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用电器专业理论教学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姚聪[1](2021)在《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实施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并列在一起,是我国教育政策的基本要求之一。有必要在学生当中发扬劳动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尊重和坚持劳动,崇尚劳动是最光荣、最高尚、最伟大、最美丽的原则。本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探讨了劳动教育实施的相关问题,分析了现代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原因,以促进劳动教育培训目标的实现,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本研究主要包含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以及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三种;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对访谈结果的整理分析,以及从中总结出来的小学高年级劳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是基于小学高年级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的改善策略。本研究综合使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将相关文献内容进行整理了和分析,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中的内容确定了本研究的维度,主要从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劳动教育实施的内容、方法、评价、效果、保障条件六个维度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足;劳动教育的内容安排不尽合理;劳动教育实施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方法单一,未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一般;劳动教育的保障条件缺乏。针对上述调查发现的问题,本研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参考劳动教育大纲,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和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和方法。
赵嘉琪[2](2021)在《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中期股权激励最初被美国公司用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随着经济的进步,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对股权激励的深入研究,认识到其还可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效果。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初利用股权分置改革推动企业更高效地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愈来愈多的公司利用股权激励来获取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然而,由于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一些公司在实施过程中未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在管理方法层面也不能对知识型员工进行高效的管理及制约。因此,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地找出并弥补原有的管理方式的短板。基于此,探讨美的集团股权激励计划的设置目的和对其实施效果评价,对于帮助企业更好地达成股权激励计划的目标,获取最优化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结合股权激励相关理论,在介绍美的集团各阶段股权激励计划内容和计划实施情况后,引出美的集团股权激励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其次,基于美的集团股权激励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以及股价变动分析评价,得出美的集团股权激励财务绩效总体提升、非财务绩效明显提高、股价稳定上涨的结果。最后,对方案存在业绩考核指标不够完善、行权价格设置与期望值偏差较大、激励模式的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并提出相关改善意见。所以本文的研究对已开展及即将开展股权激励的有关企业有一定借鉴参考价值,能够帮助其管理层更为科学合理地制定股权激励计划并科学地评价其实施效果,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王冰清[3](2020)在《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插图,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再现性和说明性的绘画,它依附于文本而存在。本文针对插图艺术在不同功能作用下的表现方法与发展现状,一方面回归插图原本解释说明的性质,一方面又以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出现,运用于各个领域。分析了插图定义扩展的必然性,论述了插图艺术经过扩展后的功能性转换、手法衍生、内涵变化。分析了“信息时代”的视觉文化背景插图的现状,讨论了插图艺术的功能性转换及运用多样手法表现的客观原因。进而从图解演绎与信息的视觉化呈现入手,分析不同领域对插图艺术的需求,直观再现、分析能力、传播效果、接受度等。突出了“以图解为方法”这一当下信息视觉化的需求和表现特征,分析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插图的图解方法在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及对视觉文化的影响,可以为插图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与参照。
何亚聪[4](2020)在《“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中的研究 ——以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行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由初、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产业大军。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因此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以下简称电器维修专业)肩负着为电子行业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这才是最基本的定位。