节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息息相关,在面对压力情境时,不同的人格特质对事件的反应也大不相同,以往研究显示良性功能人格特质对环境具有更明显的适应性意义,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功能不良的人格特质可能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本研究意图研究不同的攻击性特质个体在社会应激任务下的自主神经反应活动以及心理情绪的变化,并且将情绪调节方式作为一种干预手段,探究何种方式对个体的情绪具有更加明显的调节作用,为帮助个体减少压力情境带来的不良生理及心理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发放攻击性特质问卷在河北省某高校选取被试。实验一采用2(攻击性特质类型)×4(实验阶段)的混合实验设计,以攻击性特质类型为组间变量,实验阶段为组内变量;实验二为3(情绪调节方式)×3(实验阶段)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情绪调节方式为组间变量,实验阶段为组内变量,采用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对高攻击性特质被试进行干预,以探究不同情绪调节方式的干预效果。实验以情绪主观报告得分以及客观LF、HF、LF/HF与HR生理指标为因变量。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处理。统计方法为配对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1)高、低攻击性被试总体在不同任务阶段的LF、HF、LF/HF与HR差异显着;高分组被试在两次应激期的LF、LF/HF、HR显着高于低分组,HF显着低于低分组;高分组被试在两次应激期的情绪变化显着高于低分组。(2)不同情绪调节组被试总体在不同任务阶段的LF、HF、LF/HF与HR差异显着;自发调节组与表达抑制组被试在应激期的LF、LF/HF、HR显着高于认知重评组,HF显着低于认知重评组;自发调节组与表达抑制组被试在应激期的负性情绪显着高于认知重评组。认知重评组的负性情绪恢复性明显优于自发调节组与表达抑制组。研究结论:(1)重复应激任务有效地激发了被试的生理反应与情绪反应,具体表现为:各组的LF值与HR值均升高,诱发了交感神经的兴奋性;LF/HF值也明显升高,说明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性的降低;HF值的降低体现被试的副交感神经活动被抑制。(2)在重复应激任务中,高分组较低分组具有更明显的交感神经反应性,低分组则表现出更少的迷走神经撤出反应和更快的迷走神经撤出反应恢复性。(3)在重复应激任务中,高分组被试的情绪变化明显,说明任务成功诱发了被试的情绪,而低分组的情绪恢复能力要优于高分组,具有更强的负性情绪恢复性。(4)心理应激任务有效地激发了被试的生理反应与情绪反应,具体表现为:各组的LF值与HR值均升高,诱发了交感神经的兴奋性;LF/HF值也明显升高,说明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性的降低;HF值的降低体现被试的副交感神经活动被抑制。(5)在心理应激任务中,表达抑制组较自发调节组和认知重评组具有更明显的交感神经反应性,自发调节组和认知重评组则表现出更少的迷走神经撤出反应和更快的迷走神经撤出反应恢复性。(6)在心理应激任务中,认知重评组表现出更加明显的情绪调控作用,所以认知重评作为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其效果要优于表达抑制。

葛晨希[3](2021)在《认知解离疗法在老年轻度认知障碍者知觉压力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者知觉压力问题较为突出,且有效的知觉压力管理对维护认知功能具有积极效应。然而,既往研究缺乏针对老年MCI者知觉压力管理的关注。此外,尚不能明确认知解离疗法对知觉压力影响的迁移效应。研究目的:本研究参照利物浦正念模型,通过设计和实施符合老年轻度认知障碍者特征的认知解离训练项目,系统观察该项目对老年MCI者知觉压力的直接效应和对认知功能(总体认知功能、精神运动速度、记忆功能)、正念觉知水平的迁移效应。研究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于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选取湖州市吴兴区仁皇山街道所辖居民社区作为研究场所,分别抽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MCI者各51名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MCI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讲座指导,并且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干预组接受为期8周的认知解离训练项目。采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Basic,Mo CA-B)、手指敲击试验(Finger Tapping Test,FTT)、普渡钉板测试(Purdue Pegboard Test,PPT)、听觉词汇记忆学习测验(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AVLT)分别在基线(T0)、干预8周(T2)、随访3个月(T3)三个时点评估两组研究对象的知觉压力水平和认知功能(总体认知功能、精神运动速度、记忆功能);在基线(T0)、干预4周(T1)、干预8周(T2)、随访3个月(T3)四个时点,利用五因素正念觉知量表(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FFMQ)评估研究对象的正念觉知水平。采用干预组研究对象参与认知解离训练项目的依从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评估该项目的依从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老年MCI者102人,其中87名研究对象完成本研究全部项目(干预组43名,对照组44名)。在为期8周的干预过程中,两组研究对象均无不良事件发生。干预组研究对象认知解离训练依从率为84.3%,处于较高水平。1.两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基线、干预8周、随访3个月时两组研究对象的总体知觉压力水平及其维度分值、Mo CA-B得分、手指敲击个数、普渡钉板得分、AVLT得分以及基线、干预4周、干预8周、随访3个月时FFMQ水平及其维度分值的组间、时间因素及组间-时间交互作用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2.简单效应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认知解离训练项目在降低干预组研究对象总体知觉压力及其紧张感和失控感维度水平方面有显着的直接效应,训练效果可维持至随访3个月;干预组研究对象Mo CA-B得分、手指敲击个数、普渡钉板得分及AVLT得分在随访3个月时有所提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4周时,干预组FFMQ总分及其观察维度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干预8周时,干预组FFMQ总分及其观察、有觉知的行动、不判断、不反应维度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个月时,干预组FFMQ总分及其观察、描述、有觉知的行动、不判断、不反应维度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认知解离训练项目能够有效降低老年MCI者的知觉压力水平,对于提升认知功能(总体认知功能、精神运动速度、记忆功能)及正念觉知水平具有促进作用。老年MCI者对认知解离训练项目的参与度较高且无不良事件发生。此外,认知解离训练兼具成本低、简单易操作等特点,通过聚焦知觉压力管理,开拓老年MCI人群认知管理的新路径,进而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老年MCI者认知管理工作提供一套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

