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两家企业首批实施债转股(论文文献综述)
周建新[1](2019)在《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文中提出东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曾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牺牲,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近年来东北经济的低迷令人关注——东北能否重振雄风,经济何时能走出困境,有没有已经脱困的范例?本文讲述的正是东
李昂[2](2019)在《基于TW集团市场化债转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状态,进入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常态。同时受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因此企业经营困难,债务违约风险不断攀升,杠杆率也为金融体系埋下了很大的风险隐患。为应对市场潜在的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杠、降成本和补短板五个方面,债转股则是非金融企业降低杠杆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施债转股,非金融企业可以降低杠杆率,优化资本结构,不仅如此,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扭亏为盈潜力、但因杠杆率过高、暂时陷入经营困境的企业可以摆脱困境,提高市场竞争力。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同时以附件形式发布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转股的指导意见》。我国以市场化、法制化为特征第二轮债转股,也称本轮债转股,正式启动。本轮债转股采用市场化模式。转股标的企业选择和转股方式更加市场化、法制化,政府不再作为主导方为债转股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债转股实施机构在选择转股标的企业时更加谨慎和保守。在债转股标的企业选择的具体方法上,虽然国家对债转股企业的范围作出原则性规定,但是对转股标的企业筛选指标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出现了企业签订债转股意向性协议比较多,但在具体落实时推进缓慢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速度。本文以正在进行市场债转股的TW集团为研究对象,对TW集团面临的债务困境及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从TW集团目前所处的行业地位、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技术实力、研发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债转股的相关政策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阐明了TW集团实施债转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研究基础上,设计提出了TW集团拟实施的债转股方案,并对方案具体实施步骤、退出方式和方案实施的风险和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保障方案顺利实施的相关建议。在债转股标的企业的选择和方案设计方面,本文研究结果可以形成一套操作方法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一定借鉴;研究结论有助于完善债转股理论体系,促进市场化债转股的顺利开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马麟[3](2019)在《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与防范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风险与金融体系风险不断积累,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报告中指出当前要重点警惕“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显然不良资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同时,影子银行也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交叉性金融风险最主要的来源,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业务一般来自于高度证券化、衍生化的业务,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由银行主导,银行表外理财产品和银行同业负债业务是其资金主要来源,资金主要流向委外投资等表外资产业务,所以,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为不良资产、表外业务及同业业务风险。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日益突出,而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本研究以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研究对象,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择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不良资产风险、表外业务风险及同业业务风险在内的三大类主要资产及负债业务风险,从理论上分析这些风险产生的机制,并对三类业务金融风险分别进行评估,然后整体上评估商业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针对性地提出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措施。本论文第二部分在梳理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就金融风险理论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理论进行了综述。包括系统性金融风险概念、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方法及实证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流动性金融风险产生原因、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演进及商业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方法;第三部分主要就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特点及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包括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特点及产生机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同业业务风险特点及产生机制。第四部分主要从实证角度评估了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首先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现状,发展趋势及地区分布特点的基础上,选择运用大数据分析预测框架Prophet预测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增长率发展趋势。接下来在描述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择200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的数据样本,通过计算金融稳定性指数,并运用VAR模型证明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同业业务在短期内,规模扩大对金融稳定性有促进作用,但是在较长时期内,规模扩张对金融的稳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五部分实证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选择我国15家商业银行的股票市场的2007年1月4日~2016年11月10日每日收盘价作为样本,构建了风险溢出效应的分位数回归模型,通过计算及比较15家商业银行VaR、CoVaR值会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一旦受到危机冲击发生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CoVaR与VaR相比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风险度量方法;在控制系统性风险方面,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比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强。