新时期背景下,智能化的电子产品已是主流,智能手机、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各式各样的电子电器产品成为人们实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因此电子电器技术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创新电器维修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路径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中职电器维修专业的教学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理论课与实践课安排不够合理,时长分布不均,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然而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并没有达到这一标准,且实践课普遍安排在所有理论课结束之后,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论与技能的衔接,阻碍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发展;课堂教学活跃度不够,互动较少,面对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热情大打折扣,兴趣不高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另外现在中职学生几乎都是21世纪的孩子,时代特征与身心特点较过去有很大不同,比如个性张扬,对长远目标不够明确,喜爱电子产品,课余生活丰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等。为了改善上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对互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组合创新,取长补短,根据目前的教学和学生情况,融合形成“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并进行了教学实验。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有:1)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对照实验法等方法对互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了全面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并探究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实施路径。2)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了解目前中职电器维修专业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特点,为教学法的设计提供依据。3)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结合调查数据,编制了“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流程。4)通过实际的教学实验验证本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实验的结果,得出“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器维修专业的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加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陈程[5](2020)在《高中“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兴趣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但是学生对具体学科不同主题的兴趣却不尽相同。在物理学科中,“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是高中物理实验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的“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会为其提供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在此部分学习水平。因此有必要了解学生对此类实验的兴趣水平,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教学策略提高学习效果。本研究以人-客体理论、兴趣发展的四阶段模型以及自组织-目标信息理论为基础,开发和初步验证了高中“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以运用该量表测查了高中生对此类实验的兴趣水平。高中“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由4个维度、28个有效项目、3对说谎检测题构成,其4个维度为:电路实验现象及原理的兴趣、电路实验相关活动的兴趣、电路实验教学的兴趣以及电路实验设备及使用的兴趣。通过对该量表的信度分析得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7,表明该量表信度较好;通过对该量表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即“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较好,可以运用该量表测查学生此类实验的兴趣水平,以便更准确的评估学生对此类实验的兴趣水平。本研究应用高中“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完成了三项工作:1.测查了高中生对此类实验的兴趣水平,结果表明学生兴趣得分(取值范围是从28到140,中间值为84)的均值为90.02,各因子上的平均分除以该因子项目数所得值(取值范围是从1到5,中间值为3)在2.80-3.62之间。结果表明高中生对“电路及其应用”实验的兴趣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为更方便了解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本研究还建立了兴趣得分的百分等级分数常模。2.研究了高中生对“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与性别的关系。结果表明男女学生对此类实验的兴趣存在显着差异,男生的兴趣水平要高于女生。3.测查了高中生对“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与物理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中生对此类实验兴趣与物理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60,表明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与其兴趣水平间具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且学习成绩优良组对此类实验的兴趣水平要高于学习成绩不良组,两组学生的兴趣在整体水平及各维度上均具有显着性差异。
阮俊宇[6](2020)在《小学生劳动技能现状调查研究 ——以“L小”3-6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都是我国教育发展重要指导方针,开展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弱化、虚化现象还比较普遍,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并没有获得同等的地位,学校依旧推崇其他学科的学习,在课程实施上缺乏相应的学科建设和科学实施,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到底如何,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因此笔者决定对小学生劳动技能现状进行研究。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南京市L小三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同时对部分学校教师以及部分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开展小学生劳动技能现状调查,论文一共五章。第一、二章提出了小学生劳动技能现状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具体从选题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目前国内外劳动技能相关文献作了简要的综述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己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提出本文将要深入研究的具体方向。第三章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问卷分为四个维度:家务劳动技能、个人服务的技能、校务劳动的技能以及家庭及学校对学生劳动技能教授现状。