林晓飞[4](2020)在《地铁乘客火灾应激反应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3年,韩国大邱地铁火灾,将地铁火灾疏散研究推向了研究热点,一直持续到2015年,相关研究成果达到顶峰。目前,无论是从历年地铁火灾事故统计数据、地铁运营管理者对地铁火灾的风险认知,还是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数量,地铁火灾仍然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地铁乘客,作为地铁火灾的最关键承灾体,其安全疏散问题也一直被研究,前人研究的重点是疏散过程中的疏散特性、疏散路径选择等,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调查问卷和模拟仿真。本论文将采用试验法和数值模拟法研究地铁乘客面对地铁火灾时应激反应,并比较不同干预方式的影响效果,以提高地铁安全管理水平,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准确的参数和有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以地铁火灾事故致因分析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地铁乘客火灾应激反应,并提出了应激干预方式:(1)以火灾三要素和事故四要素为基础,用事故树分析地铁火灾事故原因,结果表明,火源是地铁造成火灾事故的关键,电线电缆电气设备故障引发的电火花是火源的主要原因;用人、机、环境作为控制变量,建立地铁火灾燕尾突变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无论点火源的大小和形式如何,只要有火源,地铁系统就有可能发生火灾;除了火灾损坏外,地铁火灾往往会造成二次伤害,符合地铁火灾事故特征。(2)采用模糊德尔菲法和三角模糊数法筛选地铁乘客火灾应激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得到12个最终变量,分别是:性别、年龄、有毒气体浓度、烟气浓度、火场温度、二次伤害概率、拥挤度、针对问题的应对、灭火救援设施完好率、引导力、应急能力、火灾疏散知识;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12个变量,认为可以分为五个重要性不同的等级,其中最重要的是性别、年龄、有毒气体浓度、烟气浓度、火场温度和拥挤度。(3)以地铁火灾应激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分析结果为基础,根据应激的CPT理论,构建由应激源、应激中介调节因素、应激反应三要素构成的地铁火灾应激反应模型;应激源为地铁火灾,应激中介调节因素为地铁火灾应激反应中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应对结果有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三个方面。(4)以心率和血压作为应激生理反应的指标,创新性地设计VR地铁火灾诱发范式,测量生理反应指标,结果表明志愿者应激反应的心率指标和收缩压指标正常,属于积极应激反应;舒张压指标的最大值超出正常范围,需要引起关注。用尖点突变理论,分析地铁乘客生理应激反应,认为其符合尖点突变的特征,当血压P和心率R的取值落在曲线83+272=0上时,乘客状态S将发生突变。(5)设计地铁火灾焦虑状态量表,用焦虑水平衡量应激心理反应,用地铁火灾情绪片段诱发应激。结果表明:数据质量高,乘客对地铁火灾的焦虑水平较高。男性和女性的焦虑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的常模,总体水平位于抑郁症组常模。而且,女性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性的焦虑水平。(6)以地铁火灾应激反应模型为基础,构建Vensim疏散模型和Pathfinder疏散模型,并与进行实地模拟疏散。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均可以控制性别比例、年龄比例、舒适距离(拥挤度)、引导力的作用程度(疏散行为)四个变量。如果可控制因素在合理范围,均能在6分钟内成功疏散3000人,Vensim疏散时间大于pathfinder和实地模拟疏散时间。(7)设计地铁火灾逃生PPT培训、VR体验和现场演练三种方式进行预防性干预,分别对不同干预方式下焦虑水平量表的得分进行分析,并对干预方式和性别作为影响干预效果的显着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从干预效果的持久性而言,现场演练对男性的影响时间更久,VR体验对女性的影响更大;从干预效果的程度而言,VR体验比PPT培训和现场演练更有效。

尹吉端[5](2020)在《老年人悲伤情绪调节与自主神经反应的关系》文中认为老年人总体情绪幸福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负性情绪体验相对减少,但是在具体情绪上却可能存在不一致的发展趋势,有研究就认为老年人的悲伤情绪体验会增加。身体疾病和负性生活事件产生的悲伤情绪会给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消极的影响,对负性情绪的有效的调节对于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非常重要。不同的调节策略对于情绪的主观体验、行为反应和生理唤醒具有不同的调节效果。多迷走神经理论和神经内脏整合模型认为,迷走神经在情绪的反应和调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迷走神经系统能主动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脏活动的影响,使个体处于参与社会行为所必需的平静状态。论文共包括两个研究,实验一探讨了基线迷走神经控制对老年人悲伤情绪反应强度的影响。实验过程中采用影片诱发老年人悲伤情绪,通过多导生理仪记录自主神经反应指标,运用情绪量表评价悲伤情绪主观体验。实验二比较分心和表达抑制两种策略在调节老年人的悲伤情绪时,个体主观体验和生理变化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基线迷走神经控制水平低的老年人在观看悲伤影片时心率会下降的更多;(2)分心策略比表达抑制更有利于调节悲伤情绪;(3)表达抑制比分心策略需要耗费更多的心理努力。

邓菊[6](2020)在《自我悲悯与心理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应激感受的作用》文中提出自我悲悯作为近十几年来比较新的自我观,是指在遭遇困境或挑战等应激时,个体能够用自我友善的、非批判式的态度对待自己,并意识到所有人都会经历逆境。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我悲悯对于心理适应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一作用的起效机制仍未得到清晰的解答。本研究提出降低应激感受是其中一条作用路径,并对其进行验证。此外,当前自我悲悯对于心理适应性的积极作用多数是通过主观报告数据发现的,但是否能够在客观生理层面同样起到积极作用,仍较少研究关注。为解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尝试通过两个研究四个子实验,结合主观报告指标和客观生理指标,考察自我悲悯对于个体心理适用性的影响,并且探索应激感受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旨在探索在主观报告层面,应激感受是否是自我悲悯对心理适用性产生积极作用的起效机制,为此开展了两个子实验。本研究中选取常见的心理症状抑郁和焦虑作为心理适应性指标。研究一A通过问卷法收集横断面数据,发现了应激感受在自我悲悯和抑郁、焦虑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一B进一步使用密集追踪的方法探索在日常经验中,自我悲悯对于心理适应性的作用以及应激感受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面对日常应激事件时,自我悲悯不能通过整体特质性的应激感受对心理适应性产生间接积极的影响。然而自我悲悯可以直接负向预测日常应激事件发生后个体的抑郁、焦虑水平。此外,自我悲悯水平高的个体其应激事件发生后的应激水平较低,从而出现更少的抑郁和焦虑心理症状反应。研究二旨在进一步结合主观报告指标和客观生理指标来检验上述作用机制,为此开展了两个子实验。本研究中选取当下主观不适作为心理适应性主观报告层面指标,选取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作为客观生理层面指标。研究二A探索的是个体在静息状态下,自我悲悯对于心理适应性的作用以及应激感受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自我悲悯可以通过应激感受分别对当下主观不适、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产生影响。研究二B探索的是在急性应激任务下,自我悲悯对于心理适应性的作用以及应激感受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在面对急性应激事件以及应激事件过后,自我悲悯与个体当下主观不适水平呈显着负相关;此外,自我悲悯可以通过应激感受来分别预测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四个实验,结合主观报告指标和客观生理指标,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考察了自我悲悯对于个体心理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应激感受在其中的作用机制。这一结果既进一步丰富了自我悲悯在健康心理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又为未来自我悲悯相关干预方案的开发和完善提供了新的视角。

