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街道工会组织非公企业开展工会知识竞赛

清河街道工会组织非公企业开展工会知识竞赛

一、清河街道工会组织非公企业进行工会知识竞赛(论文文献综述)

穆希琳[1](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雷江平[2](2020)在《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从建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劳动关系,从组织发动工人运动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一化三改”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劳动关系领域出台了有关劳动就业、工资分配、劳动保险、社会福利和工会制度等一整套劳动关系政策,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逐步确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晰。中国共产党在劳动关系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对于协调劳动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作为重要社会关系的劳动关系的发展,更需要不断化解在劳动领域的矛盾与冲突,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劳动关系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本研究立足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期实践,对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进行了初探,分析了问题,解剖了案例,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原则目标和对策措施。本研究的主体一共有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对诸如劳动关系及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等进行解读。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的逻辑,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内在联系与逻辑。本章是本文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实践探索的分析,在对不同历史阶段劳动关系实践的分析基础上,分析建党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成效与基本经验。本章是本文分析的经验基础。第四部分探索分析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建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的中国化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和谐劳动关系的提出,最后总结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生成逻辑和历史地位。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形成的原因,问题主要来自制度体系、协商机制等方面,而形成的原因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人代际更替、新媒体广泛应用,以及“三新”就业模式带来的挑战等。第六部分主要分析地方或基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典型案例,并以此探讨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工会如何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或劳动关系治理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七部分主要分析面对新挑战或障碍,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方针政策调整和具体的实施对策。总之,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劳动关系总体是和谐的、稳定的。与此同时,也面临诸如法律法规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劳动关系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还专门下发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成为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纲领性文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推动实现和谐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殷娉玥[3](2020)在《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以上海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解决社会新矛盾,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在这一工作过程中,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群团组织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力量凭借。2015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党的群团组织工作会议,整体推动群团组织改革,要求以工会、妇联、共青团委代表的各类群团组织激发自身组织活力,增强对于服务对象的联系、组织、动员能力,强化自身组织的“枢纽化”性质,与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发生联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同参与。就中央这一改革要求,由于所服务对象包涵各行各业各类型企事业单位职工,工会改革的重要性尤为凸显。以上海地区为例,在改革过程中,地区工会不断调整自身工作形式,积极寻求与社会组织进行工作联合,相应职工服务项目跨出具体企业范围,在一定区域(如商圈、工业园区、楼宇、创新企业孵化基地等用工单位集中区域)实现了工会职工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初步实现了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参与,就国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起到了有益作用。对此,本文整体梳理现有研究就这一主题的关注点,结合中央改革意见提出后工会改革实例,梳理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逻辑和现实依据。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群团组织,工会一方面是党政管理的助手,负责实现党对于职工群众的联系,具有“政治性”;另一方面,工会自身仍是“群众性”组织,代表职工群众利益,强调组织工作独立性与自治性。双重属性相互结合,使得工会区别于居委会、街道以及其它社会组织,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为此,本文以上海地区工会为例,重点探讨工会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问题:非公企业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党群共建中的基层党工共建问题、工会与社会组织合作中的工会购买服务问题,通过具体案例进行相应论证。基于调研观察发现,上海地区工会改革对其工作成效的提升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健全街镇“小三级”工会组织体系、拓展工会组建和职工入会方式以及建设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基层工会变得更有活力、更贴近职工群众;另一方面,借助党群共建、培育社会组织以及购买服务等工会社会化发展方式,工会增强了其“枢纽型”组织作用,提升了对于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强化了党与社会的联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经历前期改革,基层工会仍要切实增加其独立性和代表性,探索自下而上的集体协商路径,进而在调解劳资冲突、切实维护职工权益等方面发挥更为实质作用。