从这四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小学生劳动技能整体水平不高,且在性别、年级以及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小学生劳动技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具体存在的问题有:劳动技能掌握不均衡、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差异较大、男女生与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家庭及学校对学生劳动技能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对劳动认识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个人。第五章笔者尝试从五个方面提出建议提高小学生劳动技能水平。一是改变学校与家庭的观念、二是开发课程资源扩大师资力量、三是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四是家校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五是政府给予支持完善保障制度。
吴恺华[7](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苏北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是改善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历来重视乡村工作,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发布的《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工作路径与建设重点,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将乡村建设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苏北作为江苏省内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城市经济显着提升,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在此基础上,苏北乡村也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乡村总体人居环境的提升具备较大潜力。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分析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特征,了解其发展状况,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对指导苏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促进苏北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基于宏观政策背景、区域发展背景、苏北乡村发展背景,确定整体研究方向,选定研究范围,确定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等,并且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已有研究进行充分研读,把握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脉络;其次,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理论研究,根据理论基础,确定乡村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与评价体系,将其划定为物质性要素与非物质性要素两大类;随后,根据确定好的构成要素与评价体系对苏北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特征分析,物质性要素方面,分析了苏北乡村的自然生态、空间组织、住房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非物质性要素方面分析了经济人口、社会生活、文化环境、政策体系等,并对特征进行总结;接着,对苏北乡村人居环境进行定量化的汇总评价,比较各县市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评价苏北乡村人居环境在区域中所处的地位;而后,从区位、经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政策等角度,研究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的影响因素;最终,综合上述所有研究,分析总结出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提升策略。
杨政[8](2019)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学生物理科学思维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将以核心素养为核心框架全面推行,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具体的学科课程落实,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将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分成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而初中阶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科学探究为手段,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物理观念,并最终形成责任与担当。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思维贯穿始终,是一项重要的关键能力。目前,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物理科学思维素养培养的相关研究比较少,缺乏具体的培养方法与培养策略的研究,因此,笔者围绕如何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寻求如何让初中生的物理科学思维素养得到较好发展的理论上以及实践上的突破。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论述了科学思维素养提出的背景,以及目前关于初中学生物理科学思维素养培养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不足并指出了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并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的分析。笔者简要阐述了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科学思维素养的内涵,并分析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相关理论。随后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的形式,对目前初中学生物理科学思维素养培养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与总结,发现目前学生在实际的物理情境中运用科学思维的水平不高,面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缺乏实验探究过程。针对发现的问题,笔者分析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目前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刚提出不久,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及时转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块上;部分教师虽然有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意识,但缺乏有效的培养途径与方法,导致培养效果不佳;目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水平。针对从调查问卷中发现总结出来的问题,结合科学思维素养的内涵,本文提出了培养初中学生物理科学思维素养的具体教学策略。