吴东书[7](2020)在《足球合作学习教学法对初一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足球合作学习教学法对初一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为切入点,并加入了心率变异性这一生理指标作为社交焦虑水平变化的参考,旨在探索可以缓解初中生社交焦虑的足球教学方法,以供参考。研究方法:以大连市79中学的初一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筛选出社交焦虑水平较高且自愿参与本实验的40名学生,将其分为社交焦虑足球组和社交焦虑非足球组。实验前,使用心率表Polar Team 2测量40名初一学生静息状态下平均心率以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社交焦虑足球组学生参与为期12周的合作学习足球课,而社交焦虑非足球组学生参与正常的体育课。实验后,再次向所有被试发放《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以及测量他们静息状态下平均心率以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研究结果:(1)实验前,社交焦虑足球组和社交焦虑非足球组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以及心率变异性指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即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2)实验后,社交焦虑足球组学生在社交焦虑以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社交焦虑非足球组学生(p≤0.01);社交焦虑足球组学生的社交焦虑以及各维度均分明显低于实验前他们的得分(p<0.01);而社交焦虑非足球组学生在社交焦虑以及各维度的均分有所下降,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3)实验后,社交焦虑足球组学生的平均心率低于社交焦虑非足球组,SDNN、RMSSD、LF以及HF均高于社交焦虑非足球组(p<0.05),而两组学生在PNN50和LF/HF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实验后,社交焦虑足球组学生的平均心率降低,SDNN、RMSSD和HF增加(p<0.01),社交焦虑非足球组学生的心率及HRV在实验前后未发生太大的变化。研究结论:初一学生总体的社交焦虑水平较低,但仍有部分初一学生存在较高水平的社交焦虑,需要受到关注。足球合作学习教学法有利于降低初一学生社交焦虑的水平,效果显着。社交焦虑足球组学生的自主神经调控能力增强,迷走神经活动水平提高,平均心率降低,符合社交焦虑水平降低时的生理学特征。

陈炜[8](2020)在《生命威胁与非生命威胁情境下正、负向应激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应激事件,例如面试、考试、上级训斥、灾难现场等。当个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个体的行为、情绪、思维等都将受到影响,风险决策便是其中之一。风险决策是决策者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的选择。当个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个体在风险决策中对于风险的态度以及在应对风险时如何选择就比较关键。以本次参与新冠肺炎救援任务的医生、护士、志愿者为例。他们的风险决策结果关系到个体本身以及他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于应激状态下风险决策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前人关于应激与风险决策关系的研究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在风险决策的研究方法上,前人多使用量表填写以及赌博任务作为个体的风险决策的测量方式,这些方法不太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风险决策情境,因此,实验结果可能会出现误差。其次,在应激的诱发上,前人多用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SST)范式诱发社会心理应激,这一范式虽相对符合日常生活情境。却未考虑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历生命威胁情境下的应激,尤其对于某些特殊职业(例如士兵、医生、护士、警察等)而言,更是频发,这是前人研究时考虑不周的体现。最后,此前的研究没有在应激心理反应角度将应激进行分类,分析不同应激性质对风险决策产生的影响。针对前人关于应激对风险决策研究的不足,将设计三个研究来解决以上问题。研究一考察应激对于风险决策的影响,研究二是考察在非生命威胁应激情境下正、负向应激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研究三则是考察在生命威胁情境下正、负向应激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对于以上研究的设计可以正确认识正、负向应激反应所带来的不同决策结果,有利于个体了解应激下的风险决策行为。另外,研究也可以为特殊职业的人才选拔提供一定的依据。具体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一旨在考察应激对风险决策的影响。为此设计两个子研究来解决该问题。首先,子研究1将考察中文版气球模拟风险决策任务(BART)在我国大学生群体的适用性,中文版BART程序是比较符合人们日常生活情境的风险决策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BART程序得分与个体风险决策相关的感觉寻求、冲动性特质呈显着正相关,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群体的风险决策研究。接着,子研究2将考察应激对风险决策的影响。通过随机分组(应激组、控制组)的方法,运用TSST诱发被试应激,选择个体主观感受和心率变异性(HRV)作为评估应激的指标,用中文版BART程序测量个体的风险决策。结果表明,应激状态下与非应激状态下,个体的风险决策不存在显着差异。研究二旨在考察在非生命威胁情境下正、负向应激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具体运用TSST诱发被试非生命威胁情境下的应激,采用《正、负向心理应激反应量表》来测量被试的正、负向应激,选择个体主观感受和HRV作为非生命威胁情境下正、负向应激的评估指标,用中文版BART程序测量被试的风险决策。结果表明,在非生命威胁应激情境下,正向应激者与负向应激者的风险决策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负向应激者倾向于做出冒险决策而正向应激者倾向于做出保守决策。研究三旨在考察在生命威胁情境下正、负向应激对风险决策的影响。为此,将设计两个子研究。子研究具体运用观看虚拟现实(VR)视频诱发被试在生命威胁情境下的应激,采用《正、负向心理应激反应量表》来测量被试的正、负向应激,选择个体主观感受和HRV作为评估生命威胁情境下正、负向应激的指标,用中文版BART程序测量被试的风险决策。结果表明,在生命威胁应激情境下,正向应激者与负向应激者的风险决策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负向应激者倾向于做出冒险决策而正向应激者倾向于做出保守决策。子研究2采用访谈法,验证在生命威胁情境下个体是否能产生正向应激。访谈结果表明,在生命威胁情境下,个体依然会产生正向应激。综合研究二和研究三可得,无论在非生命威胁情境下还是生命威胁情境下,正向应激者与负向应激者的风险决策都存在显着差异;正、负向应激者各自的风险决策不会因应激情境的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