最后,论文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措施。从总体上提出要促进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微观监管的有效统筹;要探索新型、有效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以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防范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措施;提出防范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措施。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风险(不良资产风险、表外业务风险及同业业务风险)角度出发,探究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和传导机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均有所创新;在构建风险溢出效应的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及比较了我国商业银行VaR、CoVaR值,度量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证明了我国商业银行一旦受到危机冲击会发生系统性风险溢出,从而为防范风险提供数据支撑;采用大数据分析预测框架Prophet预测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增长率的发展趋势,通过使用脸书开源的通用时间序列模型:大数据分析预测框架Prophet来适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间序列数据,其因变量涵盖了增长、周期和弹性假期多种因素,把时间序列风险预测问题转变成了一个曲线拟合过程,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并发现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同业业务规模变动对金融稳定指数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持续时间跨度,从而为制定监管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李晓凡[4](2019)在《债转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云锡集团为例》文中指出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企业背负着沉重的财务压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迅速上升,企业债券违约频出,为了解决现存的诸多问题,2016年3月,国家首次提出用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减轻企业杠杆压力的想法,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债转股相关指导意见,标明了我国正式开启新一轮的债转股。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以云南锡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主体,分析了云锡集团与中国建设银行签订的市场化债转股协议。首先介绍了云锡集团债转股方案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现状,再从云锡集团的角度分析了实施债转股方案的主要动机为:补充企业资金、降低财务风险、改善企业管理。通过分析云锡集团及云锡集团子公司锡业股份的财务数据、融资投资结构、市场表现、公司发展战略的调整等,可以看出债转股方案实施后,企业整体表现大大转好。最终得出结论:债转股方案实施后,云锡集团有效的降低了资产负债率,优化了资本结构,财务状况转好;在发展战略方面,企业开始专注主业,调整投资方向,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经营管理方面,债转股实施机构加入企业管理,对企业起到监督作用,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决策科学性。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债转股实施机构有了经营管理的权利,在优化企业管理的同时,可能会使管理决策重视短期利益而忽略长远发展,同时,从债转股方案实施的进程来看,债转股整体签约易,落地难的问题也亟待解决。最后针对分析的结论,本文分别从专注运营能力、完善信息披露、控制管理风险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通过本文对云锡集团债转股案例的分析,希望能够给后续实施债转股的企业一定的借鉴。
王晶莹[5](2017)在《A企银行与YW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结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内供给结构不平衡,企业高负债经营,运营效率不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增大,在这一背景下市场化债转股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运而生。本文以比较有代表性的YW公司市场化债转股为案例展开研究,探讨在供给侧改革这一新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如何进行市场化债转股合同结构设计的标的选择、组织安排及退出,研究了市场化债转股将会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的应对措施,以对新一轮债转股的实施形成一定的借鉴。最终进一步支持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完成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了解债转股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实施经验,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及案例分析法。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YW市场化债转股结构设计的特点有,标的选择以暂时遇到困难的国有企业为主;组织安排为银行作为主导,灵活运用基金模式;投资优质资产,资金市场化募集;退出方式灵活,设置风险控制。(2)YW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合同可以成功签订,既依托于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也是银行和企业双方的发展需求,债转股方案的结构设计可操作性强,设计灵活,满足各方需求。(3)通过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可,优化资本结构,平衡我国企业直接、间接融资比例;缓解企业财务风险,助企业度过暂时难关;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前化解银行不良资产风险。(4)风险控制方面,市场化债转股参与方众多,其中银行、债转股企业、社会投资方,均互相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风险,由此则会产生委托代理、资金被挪用等一系列风险。为应对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商业银行应理性预期债转股规模;社会、银行、企业各方应加强信息沟通并强化信息披露机制;银行及企业应建立合理的投资约束及激励机制、采取对资金进行监控等措施。在市场化债转股相关政策颁布后,虽然出现了相关的研究,但是现有研究均没有关联—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展示,缺乏具体的实证分析和深入的案例分析。本文的创新点是: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市场化债转股案例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陶子珏[6](2017)在《长航凤凰债转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债转股已经成为其资本市场重要的重组手段之一。我国经济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净利润持续下降,不良资产处置成了当务之急,国有企业无力偿还巨额债额,难以摆脱经营困境。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债转股符合宏观政策要求。