要想培养好学生的物理科学思维素养,教师首先要有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意识,要具备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能力,还要掌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完成之后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对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水平进行正确评价。接下来笔者利用在中学实习的机会,在导师的指导下,依据部分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本文就《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力弹力》以及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为例来说明部分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经过实践探索,本文总结得出利用以上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同时也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自己的反思与展望,期待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更多的研究成果。
姚琪[9](2019)在《制造·营造·编造 ——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图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工业设计是多学科、多技术和多重审美观念的复合产物,它包含了一切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通过设计图的表达,才使得设计物的设计概念得以物化并外显,不仅如此,设计图控制着整个的生产过程,还承担着为受众正确解读的义务。因而设计对于生活的贡献,亦可理解为设计图的具体贡献。论文旨在探索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图学的规律原则及理论架构。论文首先针对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图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设计图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追溯。其次从设计方法角度,针对工业设计应用范围内的设计图进行分类,梳理出相应的系统,以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内容等多方面找寻各自系统中典型的表达方法,归纳总结出适应不同内容、目的的设计图的途径。最后在研究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图设计表达的基础上,利用视觉传达理论与视觉语意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从理论层面上意义研究(工业设计图学研究)、表达层面的理论研究(视觉表达过程研究)和工业设计图学的表达范式(图学表达范式)三个应用型研究层级,试图为工业设计图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建立一个稳定的理论基础。
虞天仙[10](2018)在《初中简单电路前概念转变的研究》文中认为初中物理的科学概念的掌握非常重要,科学概念如果学不好,会影响之后的物理学习。电学部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从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在电学部分存在很多前概念,这些前概念将阻碍学生学习科学概念。通过调查问卷,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电学之前存在很多前概念,经过学习之后,其中一些前概念还被保留。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前概念,笔者提出了几点转变前概念的策略:1、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2、利用实验和学生合作学习来设置冲突情境;3、鼓励学生认知结构重组;4、采用类比教学法建立类比模型。在笔者基于这些策略的教学设计中,当学生引发认知冲突后,即时建立一个新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及其改变。最后,笔者对提出的概念转变策略进行了实践性研究,根据所提的策略对简单电路单元进行了整体设计和教学实施,并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进行电学前概念测试题的检测。结果发现,实验班保留前概念的学生占比明显比对照班要少;实验班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班的,且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这说明了笔者基于转变策略的教学设计能较好地转变学生的简单电学前概念。
二、家用电器专业理论教学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用电器专业理论教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2.我国教育改革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
3.我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现状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1.核心概念界定 |
2.理论依据 |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三、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及产生原因研究 |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 |
1.对劳动的认识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2.劳动教育实施内容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3.劳动教育实施方法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4.劳动教育评价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5.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6.劳动教育保障条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
1.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 |
2.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单一 |
3.学校劳动教育方法不科学 |
4.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相对笼统 |
5.学校劳动教育保障条件不足 |
(三)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学生价值取向异化 |
2.学校劳动教育培养理念的偏差 |
3.核心素养在学校的劳动教育里的深度不够 |
4.劳动教育的实施以理论知识为主对实践活动重视不足 |
5.对劳动教育缺少评价机制 |
6.劳动教育资源不多缺少保障条件 |
四、改善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
(一)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明确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目标 |
1.教育者转变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识 |
2.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坚持兴趣引领 |
3.使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与核心素养接轨 |