陈心怡[9](2020)在《羞怯大学生在压力情境中的情绪反应特点及调节方式》文中研究表明羞怯指个体因自我意识程度过高或担心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而产生的负性情绪和行为抑制。羞怯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不得不面临与他人激烈竞争的情境,但他们在这类情境中的适应性和表现力可能不及非羞怯个体,从而导致更多的负性情绪。那么他们到底在哪些情境中会感到极度的抑制,以及有没有好的应对措施缓解他们情绪上的不适呢?本研究聚焦于羞怯大学生,研究一旨在探讨高、低羞怯水平大学生在不同压力情境中的情绪反应差异。研究一在情境上选择了大学生常常面临的认知压力情境和人际压力情境,结合问卷法和实验法,测量了被试的主观情绪体验和客观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其中高频(High Frequency,HF)HRV代表副交感神经活动,低频(Low Frequency,LF)与高频的比值(LF/HF)代表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性。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聚焦于人际压力任务,旨在探讨不同认知评价情绪调节方式(挑战、威胁)对高羞怯水平被试在特里尔社会压力测试(Trier Social Stress Test,TSST)中各阶段的主观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在认知压力任务中,高、低羞怯水平被试的主观负性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均没有显着差异。(2)在人际压力任务中,高羞怯水平被试的主观负性情绪体验显着大于低羞怯水平被试。生理反应上,高羞怯水平被试的HF显着低于低羞怯水平被试的HF,表明高羞怯水平被试的副交感神经抑制作用更强;高羞怯水平被试的LF/HF显着高于低羞怯水平被试的LF/HF,表明高羞怯水平被试的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性偏移更大。(3)在人际压力任务中,挑战组高羞怯水平被试的主观负性情绪显着低于威胁组高羞怯水平被试。(4)在人际压力任务中,挑战组高羞怯水平被试的HF显着高于威胁组高羞怯水平被试的HF,表明挑战组高羞怯水平被试的副交感神经抑制作用较弱;挑战组高羞怯水平被试的LF/HF显着低于威胁组高羞怯水平被试的LF/HF,表明挑战组高羞怯水平被试的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性偏移较小。本研究发现高羞怯水平被试在压力情境中的情绪反应具有特异性,人际压力情境中的主观负性情绪体验及生理反应都显着大于认知压力情境。另外,挑战认知评价情绪调节有助于缓解高羞怯被试在人际压力情境中的负性情绪体验。

陈一尘[10](2020)在《肝癌病人慢性应激的测评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的重要疾病之一,调查发现中国癌症病人的新发和死亡人数都排在世界前列,且每年还在继续增长,在癌症人口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关注癌症患者的身心困扰问题是心理学的重要议题。相对于其他癌种,肝癌多发于我国且死亡率较高,前期症状不明显,术后预后相对较差,病人更易处于应激状态。癌症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健康构成直接威胁,也会造成患者的心理痛苦。由于癌症患者处在典型的应激环境中,且暴露时间从确诊持续到结束治疗之后,因而属于典型的慢性应激人群。以往研究发现癌症患者普遍存在认知方面的问题,并可能对工作记忆这一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影响。但以往的癌症研究对象以女性和少部分癌种为主,没有关于肝癌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先前研究的应激评估方法也较为局限,并未将现有量表测量和生理指标相结合进行系统评估,也缺乏癌症病人的慢性应激水平对认知功能和工作记忆的影响研究。因此,本研究参考了先前慢性应激的量表和生理评估方法,对93名肝癌患者进行了应激的多角度评估,希望探索慢性应激量表的测量效度,研究采用癌症患者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对肝癌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了测评,并完成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任务和操作广度任务,对肝癌患者的工作记忆能力进行了评估,为慢性应激与认知及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提供证据。研究一旨在探究生理指标和心理问卷测量相结合的慢性应激评估方法,创新性地引入了非稳态负荷指标测量临床癌症病人的应激水平。旨在考察心理量表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和测量效度。研究采用感知应激量表、事件影响量表和NCCN痛苦温度计进行肝癌患者慢性应激的量表评估,其中既有普遍应激水平的评估,也有针对临床患者的应激问卷。在生理指标方面,研究收集了患者的毛发皮质醇浓度、心率变异性、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纤维蛋白原、BMI指数和血压等生理应激数据,并且应用非稳态负荷概念将生理指标进行整合。研究发现了舒张压和BMI指数与事件影响量表的显着正相关(r1=0.25,r2=0.31),没有发现其他应激量表与应激生理指标关系的显着结果,应激量表结果和非稳态负荷也不存在显着相关。在应激生理评估的简化上,心率变异性指数与C反应蛋白(r=0.57)和纤维蛋白原水平(r=0.45)显着正相关,未来应激评估中心率变异性指数有替代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可能。研究二考察了肝癌患者慢性应激水平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二在先前研究收集应激数据的基础上增加了癌症患者认知功能评估量表,目的是探讨慢性应激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发现感知应激量表(r=-0.588)、事件影响量表(r=-0.712)和NCCN痛苦温度计(r=-0.377)与癌症患者认知功能量表结果显着负相关。研究三考察了肝癌患者慢性应激水平对工作记忆的影响。研究在应激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工作记忆广度任务和操作广度任务,探究慢性应激水平对工作记忆任务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种应激量表和生理指标与肝癌患者的工作记忆水平相关不显着。综上所述,本研究对肝癌患者的慢性应激水平进行了评估,同时探究了慢性应激水平对认知功能及工作记忆的影响。研究讨论了慢性应激评估的综合性和简便化的可能,得出应激量表仅与部分生理评估相关的结论,研究发现心率变异性与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指标有关联,未来可能以心率结果代替部分生理指标。研究发现了患者慢性应激水平会负向影响认知功能,但未发现慢性应激水平对工作记忆任务结果的影响。研究在一些方面具有创新价值:研究引入了临床应激量表和大量生理指标对肝癌患者进行评估,采用了应激评估新的技术,并将非稳态负荷这一概念引入癌症患者的应激评估;在研究群体上,研究关注癌症患者这一典型应激人群,对患者心理健康干预和认知功能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相比于前人研究,关注了更为多元的癌症患者群体,补充了先前研究被试群体的空白,研究发现慢性应激会影响患者的普遍认知功能,但不会影响患者的工作记忆能力。