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体现了中国工会改革背后呈现的“讲政治+讲服务”的组织理念和行动逻辑,回应了全国总工会“维权服务+维稳建设”的组织发展要求,在满足党政工作要求的同时充分回应广大职工群体需求,随着其组织服务的日益社会化发展,工会也将在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范春英[4](2020)在《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农民工权利维护面临着新的课题,农民工维权意识更加突出,制度化维权的意愿更加强烈,这对政治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工权利维护关涉社会稳定,关涉政党认同和政治体系合法性支持。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性群团组织,工会在引领社会治理,促进农民工权利维护方面有着特殊优势。理论上,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有着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现实中,以工会为代表的维权路径的制度供给能力却有待提升。如何将农民工纳入到有效的制度化维权机制,创新工会工作机制,以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成为工会组织面临的重要挑战。“外联内合”机制是S省工会系统的创新工作机制,是勾连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切入点,是将农民工权利维护纳入制度化轨道的具体探索。机制涉及两个面向:“外联”和“内合”。“内合”是指工会系统内各层级工会、各类别工会、工会的各个部门的建设,强调内部的整合;“外联”主要指工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工会系统外的资源的联系,强调对外的联合和统合。通过对S省L市和Y市进行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我们从“内合”、“外联”、机制整体三个层面对机制运行的机理、两市机制的各自优势、机制运行的困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机制的改进一方面需要从健全工会组织、突出工会维权主责主业等各方面强化工会系统内部的整合性;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吸纳农民工入会、强化工会自主性、充分发挥工会纽带作用。强化工会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工商联、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联系。其中关键的是,工会必须立足于中国政治体系中的独特定位,充分发挥优势,依托政治资源,理顺多元关系。以“外联内合”机制为依托处理好条块统合关系,塑造多元参与模式,构建社会治理网络,以社会治理促进国家治理,切实将农民工权利维护纳入有效的制度化轨道。

李娅荻[5](2020)在《徐州市工会组织在弘扬工匠精神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必须重振实体经济,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就需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强调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弘扬工匠精神是工会工作题中应有之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工会要协同各个方面为大国工匠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为工会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才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当前,徐州发展迈上新征程,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需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良好风尚。研究徐州工会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对策,有利于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创新的工匠人才,从而推动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建设;有利于徐州工会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全市职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发挥主力军作用;有利于徐州工会为全市职工提升素质,提高待遇,岗位成才搭建更多平台,当好职工贴心人娘家人;有利于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技术人才激励、教育、培训等相关政策提供指导,推进徐州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建设,从而推动徐州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首先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阐述了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有着组织、制度、经费三大优势条件,从涵养职工职业精神、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加强职工维权服务、提高职工主人翁地位四个方面总结了徐州工会的主要做法;然后指出了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最后,学习借鉴了国内先进地区工会的有关经验做法,从促进工匠人才赋能成长,加大激励保障工作力度,推进数据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强化工会自身建设四个方面为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提出了对策建议。

牛方舟[6](2019)在《群团改革背景下工会组织群众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工会为例》文中认为工会是职工群众自愿结合而形成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职工群众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组织、团结、服务职工群众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和非公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和职工队伍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和变化,劳动关系越来越趋向于市场化、法制化、多元化,工会组织因此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当前新的形势对工会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但是工会仍然沿用原有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和方式方法,这就导致了基层基础薄弱、组织覆盖面不足、代表性广泛性不够、维权服务力度不强等问题越来越凸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脱离群众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级工会组织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自上而下改革。2015年7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群团工作会议,在会上作出了群团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就此拉开了群团组织全面改革的序幕。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团组织,工会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重点围绕巩固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工会改革。在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之中,群众性是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是工会改革和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如果脱离了职工群众,工会就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价值和意义,一旦偏离了群众性,工会就容易走向行政化、官僚化。