(二)丰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及途径 |
1.加强劳动教育的联动性 |
2.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劳动实践活动 |
3.利用劳动情境开展问题解决式教学 |
4.努力营造一个美好的教育环境 |
(三)挖掘学校劳动教育资源 |
1.学校招聘劳动教学的老师 |
2.统筹资源开发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
3.创造性开发劳动课程 |
4.加强政策支持 |
(四)改革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方式 |
1.将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要求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
2.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
3.融入生活评价内容化抽象为具体 |
4.建立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的长期记录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B 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实施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2)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和国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股权激励 |
2.1.2 股权激励模式 |
2.1.3 股权激励计划 |
2.1.4 股权激励效果的界定 |
2.2 股权激励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股权激励效果评价的重点、方法和指标 |
2.3.1 评价重点 |
2.3.2 评价方法 |
2.3.3 评价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方案概况 |
3.1 美的集团简介 |
3.1.1 公司概况 |
3.1.2 公司发展历程 |
3.1.3 公司员工构成情况 |
3.1.4 股权变动状况 |
3.2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背景 |
3.2.1 美的集团实施股权激励动机 |
3.2.2 美的集团实施股权激励环境 |
3.3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计划制定情况 |
3.3.1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
3.3.2 合伙人持股计划 |
3.3.3 限制性股票计划 |
3.4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状况 |
3.4.1 首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实施 |
3.4.2 二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实施 |
3.4.3 三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实施 |
3.5 本章小结 |
4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 |
4.1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维度与指标体系 |
4.1.1 评价目标 |
4.1.2 评价维度 |
4.1.3 评价指标体系 |
4.2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财务指标评价 |
4.2.1 盈利能力 |
4.2.2 营运能力 |
4.2.3 偿债能力 |
4.2.4 发展能力 |
4.3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非财务指标评价 |
4.3.1 创新能力 |
4.3.2 人才保留与吸引 |
4.3.3 市场份额 |
4.4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股价变动评价 |
4.4.1 短期股价变动 |
4.4.2 长期股价变动 |
4.5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评价结论 |
4.5.1 财务绩效持续增长显着 |
4.5.2 非财务绩效全面提升 |
4.5.3 股价稳定上涨 |
4.6 本章小结 |
5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应持续完善的建议 |
5.1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需持续完善的目标 |
5.1.1 业绩考核指标结构相对单一 |
5.1.2 行权价格设置与期望值存在偏差 |
5.1.3 激励模式的匹配度略显欠缺 |
5.2 美的集团进一步完善股权激励的建议 |
5.2.1 不断完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
5.2.2 科学调整行权条件 |
5.2.3 提高股权激励方案匹配度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起源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插图相关性概念解读 |
一、图画 |
二、图像 |
三、图解 |
四、图式 |
五、图示 |
六、图谱 |
七、图形 |
八、图案 |
九、图法 |
十、图像化 |
十一、视觉化 |
第一章 :概念与延伸:功能的系列解读 |
第一节 关于插图概念的功能与表达方法 |
一、插图的再现性与表现性 |
二、插图的说明性 |
三、插图的技术性 |
四、插图的实用性 |
五、插图的图解方法 |
第二节 关于插图的分类与图解表达 |
一、技术性的图示 |
二、说明性的图解 |
第三节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图画与认知:信息的图解演绎 |
第一节 视觉符号与启蒙教育 |
一、看图识字 |
二、看图说话 |
第二节 板书图示与概念表达 |
一、简笔画与知识表达 |
二、视觉图示与原理推演 |
第三节 手绘图示与信息交流 |
一、现场草图与直观解读 |
二、边说边画与信息传递 |
第四节 手机信息与视觉的符号化 |
一、基本功能与使用方式导视 |
二、网络表情系列与情感语言交流 |
三、衍生扩展与动态变化解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与引导:使用说明及过程操作 |
第一节 原理结构与装配图示 |
一、家用电器的结构与功能表达 |
二、手工制品的工艺分析与制作流程 |
三、拼装玩具的构件与步骤说明 |
第二节 地域信息与图像引导 |
一、出行路线规划与插图手法 |
二、地形地貌的介绍与图像表示 |
三、特殊地图的不同用途与插图形式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科学与视觉:复杂原理的图示表达 |
第一节 人体解剖与医疗功用 |
一、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笔记 |
二、安德烈·维萨里的解剖学绘画 |
三、中医经络穴位的制图艺术 |
第二节 博物与手绘:动植物标本图解 |
一、《发现之美》与自然史考察的视觉笔记 |
二、乔治·居维叶的生物学幻想图示 |
三、标本图画与中国工笔绘画及郎世宁绘画的比较 |
第三节 建筑·图示:建造的结构与演示 |
一、彼得·埃森曼的《图解日志》 |
二、梁思成营造学社考察札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动与图式:动态的三维分解 |
第一节 体育运动的步骤图解 |
一、广播体操的推广与图示呈现 |
二、跳台跳水运动的姿势规范与得分说明 |
三、太极拳分解动作的图示演绎 |
第二节 舞蹈教学中的图示说明 |
一、现代舞的技术训练图示 |
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解说 |
三、体育舞蹈的技术规范 |
第三节 肢体语言与插图表现 |
一、手旗旗语的信号传达与航运保障 |
二、手语的学习与信息传递 |
三、魔术表演的动作分解与图示揭秘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归纳与总结:作为插图表达方法的图解 |
第一节 理性的图示 |