二、不同应激情境中正常青年男性心率变异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应激情境中正常青年男性心率变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老化刻板印象威胁对老年人目击记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刻板印象威胁
        1.1.1 刻板印象威胁的概念
        1.1.2 刻板印象威胁情境的操纵
        1.1.3 产生刻板印象威胁的因素
    1.2 老化刻板印象威胁
        1.2.1 老化刻板印象的概念
        1.2.2 老化刻板印象威胁效应
        1.2.3 老化刻板印象威胁的作用机制
        1.2.4 老化刻板印象威胁的干预策略
    1.3 老化刻板印象与老年人的目击记忆
        1.3.1 目击记忆与来源记忆
        1.3.2 情绪与来源记忆
        1.3.3 老化刻板印象威胁对目击记忆的影响
2 问题提出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
    2.2 研究的具体问题
    2.3 研究的总体假设
    2.4 研究的意义
        2.4.1 理论意义
        2.4.2 实践意义
    2.5 研究的创新点
3 实验研究
    3.1 实验一:刻板印象威胁对老年人情绪和目击记忆的影响
        3.1.1 引言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讨论
        3.1.5 结论
    3.2 实验二:成功体验对老化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干预
        3.2.1 引言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讨论
        3.2.5 结论
4 总讨论
    4.1 老化刻板印象威胁对消极情绪的唤起和对目击记忆的影响
    4.2 成功体验对抵御刻板印象威胁的作用
    4.3 研究的局限
5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攻击性特质个体的重复应激反应及其情绪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攻击性特质
        1.1.1 攻击性与攻击性特质
        1.1.2 攻击性的相关理论
        1.1.3 攻击性特质的测量
    1.2 应激
        1.2.1 应激的概念
        1.2.2 应激的生理机制
        1.2.3 应激的研究范式
        1.2.4 不同人格特质的应激相关研究
    1.3 情绪及情绪调节
        1.3.1 情绪的概念
        1.3.2 情绪调节的概念
        1.3.3 情绪调节的理论模型
        1.3.4 情绪调节策略
        1.3.5 情绪调节能力的测量
        1.3.6 HRV与人格特质、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
2 问题提出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3 研究一重复应激条件下攻击性特质个体心率变异性及其情绪反应特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实验设计
        3.3.3 实验材料及仪器
        3.3.4 实验过程
        3.3.5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重复应激任务诱发效应检验
        3.4.2 高低攻击性特质被试的LF结果
        3.4.3 高低攻击性特质被试的HF结果
        3.4.4 高低攻击性特质被试的LF/HF结果
        3.4.5 高低攻击性特质被试的HR结果
        3.4.6 高低攻击性特质被试的正性、负性情绪结果
    3.5 讨论
        3.5.1 重复应激任务诱发的心理反应
        3.5.2 应激任务中不同攻击性特质的生理与情绪反应
4 研究二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高攻击性特质个体应激反应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实验设计
        4.3.3 实验材料及仪器
        4.3.4 实验过程
        4.3.5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社会应激任务诱发效应检验
        4.4.2 不同情绪调节组被试的LF结果
        4.4.3 不同情绪调节组被试的HF结果
        4.4.4 不同情绪调节组被试的LF/HF结果
        4.4.5 不同情绪调节组被试的HR结果
        4.4.6 不同情绪调节组被试的正性、负性情绪结果
    4.5 讨论
        4.5.1 社会应激任务诱发的心理反应
        4.5.2 应激任务中不同情绪调节组生理与情绪反应
5 总讨论
    5.1 攻击性特质个体应激生理反应的自主神经调节机制
    5.2 攻击性特质个体的情绪调节机制
6 结论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认知解离疗法在老年轻度认知障碍者知觉压力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MCI阶段是痴呆防治的最佳干预窗口期
        1.1.2 MCI者知觉压力问题较为突出
        1.1.3 MCI者知觉压力管理对于维护其认知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2 MCI知觉压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知觉压力的概述
        1.2.2 知觉压力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1.2.3 MCI者知觉压力评估技术
        1.2.4 MCI者知觉压力的相关影响因素
        1.2.5 MCI知觉压力干预研究进展
        1.2.6 MCI者知觉压力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构想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与本研究相关的主要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1.6.1 轻度认知障碍
        1.6.2 认知解离
        1.6.3 知觉压力
        1.6.4 认知功能
        1.6.5 迁移效应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第一部分:构建老年MCI者认知解离训练项目
        2.1.1 认知解离项目构建依托的理论基础:利物浦正念模型
        2.1.2 构建认知解离训练方案框架
        2.1.3 确定认知解离训练项目的具体内容
    2.2 第二部分验证认知解离训练项目对老年MCI者知觉压力的积极影响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对象
        2.2.3 样本量估算
        2.2.4 分组方法
        2.2.5 伦理原则
        2.2.6 干预内容
        2.2.7 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2.3 质量控制
        2.3.1 研究设计阶段
        2.3.2 资料收集阶段
        2.3.3 干预阶段
        2.3.4 资料录入阶段
    2.4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2.5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3.1.1 一般人口学资料描述
        3.1.2 两组研究对象结局指标基线数据的均衡性比较
    3.2 认知解离疗法的效果评价