“债转股”政策的推出取得了积极成效,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机制和盈利情况得到好转,我国不良资产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结构得以优化。然而过程中暴露的债转股贷款质量低下、企业扭亏成果不稳定以及建立现代企业治理制度不理想等是需要我们予以重视的。长航凤凰是全国最大的内河航运上市企业,在长江运输市场中有很高的占有率。但是由于巨额债务负担,导致企业亏损严重,发展乏力。本论文针对长航集团的现状,深入分析其债务成因,结合国家债转股的有关法规政策,运用经济学理论和企业发展相关原理,探讨了长航凤凰债转股的方案,介绍了债转股的具体内容和运作流程,并通过财务绩效体系的构建对债转股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全文首先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阐述国内外债转股的发展情况,以及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然后描述了本文分析所引用的理论基础,介绍了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企业控制权的理论、绩效管理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等和债转股相关的理论,为后续分析做好论证铺垫;第二章从我国债转股的历史发展情况展开介绍,先是介绍了债转股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然后描述了我国债转股的主要发展情况,对我国债转股中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等进行分析,并从债转股之前的发展情况介绍,强调了当前时期开展债转股的必要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紧接着进入本文的案例分析,以长航凤凰为实例展开分析,介绍了长航凤凰公司业务经营情况,分析了进行债转股的原因,并描述了长航凤凰债转股的方案,从财务绩效分析角度,对长航凤凰的债转股项目进行财务绩效方面的模型分析,通过模型检验,分析出财务绩效明显改善的原因,同时,从非财务角度进行了债转股的分析。最后分析了债转股的实施能使财务绩效得到改善的原因,总结了方案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对其他国有上市公司可借鉴的启示与经验。总而言之,债转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外国机构、国有商业银行的协调和配合,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债转股达到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目的。
周再明[7](2011)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将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金融体系,而且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量涌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必然要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和挑战。为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我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处置、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不良资产处置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良资产新增的问题依然存在。尽管在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上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但是,现行的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制度仍存在缺陷与不足,缺少相应的配套法规,以致在不良资产处置的具体操作中经常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本文围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不良资产处置中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要防范和化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并借鉴国外不良资产处置的先进经验,从法律层面来加强和保障不良资产的处置,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推动和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如下:引言:选题的现实意义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本章介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内涵及认定,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做了几个层面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不良资产处置的现实意义。第二章:对国外处置不良资产进行了比较分析,介绍和分析了美国、韩国、波兰处置不良资产的法律制度安排和处置效果等等,并对各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法律经验作了总结。第三章:本章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思考,重点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债转股、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四个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第四章:提出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对策,分别从制定单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建立健全债转股法律制度、完善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规定、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等方面构想,期望从法律上保障不良资产的处置。结束语: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刘铮[8](2006)在《转轨时期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方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金融中介为分析视角,以既有的主流经济学关于金融中介的理论为理论的出发点,以资产管理公司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内在经济特征的变化和由此引发的问题为切入点,着眼于既有理论所无法合理解释的转轨时期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方式,重新审视既有理论并做出相应的创新。本文的研究以转轨经济为背景,构建了对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方式的系统分析框架,这对于目前关于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方式研究零散和非系统的现状将是一个很好的改善。而且,本文的研究对于转轨经济中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方式的阐述、演进路径的预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首先对转轨时期金融中介功能进行了界定和分析,提出了在中国的经济变迁中,金融中介的功能是使私人贷方与国有借方建立金融联系,并以此为主线,阐述了这种联系的优势和缺陷,指出由于无法进行风险拆分,从而使转轨中的经济承受着日益累积的风险压力,因此,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比较好的贷款与一部分不良贷款分开,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成为外生性金融中介安排逻辑的必然延伸,从而对资产管理公司的产生及其在转轨经济中的功能进行了定位。 文章以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方式作为研究对象,依次对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收购、不良资产处置、运作中的败德行为、处置的影响因素、渐进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支持渐进转轨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存在一个不是按照商业原则,而是根据政府偏好运作的资产管理公司,因此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收购和政策性处置符合渐进转轨逻辑;(2)在现实运作中,资产管理公司存在着双重处置:一方面是一定程度上遵循政府偏好的处置方式,另一方面是一定程度上的商业化处置方式,从而在运作中采用半政策性处置与半商业性处置相结合原则。而由于资产管理公司风险外部化而收益内部化,从而出现了政策性不当处置和商业性不当处置并存的状态,这在转轨经济中也具有必然性。(3)在二次剥离中,采用半政策性收购与半商业化收购相结合的原则,既是国家对政策性不良资产的认可;而采取打折方式,不是按账面价值全额收购,也是对国有银行道德风险的制衡,与二次剥离方式相适应,处置也必然是遵循半政策与半商业性相结合的原则。(4)资产管理公司败德行为的分析模型揭示:剩余权益的分享比例的确定,对于其能否实现有效运作至关重要,因此当前存在的剩余分享软约束成为其败德行为不可忽视的诱发因素。而且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约束能力较弱,败德行为被发现的概率较低,也容易引发