鉴于此,作为一名工会工作者,本人认为研究工会组织群众性对破解“四化”问题、提高工会改革成效和推动工会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把工会组织群众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工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角度探究了现阶段济南市工会实践群众性的现状,分析了其偏离群众性的具体问题和产生原因,最后提出了增进工会组织群众性的对策措施。本文主体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工会组织的基本概念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济南市工会的基本情况及其落实群众性的举措,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从职工群众的角度进一步探究了工会组织落实群众性现状。第四部分结合笔者工作经历和调查访谈情况,梳理出了工会组织偏离群众忤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部从扩大工会群众覆盖面、改进工会组织架构、完善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大维权工作力度五个方面提出了增强工会组织群众性的举措和建议。

周燕存[7](2019)在《提升民营企业工会的维权功能研究 ——以昆山市Z镇为例》文中认为随着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多样化的劳资矛盾。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工会的维权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基本职责的工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关注民营企业工会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是否发挥了作用,为强化维权功能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这对发展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劳动关系的特点解释了强化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功能的重要性,梳理了企业工会维权的内容、机制和途径。以昆山市Z镇的民营企业工会为考察对象,运用实地研究法描述了Z镇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功能发挥的现状。根据新制度主义理论从制度环境、行动策略两个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当前民营企业工会不能有效发挥维权功能的原因有四点:一是工会维护职能的双重属性和劳动者群体多元化诉求多样化;二是工会组织的人力和财力过度依赖企业,工会组织行政化;三是缺乏法律制约和监督保障体系;四是工会、企业和劳动者对工会维权认知和维权动力不足。基于理论和实地研究,运用协商民主理论结合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对应的强化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功能的具体对策。本文认为,企业和劳动者是利益的共同体,充分发挥工会的维权功能共建和谐劳资关系是劳动者也是企业的诉求。工会应理清与企业、党、国家和劳动者的关系回归维权职能,实现工会的民主性和代表性,切实维护劳动者利益。健全法律制约和监督保障体系,明确维权内容和途径。创新维权制度完善运行机制,运用企业工会三方协商制度,切实履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通过行政机制从源头履行工会的维权职能。通过以上对策希望能够推进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制度创新,有效发挥工会维权功能,进而为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提供有益的思路。

毛莉佳[8](2019)在《协同治理视角下基层工会的社会整合机制研究 ——以宁波市北仑区“小三级”工会建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央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背景下,针对基层工会脱离群众的现实问题,中国工会开启了以“强基层”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旨在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出发,通过创新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工作方法,进而推动工会工作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回顾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以协同治理作为理论分析视角,在构建社会整合机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采用个案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以北仑区“小三级”工会为代表的创新实践及其成效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个案的拓展研究,提出改进基层工会社会整合能力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北仑区“小三级”工会通过完善基层工会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夯实了工会基层基础,有效扩大基层工会覆盖面,提升了基层工会活力,实现了国家力量向非公企业的渗透,一定程度上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但对照社会整合的目标,其社会整合方式仍然存在利益表达渠道不够畅通、协商沟通呈现表层化、共识凝聚不够有力、社会参与程度不高、评估反馈方式科学性低的运行困境。为此,提升基层工会的社会整合能力,必须立足职工群众利益分化的实际,积极构建以利益表达为核心,以沟通协商为保障,以共识凝聚为基础,以社会参与为依托,以评估反馈为动力的“五位一体”的社会整合机制,进而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有效整合职工群体。

武兵[9](2018)在《创新工会工作体制机制,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基层工会工作改革创新的实践与研究》文中认为工会工作的落脚点在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基层工会是工会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其工作重点和难点又主要突出在非公经济单位的工会工作方面。本文结合对近年来各级工会组织加强基层工会工作改革创新实践进行的跟踪研究,对来自基层的创新经验、改革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对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各项工作,特别是做好非公单位工会工作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山西省总工会干部学校课题组,郭凤萍[10](2017)在《关于基层工会“三基”建设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以山西省阳泉市为例》文中指出通过调研发现,山西省基层工会特别是一些市(县)区的基层工会组织不强、基础工作不实、基本能力不够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了一些工会组织对职工的吸引力不强,职工自愿加入工会组织的动力不足。探究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脱离职工"上,影响了工会工作的质量和成效。本报告围绕着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工会"三基"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清河街道工会组织非公企业进行工会知识竞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河街道工会组织非公企业进行工会知识竞赛(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工会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1.2.3 互助互济