        3.2.1 认知解离疗法对两组研究对象知觉压力水平影响的效果评价
        3.2.2 交互作用对两组研究对象知觉压力水平影响的简单效应分析
        3.2.3 认知解离疗法对两组研究对象认知功能水平影响的效果评价
        3.2.4 交互作用对两组研究对象认知功能水平影响的简单效应分析
        3.2.5 认知解离疗法对两组研究对象记忆功能水平影响的效果评价
        3.2.6 交互作用对两组研究对象记忆功能水平影响的简单效应分析
        3.2.7 认知解离疗法对两组研究对象正念觉知水平影响的效果评价
        3.2.8 交互作用对两组研究对象正念觉知水平影响的简单效应分析
    3.3 认知解离疗法的依从性与安全性
4 讨论
    4.1 老年MCI高知觉压力者的基本特征
    4.2 认知解离疗法有助于缓解老年MCI者知觉压力水平
    4.3 认知解离疗法有助于改善老年MCI者认知功能
        4.3.1 认知解离疗法对老年MCI者总体认知功能的积极作用
        4.3.2 认知解离疗法对老年MCI者精神运动速度的积极作用
        4.3.3 认知解离疗法对老年MCI者记忆功能的积极作用
    4.4 认知解离疗法有助于提升老年MCI者正念觉知水平
    4.5 认知解离疗法在社区情境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4.6 认知解离疗法对老年MCI者护理管理的实践意义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及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知觉压力: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功能管理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地铁乘客火灾应激反应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地铁事故统计分析
        1.1.2 地铁风险调查分析
        1.1.3 地铁火灾文献趋势分析
        1.1.4 研究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铁火灾事故
        1.2.2 应激反应
        1.2.3 疏散行为
    1.3 研究内容和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理论与方法基础
    2.1 基础理论
        2.1.1 突变理论
        2.1.2 应激反应理论
        2.1.3 行为学理论
    2.2 基本方法
        2.2.1 实验方法
        2.2.2 软件模拟
        2.2.3 调查研究
        2.2.4 数学建模
    2.3 本章小结
3 地铁火灾应激源分析
    3.1 地铁火灾特性和危害性
    3.2 地铁火灾事故模型
        3.2.1 地铁火灾原因
        3.2.2 事故模型构建
        3.2.3 事故模型分析
    3.3 火灾应激源要素分析
        3.3.1 应激源问卷设计
        3.3.2 应激源要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地铁火灾应激反应变量研究
    4.1 调节变量
    4.2 中介变量
    4.3 变量分析
        4.3.1 变量初定
        4.3.2 变量甄选
        4.3.3 变量结构模型
    4.4 基于变量的应激反应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乘客火灾应激生理心理反应研究
    5.1 VR诱发地铁火灾应激试验
        5.1.1 试验设备
        5.1.2 试验过程
    5.2 应激生理反应分析
        5.2.1 统计分析
        5.2.2 定性拟合分析
    5.3 应激心理反应分析
        5.3.1 一般资料
        5.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5.3.3 统计分析
        5.3.4 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乘客火灾应激疏散行为研究
    6.1 火灾疏散行为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6.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6.1.2 系统框图和因果关系图
        6.1.3 状态变量、速率与流图
        6.1.4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6.2 火灾疏散行为的PATHFINDER模拟研究
        6.2.1 模拟环境
        6.2.2 运行结果分析
    6.3 现场疏散模拟试验
        6.3.1 疏散过程设计
        6.3.2 疏散结果分析
    6.4 疏散结果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乘客火灾应激干预体系研究
    7.1 地铁火灾监测预警机制建设
        7.1.1 预警原理
        7.1.2 预警模型
        7.1.3 预警准则
    7.2 地铁火灾干预机制研究
        7.2.1 干预模式
        7.2.2 干预机制
    7.3 地铁火灾干预方式试验
        7.3.1 设计方案
        7.3.2 PPT培训组结果
        7.3.3 VR体验组结果
        7.3.4 现场演练组结果
        7.3.5 不同干预方式对比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地铁风险项目调查问卷
附录 B 地铁火灾应激源调查问卷
附录 C 影响地铁乘客火灾应激的变量专家问卷
附录 D 地铁火灾应激反应志愿者招募信
附录 E 地铁火灾应激试验知情书
附录 F 地铁乘客火灾应激反应网络问卷
附录 G 地铁乘客火灾状态焦虑问卷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老年人悲伤情绪调节与自主神经反应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情绪调节与调节策略
        1.1 情绪及情绪调节概念
        1.2 情绪调节策略
    2 情绪调节与自主神经反应
        2.1 情绪的测量
        2.1.1 主观体验
        2.1.2 自主神经反应
        2.1.3 其他测量手段
        2.2 不同情绪调节方式下的情绪唤醒特点
        2.2.1 分心策略
        2.2.2 表达抑制
        2.2.3 认知重评
        2.2.4 情境选择
        2.3 情绪调节与心脏迷走神经控制
        2.3.1 心脏迷走神经控制的相关理论
        2.3.2 心脏迷走神经控制的测量
        2.3.3 情绪调节与基线迷走神经控制
        2.3.4 情绪调节与迷走神经控制的改变
    3 情绪调节的年龄差异
        3.1 社会情境选择理论
        3.2 情绪调节的选择优化补偿理论(SOC-ER)
        3.3 情绪调节年龄差异的实证研究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1 问题提出
        1.1 迷走神经控制对老年人情绪反应的影响
        1.2 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下的情绪反应特点
    2 研究思路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创新点
        2.4 研究总体假设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一 基线迷走神经控制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1.1 引言
        1.2 实验方法
        1.2.1 被试
        1.2.2 实验材料
        1.2.3 实验仪器
        1.2.4 实验设计
        1.2.5 实验程序