蒋西[9](2005)在《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1999年我国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接受和处理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1.4万亿不良资产,5年来,通过综合运用各种处置方式,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目前为止,整体的处置情况还是远低于当初的预期。。本文首先以四大国有银行年报为依据,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总体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有效性的内涵及其研究意义;其次,在归纳其他国家处理不良资产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现状及有效性;最后针对我国处置方式的不足,探讨了提高我国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有效性的方法和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第一章主要论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有效性的研究意义。在本章的第一节中,简要介绍了全文所涉及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数据来源及统计原则,为全文的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二节以四大国有银行2003年度报表为依据,详细分析了该年末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总体情况。第三节首先简单论述了有效性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分别从国家、国有银行和企业的角度,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是有关部分国家化解不良资产问题的成功案例研究。第一节简单介绍了已有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其中分散处理模式可具体分为:内部消化模式、核销模式、购并模式、破产清算模式、债转股模式,而集中处理模式主要包括好银行/坏银行模式和不良资产流动模式。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一些国家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成功案例研究。本章的第三节,在前文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各国成功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经验。 本文的第三章深入分析了我国不良资产的处置现状及方式的有效性。在第一节中分别从资产管理公司和典型国有银行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其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以数据分析的方式,进一步证明我国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还不高。本章的第二节,分别从各种处置方式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影响其运用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相关法规不全,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政府行政干预过多,资产流动性不高等问题。 第四章阐述了现阶段提高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有效性的建议和措施。首先应进一步充分发挥政府指导作用。其次应加快产权改革步伐,为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有效性提供前提。最后为实现各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效益最大化,还需加强相关环节的建设。
李金迎[10](2004)在《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在1999年成立了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接收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通过5年的管理和处置,各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大胆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已经将一部分不良资产盘活、变现并通过债权转股权、资产与债务重组等方式使一些企业扭亏为盈,我国资产处置取得了初步成效。当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成立了5年,与当初国务院批准的10年存在期相比已经过去了一半。当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处置所存在的不良资产和如何转型的问题。随着存在期逐渐到达,这个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首先回顾了资产管理公司成立5年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要处置的不良资产的状况;然后分析了资产管理公司近5年以来的资产处置的主要方式——债转股、资产重组、不良资产的打包出售,详细分析了每种处置方式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之后探讨了用国际上比较常见的资产证券化方法处置不良资产;最后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本文认为,对于拟用债转股的方法处置的不良资产,应进行认真的分析,在详细的论证后做出选择,防止企业借机逃废债务,并重点寻找股权退出途径;对于债务重组的不良资产,要将债务重组和股权重组及企业改制结合起来,以取得最大最好的效益;对于出售的不良资产,一定要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并在出售后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本文认为,资产证券化实行目前在我国还有法律和市场上的障碍,但是可以开始尝试。如果可行可以逐步推开。资产证券化需要证券市场的配合。本文最终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在完成不良资产的处置后,可以合并机构和人员,逐步向大投行转变。
二、黑龙江两家企业首批实施债转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两家企业首批实施债转股(论文提纲范文)
(1)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
第一章生死煎熬 |
1 |
2 |
3 |
4 |
5 |
第二章山重水复 |
1 |
2 |
第三章柳暗花明 |
1 |
2 |
3 |
4 |
第四章撸起袖子加油干 |
1 |
2 |
3 |
4 |
后记不可或缺的补充 |
(2)基于TW集团市场化债转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
1.4.1 研究实现的创新 |
1.4.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2 债转股的概念界定及本文研究相关的基本理论 |
2.1 债转股概念的界定 |
2.1.1 债转股的定义 |
2.1.2 债转股的主要业务模式 |
2.2 债转股的发展历程 |