第二节 感性的图解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中的研究 ——以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用价值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三种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
2.1 三种教学法的界定及内涵 |
2.1.1 互动教学法 |
2.1.2 直观教学法 |
2.1.3 任务驱动教学法 |
2.2 三种教学法的特点(优势) |
2.2.1 互动教学法 |
2.2.2 直观教学法 |
2.2.3 任务驱动教学法 |
2.3 三种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
2.3.1 互动教学法 |
2.3.2 直观教学法 |
2.3.3 任务驱动教学法 |
第3章 中职电器维修专业教学现状及学生情况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及方法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调查方法 |
3.3 问卷设计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1 数据统计 |
3.4.2 教学现状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启示与建议 |
第4章 基于“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设计要素 |
4.3 “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方案 |
4.3.1 分析教学目标 |
4.3.2 分析学习者特征 |
4.3.3 分析学习内容 |
4.3.4 创设教学情景 |
4.3.5 设置互动型学习任务 |
4.3.6 设置互动型问题 |
4.3.7 设置直观展示或互动型示范 |
4.3.8 设计自主学习策略 |
4.3.9 设计教学评价 |
4.4 教学实施流程的设计 |
第5章 基于“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验 |
5.1 实验变量的设计 |
5.1.1 自变量的选择 |
5.1.2 因变量的监测 |
5.1.3 无关变量的控制 |
5.2 实验材料的编制 |
5.2.1 《电子电器维修基础知识测试卷》的设计 |
5.2.2 《学习任务评价量表》的设计 |
5.2.3 《学习兴趣调查问卷》的设计 |
5.2.4 教案的设计 |
5.3 实验的实施 |
5.3.1 实验对象 |
5.3.2 实验前测 |
5.3.3 实验过程 |
5.3.4 实验后测 |
5.4 实验结果的数据统计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
6.1.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
6.1.3 有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5)高中“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兴趣与学习关系的研究 |
2.1.2 兴趣的测量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兴趣与学习关系的研究 |
2.2.2 兴趣的测量研究 |
2.2.3 已有研究的启示 |
2.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2.3.1 研究内容 |
2.3.2 研究意义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兴趣的分类 |
3.2 兴趣理论 |
3.2.1 人-客体理论 |
3.2.2 兴趣四阶段模型 |
3.2.3 自组织目标—信息理论 |
3.3 概念界定 |
第4章 “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的开发 |
4.1 “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的开发过程 |
4.1.1 量表的形式 |
4.1.2 量表的维度 |
4.1.3 量表项目的编制 |
4.1.4 专家调查 |
4.2 “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的初测与修正 |
4.2.1 “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初测样本 |
4.2.2 数据的收集 |
4.2.3 项目分析 |
4.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 “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的再测与分析 |
4.3.1 “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再测样本 |
4.3.2 数据的收集 |
4.3.3 项目分析 |
4.3.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5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6 量表的信度 |
4.3.7 量表的效度 |
第5章 “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的应用 |
5.1 高中生“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水平 |
5.1.1 建立常模 |
5.1.2 “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水平情况 |
5.2 “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的影响因素 |
5.2.1 “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与性别的关系 |
5.2.2 “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几点讨论 |
6.2.1 “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的四维度 |
6.2.2 “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与性别、成绩现状原因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专家意见表项目 |
附录Ⅱ 高中“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正式量表)项目 |
致谢 |
(6)小学生劳动技能现状调查研究 ——以“L小”3-6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2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理论基础 |
1.4.1 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原理与当代教劳结合 |
1.4.2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重要理论 |
1.4.3 国家有关政策的推行 |
1.4.4 杜威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
1.5 本研究创新点 |
1.6 劳动技能概念界定 |
1.6.1 劳动技能的概念 |
1.6.2 劳动能力的概念 |
1.7 本研究劳动技能的范围选择(学校、家庭) |
第2章 L小学生劳动技能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2.1 研究方案的设计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工具 |
2.1.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 小学生劳动技能现状结果分析 |
2.2.1 家务劳动的技能现状 |
2.2.2 个人服务的技能现状 |
2.2.3 校务劳动的技能现状 |
2.2.4 家庭及学校对于学生劳动技能的教授现状 |
2.2.5 差异性分析 |
第3章 小学生劳动技能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3.1 小学生劳动技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3.1.1 劳动技能掌握不均衡 |
3.1.2 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差异较大 |
3.1.3 男女生与年级之间存在差异 |
3.1.4 家庭及学校对学生劳动技能培养不够重视 |