        1.2.6 生理数据的分析与采集
        1.2.7 统计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情绪诱发的主观体验
        1.3.2 情绪诱发的自主神经反应
        1.3.3 基线迷走神经控制对情绪主观体验的影响
        1.3.4 基线迷走神经控制对自主神经反应的影响
        1.4 讨论
        1.4.1 悲伤情绪的诱发
        1.4.2 迷走神经控制对悲伤情绪体验的影响
        1.4.3 迷走神经控制对悲伤情绪生理反应的影响
        1.5 结论
    2 实验二 分心和抑制策略下老年人情绪反应特点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被试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仪器
        2.2.4 实验设计
        2.2.5 实验程序
        2.2.6 生理数据的分析与采集
        2.2.7 统计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随机分组的等组检验
        2.3.2 情绪调节与主观体验的变化
        2.3.3 情绪调节与生理反应的变化
        2.4 讨论
        2.4.1 随机分组的等组检验
        2.4.2 情绪调节与主观体验的变化
        2.4.3 情绪调节与生理反应的变化
        2.5 结论
第四部分 总体讨论与研究展望
    1 研究总讨论
        1.1 基线迷走神经控制对悲伤情绪的影响
        1.2 分心策略对悲伤情绪的影响
        1.3 表达抑制对悲伤情绪的影响
    2 研究展望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自我悲悯与心理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应激感受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自我悲悯
        1.1.1 自我悲悯的概念
        1.1.2 自我悲悯对心理适应性的积极作用
    1.2 应激感受
        1.2.1 应激的概念
        1.2.2 急性应激的诱发范式
        1.2.3 应激感受对心理适应性的影响
        1.2.4 自我悲悯对于降低应激感受的积极作用
    1.3 自我悲悯、应激感受和心理适应性的关系
第二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第三章 研究一
    3.1 研究一A
        3.1.1 研究目的
        3.1.2 方法
        3.1.3 数据分析方案
        3.1.4 结果
        3.1.5 讨论
    3.2 研究一B
        3.2.1 研究目的
        3.2.2 方法
        3.2.3 数据分析方案
        3.2.4 结果
        3.2.5 讨论
第四章 研究二
    4.1 研究二A
        4.1.1 研究目的
        4.1.2 方法
        4.1.3 数据分析方案
        4.1.4 结果
        4.1.5 讨论
    4.2 研究二B
        4.2.1 研究目的
        4.2.2 方法
        4.2.3 数据分析方案
        4.2.4 结果
        4.2.5 讨论
第五章 总讨论
    5.1 自我悲悯、应激感受和心理适应性的关系
    5.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自我悲悯量表
    附录 B 自尊量表
    附录 C 应激感受量表
    附录 D 抑郁量表
    附录 E 焦虑量表
    附录 F 每日应激感受
    附录 G 每日抑郁
    附录 H 每日焦虑
    附录 I 特质社交焦虑量表
致谢

(7)足球合作学习教学法对初一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2.2 社交焦虑研究综述
        2.2.1 社交焦虑的概念
        2.2.2 社交焦虑测量工具
        2.2.3 初中生社交焦虑研究现状
        2.2.4 社交焦虑的生理学特征
    2.3 心率变异性研究综述
        2.3.1 心率变异性的定义
        2.3.2 心率变异性的测定方法及指标
        2.3.3 心率变异性与焦虑等心理因素的关系
    2.4 初中足球教学法研究现状
        2.4.1 初中足球教学法分类
        2.4.2 初中足球教学对初中生心理发育的影响
    2.5 合作学习教学法研究综述
        2.5.1 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概念
        2.5.2 合作学习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5.3 合作学习教学法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结果
    4.1 初一学生社交焦虑现状
    4.2 足球合作学习教学对初一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
    4.3 初一社交焦虑学生心率及HRV特征
5 讨论分析
    5.1 初一学生社交焦虑现状分析
    5.2 足球合作学习教学对初一学生社交焦虑影响的分析
    5.3 初一社交焦虑学生心率及HRV特征的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A 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附录 C 实验班足球教学计划表
附录 D 对照班教学计划表

(8)生命威胁与非生命威胁情境下正、负向应激对风险决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风险决策综述
        1.1.1 风险决策的界定
        1.1.2 风险决策的相关理论
        1.1.3 风险决策的研究方法
    1.2 应激的综述
        1.2.1 应激定义
        1.2.2 应激的分类
        1.2.3 应激的生理指标
        1.2.4 应激的诱发范式
        1.2.5 应激与风险决策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问题提出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方案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际意义
    2.4 创新之处
第三章 研究一:应激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3.1 子研究1 气球模拟风险决策任务的适用性
        3.1.1 前言
        3.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方法
        3.1.4 实验结果
        3.1.5 讨论
        3.1.6 小结
    3.2 子研究2:应激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3.2.1 前言
        3.2.2 研究目的
        3.2.3 研究方法
        3.2.4 研究结果
        3.2.5 讨论
        3.2.6 小结
第四章 研究二:非生命威胁情境下正、负向应激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4.1.1 前言
    4.1.2 研究目的
    4.1.3 研究方法
    4.1.4 研究结果
    4.1.5 讨论
    4.1.6 小结
第五章 研究三:生命威胁情境下正、负向应激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5.1 子研究1 生命威胁情境下正、负向应激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5.1.1 前言
        5.1.2 研究目的
        5.1.3 研究方法