        1.2.4 工会互助制度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1.3.3 论文篇章结构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现实意义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国内文献回顾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2.2 国外文献回顾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2.3.1 学术贡献
        2.3.2 研究局限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简评
    三、研究逻辑与方法
        (一)研究逻辑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劳动关系
        (二)劳动关系冲突
        (三)和谐劳动关系
    二、基础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在海外的发展
        (三)其它劳动关系理论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逻辑分析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逻辑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由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先锋队”属性所决定的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所决定的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由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最高目标
        (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方针
        (三)通过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逻辑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促进企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探索
    一、和谐劳动关系的探索过程
        (一)“劳资两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
        (二)调整劳资关系: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
        (三)建立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成效
        (一)职工合法权益逐步得到保障
        (二)职工参与制度逐步建构与完善
        (三)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健全
        (四)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逐步建立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经验
        (一)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二)多方参与,以工会为主体
        (三)以劳资和谐为核心理念
        (四)以协商协调为主要手段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探索
    一、理论探索的基本过程
        (一)和谐劳动关系命题的提出
        (二)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基本形成
        (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二、理论探索的主要成果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逐步确立
        (二)在宏观层面,积极创新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三)在中观层面,加强区域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
        (四)在微观层面,大力推进劳动争议“大调解”机制建设
        (五)在操作层面,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风险评估机制
    三、理论成果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成果具有明显的国情特征
        (二)理论成果具有明显的初级阶段特征
        (三)理论成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四、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
        (一)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
        (二)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问题剖析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一完备的劳动法律体系尚未形成
        (二)三方协商机制作用发挥有待加强
        (三)冲突事件破坏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所有制结构变化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三)经济下行压力和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
        (四)农民工群体和职工队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五) “三新”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六)新媒体广泛应用和外部势力渗透的影响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案例分析
    一、实验探索:正在形成的地方/基层经验
        (一)激活基层工会:深圳工会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
        (二)培育社会组织:狮山树本产业家园
        (三)前端化解冲突:广州市海珠区“三方联调中心”
    二、有效化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选择
        (一)劳资冲突的化解与路径选择
        (二)实践探索实现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逻辑
    三、适应与变革:中国工会在开放中演进
        (一)演进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局限
        (二)在变革中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完善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和对策
    一、进一步明确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
        (一)以共建共享为原则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以互利双赢为目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以法治方式为抓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以作风建设为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进一步完善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一)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政策体系
        (二)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
        (三)发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
        (四)推动实现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以上海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介绍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和行动策略
    第一节 党的工会理论及工会组织的定位
        一、工会组织的性质
        二、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