3.1.5 学生对劳动认识不足 |
3.2 小学生劳动技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3.2.1 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 |
3.2.2 不同家庭结构之间的教育差异 |
3.2.3 男女生发展的差异性以及高年级学业压力 |
3.2.4 学生缺乏对劳动重要性的认识 |
3.2.5 学校劳动教育资源有限 |
3.2.6 学生考核评价内容单一 |
第4章 增进小学生劳动技能的思考与建议 |
4.1 改变学校与家庭的观念 |
4.1.1 让教师和家长认识到劳动重要性 |
4.1.2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认知 |
4.2 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 |
4.2.1 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 |
4.2.2 培养相关教师,扩大师资力量 |
4.3 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 |
4.3.1 丰富考核内容,实现全面发展 |
4.3.2 改革考核方式,实现多元化考核 |
4.4 家校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
4.4.1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
4.4.2 家庭和学校同时进行教育 |
4.5 政府给予支持,完善保障制度 |
4.5.1 完善保障制度,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保障 |
4.5.2 政府给予资金支持,拓展教育资源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1.着作类 |
2.期刊类 |
3.报纸类 |
4.学位论文类 |
5.外国文献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教师访谈提纲 |
家长访谈提纲 |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致谢 |
(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苏北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
1.1.2 区域发展背景:发展梯度化、区域一体化下的苏北面临诸多挑战 |
1.1.3 苏北乡村发展背景:乡村现实与村民日益增长的诉求存在矛盾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 |
1.3.1 主体研究范围 |
1.3.2 核心研究范围 |
1.3.3 扩展研究范围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乡村 |
2.1.2 人居环境 |
2.1.3 乡村人居环境 |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乡村人居环境理论研究 |
3.1 理论基础 |
3.1.1 人类聚居学 |
3.1.2 人居环境科学 |
3.1.3 新型城镇化理论 |
3.1.4 环境行为学理论 |
3.2 构成要素 |
3.3 总体评价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特征分析 |
4.1 总体特征 |
4.2 物质性要素特征 |
4.2.1 气候优良、物产丰富的自然生态 |
4.2.2 大农田、线面结合的乡村空间组织 |
4.2.3 多样并存的住房与完善提升中的公共设施 |
4.2.4 建设与提升中的道路交通网络 |
4.2.5 参差不齐的市政基础设施 |
4.3 非物质性要素特征 |
4.3.1 发展与分化中的经济与人口 |
4.3.2 空心化逐步体现的社会生活 |
4.3.3 本土化为核心的文化环境 |
4.3.4 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 |
4.4 特征总结 |
4.4.1 以平原为基础组织环境要素 |
4.4.2 从区域上看相对滞后 |
4.4.3 从自身看不断发展 |
4.4.4 从内部看差异明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苏北乡村人居环境汇总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
5.1 定量评价体系 |
5.1.1 指标体系 |
5.1.2 数据来源 |
5.1.3 权重设置 |
5.2 评价模型 |
5.2.1 数据预处理 |
5.2.2 评价模型 |
5.3 评价结果 |
5.4 影响因素分析 |
5.4.1 区位 |
5.4.2 经济 |
5.4.3 自然环境 |
5.4.4 基础设施条件 |
5.4.5 政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策略 |
6.1 乡村振兴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关系 |
6.2 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问题 |
6.2.1 物质性要素方面 |
6.2.2 非物质性要素方面 |
6.3 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策略 |
6.3.1 物质性要素的优化策略 |
6.3.2 非物质性要素的优化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学生物理科学思维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核心素养概念界定 |
2.2 科学思维素养概念界定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2.3.2 终身教育理论 |
2.3.3 建构主义理论 |
3 初中学生物理科学思维素养现状调查 |
3.1 调查问卷目的 |
3.2 调查问卷编制与改进 |
3.3 调查实施 |
3.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3.5 主要结论 |
4 初中学生物理教学培养科学思维素养的策略研究 |
4.1 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
4.1.1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意识 |
4.1.2 提升教师素养,提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能力 |
4.2 寻找多种培养策略,充分培养学生思维 |
4.2.1 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
4.2.2 设置灵活串问,引导学生思维活动 |
4.2.3 运用课堂留白,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
4.2.4 利用实验探究,帮助学生体会思维 |
4.2.5 构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
4.2.6 描绘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表达 |
4.3 变革教学评价体系,合理评价学生思维 |
4.3.1 变革评价体系,正确评价学生思维 |
4.3.2 进行试题改革,正确测试学生思维 |
5 基于物理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实践 |
5.1 《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的教学设计 |
5.2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
5.2.1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 |
5.2.2 《力弹力》的实践总结与评价 |
5.3 学生课外科学探究实践活动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制造·营造·编造 ——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图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四节 选题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图学概述 |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图学概念与范畴 |
一、工业设计定义阐述 |