2.2.1 债转股在国外的发展 |
2.2.2 债转股在国内发展状况 |
2.3 当前我国实施债转股的必要性分析 |
2.4 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
2.4.1 企业战略分析理论 |
2.4.2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
2.4.3 公司治理理论 |
2.4.4 企业内控理论 |
3 TW集团的现状及实施债转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1 TW集团简介 |
3.1.1 生物燃料乙醇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
3.1.2 TW集团简介 |
3.1.3 TW集团业务介绍 |
3.1.4 TW集团经营情况 |
3.2 TW集团面临的财务困境及原因分析 |
3.2.1 财务状况 |
3.2.2 TW集团面临的困境 |
3.2.3 TW集团困境形成原因分析 |
3.3 TW集团债转股的必要性分析 |
3.4 TW集团债转股的可行性分析 |
3.4.1 外部环境优势分析 |
3.4.2 内部竞争优势分析 |
4 TW集团债转股方案设计与分析 |
4.1 方案设计背景和思路 |
4.1.1 方案设计背景 |
4.1.2 方案实施思路设计 |
4.2 设计方案情况 |
4.2.1 总体设计方案 |
4.2.2 TW集团产业转型发展基金 |
4.2.3 投资方式及退出方式设计 |
4.2.4 资金用途设计 |
4.2.5 方案实施可能存在的风险 |
4.2.6 实施效果预测和意义 |
5 TW集团市场化债转股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充分利用好国家生物能源领域的产业政策 |
5.2 完善TW集团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层经营能力 |
5.3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论文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金融风险理论 |
2.1.1 系统性金融风险概念 |
2.1.2 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 |
2.2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理论 |
2.2.1 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
2.2.2 流动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
2.2.3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演进 |
2.2.4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评估 |
3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特点及产生机制分析 |
3.1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体系 |
3.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特点及产生机制 |
3.2.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概况 |
3.2.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的原因 |
3.3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特点及产生机制 |
3.3.1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定义、特点及分类 |
3.3.2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产生机制 |
3.4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特点及产生机制 |
3.4.1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概况 |
3.4.2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的特点 |
3.4.3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来源分析 |
3.4.4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产生的机制 |
4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 |
4.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评估 |
4.1.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现状 |
4.1.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预测 |
4.1.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后续演化推测 |
4.2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同业业务风险评估 |
4.2.1 我国表外业务及同业业务发展现状 |
4.2.2 基于VAR模型的表外及同业业务风险评估 |
5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分析 |
5.1 引言及文献综述 |
5.2 实证方法与模型 |
5.2.1 VaR概念及计算方法 |
5.2.2 条件风险价值(CoVaR)概念及计算方法 |
5.2.3 分位数回归方法及其在计算CoVaR中的应用 |
5.3 指标选择与实证结果分析 |
5.3.1 银行股票收益率序列的描述性统计 |
5.3.2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分位数回归建模 |
5.4 主要结论 |
6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政策建议 |
6.1 促进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微观监管的有效统筹 |
6.1.1 加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配合,发挥整体调控功效 |
6.1.2 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结合 |
6.1.3 不断深化我国分业监管模式改革 |
6.2 探索新型、有效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以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 |
6.2.1 采取新型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必要性分析 |
6.2.2 我国资产证券化等新型不良处置方式实施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6.2.3 支持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创新工具处置不良资产 |
6.3 防范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措施 |
6.3.1 我国表外业务监管政策梳理 |
6.3.2 我国我国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建议 |
6.4 防范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措施 |
6.4.1 我国同业业务监管历程 |
6.4.2 规范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债转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云锡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研究法 |
1.2.2 案例分析法 |
1.2.3 演绎与归纳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理论基础 |
1.4.1 委托代理理论 |
1.4.2 企业资本结构理论 |
1.4.3 企业控制权随机依存理论 |
1.4.4 信号传递理论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2 债转股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 “债转股”的概念 |
2.2 文献综述 |
2.2.1 债转股的影响 |
2.2.2 债转股存在的风险 |
2.2.3 债转股研究的改进意见 |
2.2.4 文献评述 |
3 债转股实践总结及发展现状 |
3.1 首轮债转股 |
3.1.1 政策背景 |
3.1.2 首轮债转股的实施进程及结果 |
3.2 第二轮市场化债转股 |
3.2.1 政策背景 |
3.2.2 本轮债转股的实施分析 |
3.3 两轮债转股对比 |
4 云锡集团债转股方案及实施 |
4.1 案例公司简介 |