        三、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工会组织的职能调整
    第二节 工会同其他治理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优劣势比较
        一、居委会:科层制模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优劣表现
        二、社会组织:新兴力量的参与优势与难度
        三、工会:间于党政管理与社会服务之间的群团力量
    第三节 上海地区工会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行动策略
        一、建设“职工服务站”使工会在基层治理中更紧密联系群众
        二、工会创新实事项目在基层治理中提升服务职工本领
        三、激活工会主席活力提升工会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
第三章 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性问题分析
    第一节 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工会改善劳动关系问题
        一、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必须首先解决非公企业建会问题
        (一)非公企业工会组建情况
        (二)“四位一体”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体系建设
        二、工会稳定劳资关系对基层治理的作用
        (一)具有独立性和代表性的工会能够在基层治理中起到维护职工群众利益作用
        (二)劳资自治、集体博弈的集体协商谈判模式稳定劳资关系
    第二节 党领导下的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分析
        一、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中“党工联建”模式
        (一)“党工联建”的工会工作模式分析
        二、党领导下的工会与居委会协同治理分析
        (一)“三位一体”协同治理
        三、工会柔性化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一)工会创新凝聚职工新方式
        (二)工会参与社区治理路径分析
    第三节 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下工会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形式发展
        一、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形式:工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
        (一)工会购买社会服务概况
        (二)购买服务环节增进工会与社会力量的沟通
        二、“社会服务”的改革模式
        (一)工会参与基层治理创新的“枢纽型组织”转型
        (二)适用性与挑战
第四章 工会进一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困境与建议
    第一节 明确基层痛点,争取党政资源支持
        一、非公企业工会组建缺乏积极性
        二、加强工会与政府、企业沟通,优化联席会议制度
    第二节 加强工会独立性建设,提升职代会运行质量
        一、部分工会欠缺代表性未能很好履行职能
        二、创新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建设
    第三节 充实枢纽型组织力量,加强工会社会化工作
        一、工会社会化工作问题分析
        (一)顶层设计、政策支持与工作机制问题
        (二)职能规定、条件保障与功能发挥问题
        二、工会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创新实践
        (一)充实力量、建设专业队伍
        (二)加强社会组织培育职责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2019年2月15日:上海市外滩总工会访谈内容
    附录二:2019年3月1日:上海市杨浦区总工会访谈提纲
    附录四:上海市松江区方松街道调研记录
    附录五:2019年5月29日: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本田motor访谈提纲及访谈记录整理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以工会“外联内合”机制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必要性分析
        1.1.2 以工会“外联内合”机制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可行性分析
        1.1.3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述评
        1.2.1农民工维权现状研究
        1.2.2 农民工制度化维权研究
        1.2.3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进路
        1.3.2研究重点和难点
        1.3.3 创新点
        1.3.4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工
        2.1.2 农民工维权
        2.1.3 “外联内合”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
        2.2.2 社会治理
第3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运行现状——以S省L市和Y市为例
    3.1 两市代表性分析
        3.1.1 两市相关概况
        3.1.2 两市典型特点
    3.2 两市“外联内合”机制运行现状
        3.2.1 对农民工的吸纳
        3.2.2 工会维权切入点
        3.2.3 工会维权重点
    3.3 “外联内合”机制对工会维权影响评析
        3.3.1 “内合”优势方面
        3.3.2 “外联”优势方面
        3.3.3 结论
第4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运行困境
    4.1 “内合”层面
        4.1.1 人员力量
        4.1.2 基层工会
        4.1.3 产业工会
        4.1.4 非公企业工会
    4.2 “外联”层面
        4.2.1 工会与农民工关系
        4.2.2 工会与政府关系
        4.2.3 工会与社会组织关系
        4.2.4 “外联内合”机制的形式化
第5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改进措施
    5.1 “内合”层面
        5.1.1 健全工会组织
        5.1.2 突出维权主业
    5.2 “外联”层面
        5.2.1 积极吸纳农民工
        5.2.2 强化工会自主性
        5.2.3 发挥工会纽带作用
    5.3 健全“外联内合”机制下的社会治理网络
        5.3.1 处理好条块统合关系
        5.3.2 塑造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徐州市工会组织在弘扬工匠精神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理论基础与弘扬工匠精神的联系
3 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的优势和做法
    3.1 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的优势
    3.2 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的做法
4 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
    4.1 培育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有待加强
    4.2 调动职工积极性有待加强
    4.3 数据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4.4 基层工会作用发挥有待加强
5 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
    5.1 工匠人才培育力度不足
    5.2 激励保障工作不完善
    5.3 信息化建设不成熟
    5.4 工会自身建设不完备
6 国内先进地区工会弘扬工匠精神的做法与启示
    6.1 国内先进地区工会弘扬工匠精神的做法
    6.2 国内先进地区工会弘扬工匠精神的启示