二、设计图学内涵研究 |
(一)图学涵义 |
(二)设计图学研究范畴 |
(三)工业设计图学研究范畴 |
第二节 图学的时代演变历程 |
一、中国古代图学时代发展 |
(一)中国古代图学起源及思想发端 |
(二)中国古代制图方法的发展演变 |
(三)中国古代制图表达方式的演变 |
(四)中国古代图学的应用 |
二、西方设计制图范式流变 |
第二章 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图学的方法 |
第一节 制造——产品类型的设计图 |
一、分类依据及范畴 |
二、设计图典型应用图例 |
(一)日用器具 |
(二)家用电器 |
(三)交通工具 |
(四)家具设计 |
第二节 营造——展示类型的设计图 |
一、分类依据及范畴 |
二、设计图典型应用图例 |
(一)展会 |
(二)展场 |
(三)展馆 |
(四)展具 |
第三节 编造——信息类型的设计图 |
一、分类及范畴 |
二、设计方法与设计图例 |
(一)图标设计 |
(二)图表设计 |
(三)UI设计 |
第三章 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图学的思想 |
第一节 设计图的视觉表达过程 |
一、设计认知过程 |
二、元素提取过程 |
(一)几何图形的提取 |
(二)线条元素的提取 |
(三)色彩元素的提取 |
(四)光影元素的提取 |
(五)比例关系元素的提取 |
(六)方向、位置和视角元素的提取 |
三、符号选择过程 |
四、视觉传播过程 |
第二节 设计图的设计表达方法 |
一、程序化的表达方法 |
(一)设计研究阶段的图纸形式 |
(二)概念设计阶段的图纸 |
(三)方案呈现阶段的图纸 |
(四)工程阶段的图纸 |
(五)营销推广阶段的图纸 |
二、观察化的表达方法 |
(一)线条与形状 |
(二)色调与纹理 |
(三)形体与结构 |
(四)空间与景深 |
三、想象化的表达方法 |
(一)推想表达 |
(二)解析表达 |
(三)构图表达 |
四、标准化的表达方法 |
(一)原理透析 |
(二)图纸规范 |
(三)平面制图 |
(四)立体绘图 |
(五)视图选择 |
(六)页面编排 |
五、概念化的表达方式 |
第三节 设计图的语意表达理论 |
一、功能性要素 |
(一)行业功能语意 |
(二)主要功能语意 |
二、表达性要素 |
(一)比例 |
(二)结构与形态 |
(三)色彩 |
(四)构图 |
三、传达性要素 |
(一)符号 |
(二)文字 |
第四节 设计图的表达对象及应用目的 |
一、设计师(乙方) |
二、需求方(甲方) |
三、生产制造方(丙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初中简单电路前概念转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1.3.1 国外关于电学前概念的研究 |
1.3.2 国内关于电学前概念的研究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物理概念 |
2.2 前概念 |
2.2.1 前概念的定义 |
2.2.2 前概念的特点与作用 |
2.2.3 物理前概念的形成原因 |
2.3 概念转变 |
2.4 认知冲突 |
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5.1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 |
2.5.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机制理论 |
2.5.3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2.5.4 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 |
2.6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章 前概念的调查和结果分析 |
3.1 调查研究的总体设计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测量工具 |
3.3.1 对没有学电学的初二学生的调查 |
3.3.2 对已学过电学的学生的调查 |
3.4 测试结果分析 |
3.4.1 对没有学电学的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
3.4.2 对学过电学的初三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
3.4.3 调查问卷总结 |
第4章 促进学生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
4.1 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
4.2 设置冲突情境 |
4.2.1 利用实验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
4.2.2 利用合作学习引发认知冲突 |
4.3 鼓励认知顺应,使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 |
4.4 采用类比教学法建立类比模型 |
第5章 基于概念转变理论的教学设计及其效果 |
5.1 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的教学设计 |
5.1.1 教学设计思路 |
5.1.2 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相关的前概念 |
5.1.3 教学设计 |
5.1.4 教学实施 |
5.2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的教学设计 |
5.2.1 教学设计思路 |
5.2.2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有关的前概念 |
5.2.3 教学设计 |
5.2.4 教学实施 |
5.3 串联电路电流规律的教学设计 |
5.3.1 教学设计思路 |
5.3.2 串联电路电流规律有关的前概念 |
5.3.3 教学设计 |
5.3.4 教学实施 |
5.4 电路故障判断的前概念转变 |
5.4.1 教学设计思路 |
5.4.2 电路故障判断的相关前概念 |
5.4.3 教学设计 |
5.4.4 教学实施 |
5.5 效果检验 |
5.5.1 设计思路 |
5.5.2 实践对象 |
5.5.3 即时后测分析 |
5.5.4 延时后测分析 |
第6章 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家用电器专业理论教学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实施研究[D]. 姚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 赵嘉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3]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D]. 王冰清.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中的研究 ——以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课程为例[D]. 何亚聪.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5]高中“电路及其应用”实验兴趣量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陈程.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小学生劳动技能现状调查研究 ——以“L小”3-6年级学生为例[D]. 阮俊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苏北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D]. 吴恺华.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8]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学生物理科学思维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D]. 杨政. 扬州大学, 2019(02)
- [9]制造·营造·编造 ——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图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姚琪.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10]初中简单电路前概念转变的研究[D]. 虞天仙. 苏州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