4.2 云锡集团首轮债转股方案 |
4.3 云锡集团第二轮市场化债转股 |
4.3.1 第二轮债转股实施背景 |
4.3.2 第二轮债转股方案及实施进程 |
4.4 第二轮债转股方案的动机 |
4.4.1 缓解资金链紧张问题 |
4.4.2 降低财务风险,获取投资机会 |
4.4.3 纳入新鲜管理力量,改善企业管理 |
5 债转股的影响分析 |
5.1 财务表现及融资能力方面 |
5.1.1 资产负债率下降,偿债能力增强 |
5.1.2 企业扭亏为盈,盈利能力增强 |
5.1.3 信用等级恢复,融资难度降低 |
5.2 发展战略及经营管理方面 |
5.2.1 调整投资结构,专注主业发展 |
5.2.2 改变管理环境,提升经营效率 |
5.3 市场表现方面 |
5.3.1 宣告签订债转股协议的影响 |
5.3.2 计划实施债转股增资方案的影响 |
5.3.3 收到增资款的影响 |
5.4 云锡集团两轮债转股影响对比 |
5.4.1 本轮债转股主要优势 |
5.4.2 其他措施预计影响 |
6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2.1 专注公司运营能力,保持核心竞争力 |
6.2.2 提高债转股项目落实速度,完善信息披露 |
6.2.3 正确处理银行方面的经营建议,控制管理风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A企银行与YW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结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不足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
2 文献述评 |
2.1 债转股国外研究 |
2.1.1 债转股的国际经验 |
2.1.2 债转股国际研究现状 |
2.2 我国债转股实施经验及理论研究 |
2.2.1 我国首次实施债转股的流程及效果 |
2.2.2 国内债转股理论研究 |
2.2.3 国内债转股案例研究 |
3 A银行与YW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 |
3.1 A银行与YW公司情况概述 |
3.1.1 A银行基本情况 |
3.1.2 YW公司基本情况 |
3.2 YW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结构设计 |
3.2.1 标的选择与组织安排 |
3.2.2 退出方式与风险应对 |
3.3 YW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 |
4 案例分析及相关讨论 |
4.1 YW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结构设计的流程及效果 |
4.2 YW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结构设计特点 |
4.3 YW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逻辑分析 |
4.3.1 市场化债转股成功签订的宏观条件 |
4.3.2 市场化债转股成功签订的直接因素 |
4.3.3 市场化债转股成功签订的间接因素 |
4.4 YW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结构设计的风险控制分析 |
4.4.1 债转股方案信息不对称风险 |
4.4.2 债转股方案的委托代理风险 |
4.4.3 债转股资金被挪用风险 |
4.4.4 商业银行资本占用加大风险 |
4.4.5 市场化债转股的风险应对措施 |
5 案例总结 |
5.1 我国两轮债转股的对比 |
5.2 市场化债转股的优势评价 |
5.3 案例研究的启示及意义 |
6 研究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本文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长航凤凰债转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基本框架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2 基本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我国债转股现状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2 债转股概念与特征 |
2.2.1 债转股概念 |
2.2.2 债转股特征 |
2.3 我国债转股情况分析 |
2.3.1 我国债转股的主要发展情况 |
2.3.2 我国债转股企业存在的问题 |
2.3.3 债转股顺利实施需要的保障条件 |
2.4 当前实施债转股的必要性 |
2.4.1 政府政策鼓励推行债转股 |
2.4.2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改革的需要 |
第三章 长航凤凰公司债转股方案和实施 |
3.1 长航凤凰公司简介 |
3.1.1 航运业发展情况 |
3.1.2 公司简介 |
3.1.3 长航公司的业务介绍 |
3.1.4 公司经营情况 |
3.2 长航凤凰债务形成的原因 |
3.3 长航凤凰债转股方案和实施 |
3.3.1 长航凤凰债转股的背景 |
3.3.2 选择债转股的必要性考虑 |
3.3.3 长航凤凰债转股方案 |
第四章 长航凤凰债转股前后的财务绩效分析 |
4.1 财务绩效指标分析 |
4.1.1 构建财务指标体系 |
4.1.2 构建判断矩阵 |
4.1.3 计算权重 |
4.1.4 各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5 绩效测评模型 |
4.1.6 综合财务绩效比较与分析 |
4.2 其他非财务绩效指标 |
第五章 长航凤凰债转股的启示 |
5.1 关于债转股方面的启示 |
5.1.1 长航凤凰财务绩效改善的原因 |
5.1.2 吸取的经验 |
5.2 总结与展望 |
5.2.1 总结 |
5.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述 |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内涵及认定 |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和成因 |
(一)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
(二)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
三、处置不良资产的现实意义 |
(一) 控制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转,有效避免金融危机发生 |
(二) 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
(三) 能加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
第二章 国外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经验与借鉴 |
一、美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 |
(一) 制订相关法律,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提供有效法律保障 |
(二) 建立专门机构,集中处置银行不良资产 |
二、韩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 |
三、波兰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 |
四、经验总结 |
(一) 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来保障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顺利开展 |
(二) 政府须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
(三) 进行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创新 |
(四) 设立专业机构或公司,集中处置银行不良资产 |
(五) 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有效防范不良贷款新增 |
第三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的法律问题 |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中的法律问题 |
(一)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概述 |
(二)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中的法律问题 |
二、债转股的法律问题 |
(一) 债转股概述 |
(二) 债转股中的法律问题 |
三、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的法律问题 |
(一) 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概述 |
(二) 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的法律问题 |
四、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 |