7 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的对策建议
    7.1 促进工匠人才赋能成长
    7.2 加大激励保障工作力度
    7.3 推进数据管理信息化规范化
    7.4 强化工会自身建设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群团改革背景下工会组织群众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工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I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阐述
        2.1.1 工会的组织体系
        2.1.2 工会的职责职能
        2.1.3 工会的群众性
        2.1.4 工会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
        2.2.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第三章 济南市工会组织群众性现状分析
    3.1 济南市工会实践群众性的举措及成效
        3.1.1 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3.1.2 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
        3.1.3 打造普惠服务体系
        3.1.4 开展职工群众维权行动
    3.2 济南市职工群众访谈与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3.2.1 访谈提纲设计与访谈对象选择
        3.2.2 访谈总结与结果分析
        3.2.3 调查问卷设计及发放
        3.2.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工会组织偏离群众性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工会组织偏离群众性的主要问题
        4.1.1 工会群众覆盖面不足
        4.1.2 基层工会组织力量薄弱
        4.1.3 工会普通职工群众代表比例偏低
        4.1.4 工会维权服务力度有待提高
        4.1.5 工会服务载体平台建设滞后
    4.2 工会组织偏离群众性的原因分析
        4.2.1 角色冲突与定位模糊
        4.2.2 组织结构落后与资源配置失衡
        4.2.3 工作方式滞后与群众意识淡薄
第五章 增强工会组织群众性的对策措施
    5.1 改进组织结构,提高工会组织广泛性代表性
        5.1.1 明确工会职能定位
        5.1.2 改进工会领导班子人员构成
        5.1.3 提高职工群众代表比例
        5.1.4 充实基层工会工作力量
    5.2 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扩大职工群众覆盖面
        5.2.1 推进私营企业和新兴领域工会组织建设
        5.2.2 建立健全产业工会组织体系
        5.2.3 推动群团阵地共同体建设
    5.3 健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密切与职工群众联系
        5.3.1 健全联系基层、服务职工长效机制
        5.3.2 探索“互联网+工会”工作新机制
        5.3.3 完善工会工作任务形成和评价体系
    5.4 聚焦职工群众需求,推进职工群众服务体系建设
        5.4.1 深化精准帮扶救助工作
        5.4.2 推进职工普惠服务工作
    5.5 加大维权工作力度,切实保障职工群众合法权益
        5.5.1 健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
        5.5.2 推进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5.5.3 加大职工群众法律维权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提升民营企业工会的维权功能研究 ——以昆山市Z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三、分析框架
第二章 工会维权及维权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营企业
        二、维权功能
    第二节 工会维权的相关理论与理论适用性
        一、新制度主义理论
        二、协商民主理论
        三、理论适用性分析
第三章 Z镇民营企业工会维权现状
    第一节 维权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企业工会法定的维权职能
        二、维权机制
    第二节 昆山市工会维权实践
        一、昆山简介
        二、维权职能履行概述
    第三节 Z镇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功能现状
        一、Z镇简介
        二、维权机制运行现状
        三、维权功能发挥的现状
第四章 工会维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维权存在的问题
        一、对工会维权角色缺乏承认
        二、维权功能缺失与错位
        三、工会代表权内容模糊代表权虚设
        四、重维稳轻维权
    第二节 维权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认知要素:工会角色模糊及劳动者多元化
        二、规范要素:工会组织行政化过渡依赖企业
        三、规制要素:缺乏法律制约及监督保障体系
        四、行动策略:理念认知和维权动力不足
第五章 有关城市工会维权实践和维权启示
    第一节 义乌市维权实践
        一、义乌市简介
        二、社会化维权机制
        三、源头维权机制
    第二节 泉州市维权实践
        一、泉州市简介
        二、拓展维权网络
        三、注重民主管理
    第三节 维权启示
        一、加强宣传拓展维权网络
        二、建设专业的维权队伍
        三、创新维权机制
第六章 强化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功能的对策
    第一节 回归维权角色
        一、理清关系
        二、实现工会的民主性和代表性
        三、切实代表劳动者利益
    第二节 健全法律制约与监督保障体系
        一、更新立法理念
        二、明确维权的内容和途径
        三、建立维权职能监督制度
    第三节 创新维权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一、建立企业工会三方协商与激励制度
        三、规范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
第七章 结语和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民营企业迫切需求工会落实维权职能
        二、重维稳轻维权向工会维权双轨制转变
        三、共同参与制度创新共建和谐劳资关系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继续讨论的问题
        一、研究不足
        二、继续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协同治理视角下基层工会的社会整合机制研究 ——以宁波市北仑区“小三级”工会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个案选取
        1.3.1 研究方法
        1.3.2 个案选取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安排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2 理论分析视角和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基层工会的定义
        2.2.2 社会整合的定义
    2.3 基层工会的社会整合机制
        2.3.1 利益表达机制
        2.3.2 协商沟通机制
        2.3.3 共识凝聚机制
        2.3.4 社会参与机制
        2.3.5 评估反馈机制
3 基层工会进行社会整合的生成机理分析
    3.1 国家行为所产生的制度空间
    3.2 地方政府的内生利益需求
    3.3 工会自身的建设和改革
    3.4 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
4 个案视角下基层工会的社会整合行动分析
    4.1 个案社会整合行动的探索与实践
        4.1.1 不断扩大工会组织