        5.1.4 研究结果
        5.1.5 讨论
        5.1.6 小结
    5.2 子研究2:访谈研究生命威胁情境下个体应激主观感受
        5.2.1 研究目的
        5.2.2 研究方法
        5.2.3 研究结果
        5.2.4 小结
第六章 总讨论与结论
    6.1 总讨论
    6.2 总结论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1 实验材料
附录2 实验材料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羞怯大学生在压力情境中的情绪反应特点及调节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羞怯
        1.1 羞怯的概念
        1.2 羞怯的表现
        1.3 羞怯的社会适应模型
        1.4 羞怯的影响因素
        1.5 羞怯个体的情绪反应
    2 压力
        2.1 压力的概念
        2.2 压力的认知评价模型
        2.3 压力的分类
        2.4 压力的范式
        2.5 压力与情绪反应
    3 情绪与情绪调节
        3.1 情绪的定义
        3.2 情绪的测量
        3.3 情绪调节
第二章 问题提出
    1 以往研究的局限
    2 研究思路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践意义
第三章 实证研究
    研究一 高、低羞怯水平大学生在不同压力任务下的情绪反应特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设计
        2.3 材料与实验任务
        2.4 实验设备
        2.5 实验流程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高、低羞怯被试分组有效性检验
        3.2 压力任务诱发效应检验
        3.3 高、低羞怯组压力任务下的主观评分比较
        3.4 高、低羞怯组压力任务下的生理指标比较
        4 讨论
    研究二 人际压力任务下认知评价方式对高羞怯个体情绪体验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材料和任务
        2.4 实验设备
        2.5 实验流程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高羞怯被试分组检验
        3.2 压力任务诱发效应检验
        3.3 不同组压力任务下的主观情绪评分比较
        3.4 不同组压力任务下的生理指标比较
        4 讨论
第四章 总讨论
    1 羞怯大学生在不同压力情境中的情绪反应特点
    2 羞怯大学生在人际压力情境各任务阶段的变化
    3 认知评价情绪调节对羞怯大学生情绪反应的影响
    4 研究意义与价值
    5 研究局限与展望
    6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肝癌病人慢性应激的测评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肿瘤及肝癌现状
    1.2 慢性应激及其评估
        1.2.1 慢性应激
        1.2.2 慢性应激评估的主要方法
        1.2.3 其他生理指标的应用
        1.2.4 非稳态负荷
        1.2.5 癌症和慢性应激
    1.3 认知能力和工作记忆
        1.3.1 癌症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1.3.2 工作记忆理论及模型
        1.3.3 慢性应激与工作记忆
        1.3.4 工作记忆与癌症
        1.3.5 工作记忆任务
    1.4 问题提出与假设
        1.4.1 问题提出
        1.4.2 假设
    1.5 研究创新
2 研究1肝癌病人的慢性应激评估
    2.1 目的与假设
    2.2 方法
        2.2.1 被试
        2.2.2 心理测量工具
        2.2.3 生理测量工具
        2.2.4 程序
    2.3 结果
        2.3.1 描述性统计
        2.3.2 人口学变量
        2.3.3 事件影响量表对生理指标的预测
        2.3.4 应激生理评估的简化
    2.4 讨论
3 研究2肝癌病人慢性应激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
    3.1 目的和假设
    3.2 方法
        3.2.1 被试
        3.2.2 测量工具
    3.3 结果
        3.3.1 应激量表与认知功能量表的关系
        3.3.2 应激量表与认知功能量表的回归分析
    3.4 讨论
4 研究3肝癌病人慢性应激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
    4.1 目的和假设
    4.2 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设计
        4.2.3 测量工具
        4.2.4 程序
    4.3 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人口学变量
        4.3.3 应激水平与工作记忆的关系
    4.4 讨论
5 总讨论
    5.1 应激水平的评估
    5.2 应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5.3 应激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5.4 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不同应激情境中正常青年男性心率变异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化刻板印象威胁对老年人目击记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D]. 李媛媛.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攻击性特质个体的重复应激反应及其情绪调节机制研究[D]. 许笑迎.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3]认知解离疗法在老年轻度认知障碍者知觉压力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葛晨希.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地铁乘客火灾应激反应及干预研究[D]. 林晓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5]老年人悲伤情绪调节与自主神经反应的关系[D]. 尹吉端.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自我悲悯与心理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应激感受的作用[D]. 邓菊. 中山大学, 2020(07)
  • [7]足球合作学习教学法对初一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D]. 吴东书.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生命威胁与非生命威胁情境下正、负向应激对风险决策的影响[D]. 陈炜.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9]羞怯大学生在压力情境中的情绪反应特点及调节方式[D]. 陈心怡.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肝癌病人慢性应激的测评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D]. 陈一尘.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不同压力情境下正常青年男性心率变异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