(一) 不良资证券化概述 |
(二) 不良资产证券化中的法律问题 |
第四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法律处置对策 |
一、制定单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 |
二、建立健全债转股制度 |
(一) 充分保障资产管理公司债权转股权的主体地位及利益 |
(二) 确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权退出的合理机制 |
三、完善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规定 |
(一) 境外资产证券立法的几种模式 |
(二) 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立法的建议 |
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转轨时期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不良资产 |
1.3.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
1.3.3 收购方式 |
1.3.4 处置方式 |
1.4 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
1.5 本文创新点 |
1.5.1 分析视角的创新 |
1.5.2 分析框架的创新 |
1.5.3 研究对象的创新 |
1.5.4 研究方法的创新 |
1.5.5 观点的创新 |
2 资产管理公司理论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1 金融中介与资产管理公司 |
2.1.2 金融中介与经济变迁 |
2.1.3 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 国内研究文献述评 |
2.2.1 经济变迁中金融中介的性质与演进 |
2.2.2 国内资产管理公司研究进展 |
2.2.3 研究特点 |
2.3 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方式:本文的观点 |
3 资产管理公司的中介定位 |
3.1 外生性金融中介安排逻辑的延伸 |
3.1.1 风险拆分的缺失与金融风险的积累 |
3.1.2 资产管理公司的产生 |
3.2 资产管理公司演进的模型分析 |
3.2.1 借方替代的金融支持模型 |
3.2.2 借方替代所导致的金融风险不断累积 |
3.2.3 资产管理公司介入后的金融支持模型 |
3.3 资产管理公司的存在性:基于信息与交易成本的分析 |
3.3.1 不对称信息与资产管理公司的信息生产优势 |
3.3.2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交易成本优势 |
3.3.3 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的优势 |
4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分析 |
4.1 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收购分析 |
4.1.1 不同收购原则的比较 |
4.1.2 采用政策性收购原则的必然性 |
4.1.3 对渐进转轨的支持 |
4.1.4 收购中的负债权剩余 |
4.1.5 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 资产管理公司二次收购分析 |
4.2.1 不同收购原则的比较 |
4.2.2 半政策性与半商业化相结合的收购原则 |
5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分析 |
5.1 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处置分析 |
5.1.1 政策性处置分析一:改制侵害金融权益的现象 |
5.1.2 政策性处置分析二:转股悖论的分析 |
5.1.3 政策性处置绩效的统计分析 |
5.2 双重处置与双重不当处置 |
5.2.1 不同处置原则的比较 |
5.2.2 双重处置 |
5.2.3 双重不当处置的并存 |
5.3 二次剥离处置方式的预测 |
5.3.1 不同处置原则的比较 |
5.3.2 半政策性与半商业性相结合的处置原则 |
6 资产管理公司败德行为分析 |
6.1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6.2 我国政府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 |
6.2.1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条件 |
6.2.2 委托代理关系的约束条件 |
6.3 败德行为的产生 |
6.3.1 模型的建立 |
6.3.2 模型分析:败德行为的诱发 |
6.4 败德行为的具体表现:案例分析 |
6.4.1 不良资产收购中的败德行为 |
6.4.2 不良资产处置中的败德行为 |
6.4.3 不良资产管理中的败德行为 |
6.4.4 财务管理中的败德行为 |
6.5 对策建议 |
6.5.1 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
6.5.2 加强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外部监管 |
7 不良资产处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7.1 处置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7.1.1 基本理论假设 |
7.1.2 样本与研究方法 |
7.1.3 实证结果分析 |
7.1.4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
7.2 处置进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7.2.1 不良资产处置的“抛物线”形态 |
7.2.2 处置进度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
7.3 对策建议 |
7.3.1 强化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 |
7.3.2 探索资本运营的有效途径 |
7.3.3 推进组织创新,强化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 |
7.3.4 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机制 |
7.3.5 积极实施差别化处置策略 |
8 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渐进改革 |
8.1 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模式 |
8.1.1 美国RTC发展模式 |
8.1.2 瑞典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 |
8.1.3 日本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 |
8.1.4 韩国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 |
8.2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渐进改革 |
8.2.1 制度变迁的内在渐进逻辑:理论支持 |
8.2.2 资产管理公司改革:渐进的逻辑 |
8.2.3 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路径选择 |
8.3 结语 |
9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1章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有效性的研究意义 |
1.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数据来源及统计原则 |
1.2 2003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
1.3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有效性的内涵及其研究意义 |
1.3.1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有效性的界定 |
1.3.2 衡量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有效性的指标体系 |
1.3.3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有效性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部分国家处置不良资产的成功案例研究 |
2.1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简介 |
2.1.1 分散处理模式 |
2.1.2 集中处理模式 |
2.2 部分国家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成功案例研究 |
2.2.1 美国的“好银行/坏银行”模式 |