        4.1.2 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4.1.3 共建共享活动阵地
        4.1.4 推动职工队伍素质提升
        4.1.5 创新服务模式
    4.2 个案社会整合行动的成效
        4.2.1 增强了工会的整合能力
        4.2.2 促进了职工的组织整合
        4.2.3 促进了劳动利益关系整合
        4.2.4 促进了社会资源整合
    4.3 基层工会社会整合的运行困境及原因分析
        4.3.1 利益表达渠道不够畅通
        4.3.2 协商沟通呈现表层化
        4.3.3 共识凝聚不够有力
        4.3.4 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4.3.5 评估反馈方式科学性低
    4.4 基层工会社会整合机制失效的社会危害
        4.4.1 劳动关系失范
        4.4.2 职工自组织无序
        4.4.3 社会转型受阻
        4.4.4 工会本身陷入合法性危机
5 完善基层工会社会整合机制的对策
    5.1 构建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
        5.1.1 创造均等的利益表达机会
        5.1.2 构筑多层次的利益表达渠道
        5.1.3 引导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方式
    5.2 构建合理的协商沟通机制
        5.2.1 健全集体劳动关系法律
        5.2.2 健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5.2.3 完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
        5.2.4 提高基层工会干部矛盾调解能力
    5.3 构建有效的共识凝聚机制
        5.3.1 突出思想政治引领
        5.3.2 精心设计宣传载体
        5.3.3 发挥工会的枢纽型作用
    5.4 构建规范的社会参与机制
        5.4.1 促进现代职业教育
        5.4.2 促进技能评价方式的优化
        5.4.3 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5.4.4 改进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
    5.5 构建科学的评估反馈机制
        5.5.1 科学设计评估指标体系
        5.5.2 导入第三方测评机制
        5.5.3 综合使用多种评估方式
        5.5.4 合理使用评估反馈的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创新工会工作体制机制,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基层工会工作改革创新的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强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工会工作是基层工会改革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二、习总书记“三个着力”重要指示为加强基层工会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
三、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代表性
    (一)坚持党建带工建
    (二)基层组建工会重新定位
    (三)基层工会组建法制化
    (四)理顺基层工会内部关系
四、着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维权能力
    (一)以习近平总书关于工会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着力强化工会服务意识,提高维权能力
    (二)着力强化服务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放在贴近职工、贴心职工上
    (三)把提高维权能力的重点放在维权的制度、体系和平台建设上
五、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保障水平
    (一)基层工会组建后的工作规范
        1. 发挥“善于维权”的作用
        2. 发挥“教育摇篮”的作用
        3. 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
        4. 发挥“社会信任”的作用
    (二)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保障水平
        1. 做好工会组织员的选聘管理
        (1)把好工会组织员入口关
        (2)强化学习培训
        (3)明确职责任务
        (4)加强考核管理
        (5)协调转换人员身份
        2. 补贴激励非公企业工会主席
        3. 从考核激励、以奖代补入手,破解基层工会无钱办事的问题
        (1)目标责任书奖补
        (2)星级职工之家奖补
        (3)规范化乡镇(街道)工会奖补
        (4)实行集中报账管理
        (5)围绕强基层、补短板、增活力,促进基层工会提升工作水平和发挥作用

(10)关于基层工会“三基”建设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以山西省阳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层工会“三基”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 基层组织进一步完善
    (二) 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
    (三) 基本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三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 拓展思路, 构建齐抓共建工作格局
    (二) 扩面夯基, 完善工会基层组织
    (三) 合力共建, 夯实工会基础工作
    (四) 多措并举, 提升基层工会履职能力
三、“三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 在基层组织方面
    (二) 在基础工作方面
    (三) 在基本能力方面
四、对策建议
    (一)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二) 夯实基础工作
    (三) 提升基本能力建设

四、清河街道工会组织非公企业进行工会知识竞赛(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雷江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9)
  • [3]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以上海地区为例[D]. 殷娉玥.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4]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D]. 范春英. 山东大学, 2020(10)
  • [5]徐州市工会组织在弘扬工匠精神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李娅荻.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群团改革背景下工会组织群众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工会为例[D]. 牛方舟. 山东大学, 2019(03)
  • [7]提升民营企业工会的维权功能研究 ——以昆山市Z镇为例[D]. 周燕存.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协同治理视角下基层工会的社会整合机制研究 ——以宁波市北仑区“小三级”工会建设为例[D]. 毛莉佳.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9]创新工会工作体制机制,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基层工会工作改革创新的实践与研究[J]. 武兵.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18(04)
  • [10]关于基层工会“三基”建设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以山西省阳泉市为例[J]. 山西省总工会干部学校课题组,郭凤萍.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04)

标签:;  ;  ;  ;  ;  

清河街道工会组织非公企业开展工会知识竞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