2.2.2 韩国“资产证券化”模式 |
2.2.3 波兰“债转股”模式 |
2.2.4 匈牙利银行不良资产处理情况简介 |
2.3 各国成功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经验总结 |
2.3.1 政府的参与是各国成功消除银行不良资产的保证 |
2.3.2 发达的资本市场是各国成功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前提 |
2.3.3 有效的配套措施成为各国不良资产处置模式成功运行的关键 |
第3章 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及有效性研究 |
3.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概述 |
3.1.1 我国AMC的不良资产处置情况 |
3.1.2 典型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现状概述 |
3.2 我国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有效性研究 |
3.2.1 “债转股”方式的有效性研究 |
3.2.2 债务重组方式的有效性研究 |
3.2.3 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性研究 |
3.2.4 减让清收和法律诉讼方式的有效性研究 |
第4章 提高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有效性的建议与措施 |
4.1 进一步充分发挥政府指导作用,为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必要保障 |
4.1.1 审时度势,为不良资产处置制定更为全面的指导原则 |
4.1.2 加快立法步伐,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
4.2 加快产权改革步伐,是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有效性的必要前提 |
4.2.1 促使各处置主体明确银行不良资产的性质 |
4.2.2 进一步理顺形成银行不良资产的债权债务关系 |
4.3 加强相关环节建设,实现各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效益最大化 |
4.3.1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以市场化的方式公平公正地开展处置工作 |
4.3.2 加强金融机构和专业人才管理,为参与者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 |
4.3.3 做好资产评估工作,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 |
4.3.4 加快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改革,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
4.3.5 推行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步伐 |
4.3.6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现状分析 |
1.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取得的成就 |
1.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当前面临的问题 |
1.3 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依据 |
2.1 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
2.1.1 资产管理公司与欠款企业的博弈 |
2.1.2 纳什均衡 |
2.1.3 资产管理公司与欠款单位的博弈模型 |
2.2 资产组合理论 |
第三章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主要方式分析 |
3.1 债转股 |
3.1.1 债转股的作用 |
3.1.2 债转股过程分析 |
3.1.3 债转股的局限性 |
3.1.4 重构和完善债转股的设想 |
3.1.5 案例:黑龙江省佳木斯工农玻璃厂债转股 |
3.2 资产和债务重组 |
3.2.1 资产和债务重组的优点 |
3.2.2 资产和债务重组四个方面 |
3.2.3 资产与债务重组的在处置不良资产中的发展 |
3.2.4 案例:重庆渝钛白的重组 |
3.3 不良资产出售 |
3.3.1 不良资产出售的优点和不足 |
3.3.2 不良资产出售的几种方式 |
3.3.3 不良资产出售的发展 |
3.3.4 案例:华融出售不良资产 |
第四章 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创新——不良资产证券化 |
4.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 |
4.2 当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 |
4.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几项准备 |
4.4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方案设计 |
4.5 案例:韩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国际证券化 |
第五章 不良资产处置案例分析 |
5.1 北京水泥厂的债转股 |
5.1.1 基本情况分析 |
5.1.2 北京水泥厂债转股取得效果分析 |
5.1.3 北京水泥厂债转股的经验 |
5.2 安徽蚌埠热电厂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 |
5.3 河北发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债务追偿 |
5.4 中京大酒店不良资产的处置 |
5.5 石家庄华联商厦不良资产的处置 |
5.6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向美国花旗集团转让不良资产 |
第六章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前景 |
6.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处置 |
6.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 |
6.2.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运作的基础 |
6.2.2 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变革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运作的影响 |
6.2.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设计和发展前景分析 |
四、黑龙江两家企业首批实施债转股(论文参考文献)
- [1]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J]. 周建新.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9(11)
- [2]基于TW集团市场化债转股问题研究[D]. 李昂. 河南大学, 2019(01)
- [3]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与防范研究[D]. 马麟.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0)
- [4]债转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云锡集团为例[D]. 李晓凡. 苏州大学, 2019(04)
- [5]A企银行与YW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结构设计研究[D]. 王晶莹.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6]长航凤凰债转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D]. 陶子珏. 广东工业大学, 2017(02)
- [7]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 周再明. 复旦大学, 2011(08)
- [8]转轨时期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方式研究[D]. 刘铮. 西北大学, 2006(11)
- [9]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有效性研究[D]. 蒋西.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2)
- [10]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研究[D]. 李金迎. 天津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