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淀粉样蛋白在皮肤血管中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及应用价值

β-淀粉样蛋白在皮肤血管中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及应用价值

一、皮肤血管β-淀粉样蛋白免疫组化标记及应用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金建[1](2021)在《rTMS改善阿尔茨海默症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AD典型的病理学改变是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 protein,Aβ)在大脑内过度积聚形成的细胞外淀粉样斑块,以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而积聚形成的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在AD进展早期,脑内非神经元,包括胶质细胞、血管、类淋巴系统和脑膜淋巴管等同样发生了异常,这些变化都可能诱导神经元的损伤。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无创、无痛的技术,已在临床广泛用于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但其潜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仍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rTMS改善阿尔茨海默症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本项目采用4-5月龄5x FAD小鼠作为AD模型小鼠。先将小鼠分为三组:野生型-无rTMS组(WT-Ctrl),5x FAD-无rTMS组(AD-Ctrl),5x FAD-rTMS组(AD-rTMS)。给予AD-rTMS组2周rTMS治疗,脉冲强度为1.38T,脉冲频率为20Hz,一个脉冲序列的刺激时间为2秒,脉冲个数为40,一共有100脉冲序列,每个脉冲序列间歇时间为5秒。在rTMS治疗结束后,小鼠接受新物体识别、新物体位置识别和Y迷宫等行为学测试。将10k D Dextran-Alexa Fluo647的示踪剂注入延髓池内,30分钟后灌注,取脑、脑膜和颈深淋巴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结果:(1)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相较于WT-Ctrl组,AD-Ctrl组小鼠长时程记忆、空间记忆和工作记忆明显受损(p<0.05),而经过两周高频rTMS治疗的AD-rTMS组小鼠表现出长时程记忆和空间记忆的改善(p<0.05),但对于工作记忆的改善不显着(p>0.05)。(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WT-Ctrl组相比,AD-Ctrl组小鼠脑内Aβ沉积增多,并且诱导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和神经元活性的下降(p<0.05)。rTMS治疗后,AD-rTMS组脑内的Aβ沉积减少,胶质细胞的激活减少和神经元的活性增加(p<0.05)。重要的是,根据示踪剂在各组小鼠脑实质、硬脑膜和颈深淋巴结的分布提示,AD-Ctrl组小鼠的脑类淋巴系统和脑膜淋巴管的清除功能受损(p<0.05),rTMS治疗可以显着减少清除功能的受损(p<0.05),增加示踪剂在淋巴系统中的清除。结论:rTMS减轻了5x FAD小鼠的病理变化和认知障碍,可能是通过提高脑类淋巴系统和脑膜淋巴管的引流效率,促进对毒性Aβ的清除,进而减少Aβ对胶质细胞炎性活化作用和神经元活动的抑制。我们的结果提示rTMS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工具来干预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其他脑清除功能障碍相关的疾病。

张誉丹[2](2021)在《基于“肠-脑轴”理论探讨固本健脑液调控Aβ沉积防治AD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为一种常见的多因素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已证实针对单靶点的多种抗AD新药治疗无效,而中药具有多靶点药理学活性的优势,因此寻求防治AD有效的中医治法和经典方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使用固本健脑液干预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观察该方对肠道菌群、肠道通透性以及海马相关指标的影响。接着构建伪无菌小鼠模型,将固本健脑液干预组小鼠粪便处理后移植到伪无菌小鼠体内,以期观察固本健脑液是否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从而影响Aβ的沉积,进一步探讨固本健脑液治疗AD的作用机制,以期能为临床防治痴呆提供新思路。方法:1.理论探讨:进行文献研究,整理中医学从后天之本脾胃认识老年性痴呆的理论以及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固本健脑液对AD的治疗机理。2.实验研究:实验一:取6月龄APP/PS1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Model)、固本健脑液高(RSBFL-H)、中(RSBFL-M)、低(RSBFL-L)剂量组,等月龄基因阴性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每组10只。以2ml/100g/d剂量分别给予各药物干预组相应的固本健脑液灌胃,Control组和Model组给予等容积的纯水灌胃,连续灌胃12周。使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以及海马神经元形态;应用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的表达,观察各组小鼠海马DG区GDNF、GFRα-1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Zo-1、occludin的表达,检测海马βAPP、Aβ1-42、BDNF、Tr KB的表达;应用Real Time-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GDNF、GFRα-1m RNA的表达;应用16Sr RNA技术对各组小鼠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各组小鼠肠道菌群差异。实验二:取6月龄APP/PS1小鼠30只,饮用含有四种抗生素的无菌水(氨苄西林1g/L、硫酸新霉素1g/L、甲硝唑1g/L、万古霉素500mg/L)1周,建立伪无菌小鼠模型,10只同窝等月龄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随后应用16Sr RNA技术对各组小鼠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评估造模效果。实验三:进行粪菌移植(FMT)实验,对伪无菌小鼠分别移植正常小鼠粪便(FMT-Control)、APP/PS1痴呆小鼠粪便(FMT-Model)、固本健脑液高剂量组小鼠粪便(FMT-RSBFL-H),以及未处理的空白对照组(Control),每周一次,共移植8周。使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以及海马神经元形态;应用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的表达,观察各组小鼠海马DG区GDNF、GFRα-1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Zo-1、occludin的表达,检测海马βAPP、Aβ1-42、BDNF、Tr KB的表达;应用Real Time-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GDNF、GFRα-1m RNA的表达;应用16Sr RNA技术对各组小鼠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粪菌移植后各组小鼠肠道菌群差异。结果:1.实验一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游泳总路程均有显着增加(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都明显减少(P<0.01),首次抵达平台时间显着延长(P<0.01);与Model组比较,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逃避潜伏期与游泳总路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而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都显着增加,首次抵达平台时间显着减少(P<0.01,P<0.05)。(2)HE染色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海马DG区和CA3区神经元数量出现明显减少(P<0.01),结肠出现轻微水肿,肠上皮以及固有层内炎性细胞浸润,出现轻度炎症反应(P<0.01,P<0.05);与Model组比较,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海马DG区和CA3区神经元数量出现不同程度增加(P<0.01,P<0.05),结肠肿胀程度均表现出明显下降,绒毛形态较完整且排列整齐,肠上皮仅出现轻度脱落,其中RSBFL-H组肠粘膜完整度要优于RSBFL-M组与RSBFL-L组(P<0.01)。(3)免疫组化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小鼠海马DG区GDNF、GFRα-1表达降低,结肠Zo-1、occludin表达量呈明显降低,且分布也较稀疏(P<0.01);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和RSBFL-M组海马DG区GDNF、GFRα-1表达明显升高(P<0.05);RSBFL-L组与Model组相比,DG区中GDNF与GFRα-1表达改变不明显(P>0.05),而结肠Zo-1、occludin的表达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呈现出不同程度升高趋势且分布较为密集(P<0.01,P<0.05)。(4)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海马βAPP、Aβ1-42蛋白表达量都有明显升高,BDNF、Tr KB蛋白表达量都有明显降低,结肠Zo-1、occludin蛋白表达量有明显降低(P<0.01);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小鼠海马βAPP、Aβ1-42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降低,BDNF、Tr KB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肠Zo-1、occludin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5)Real Time-PCR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海马GDNF、GFRα-1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GDNF、GFRα-1m RNA表达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6)16Sr RNA检测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较Control组都呈现出下降趋势(P<0.05);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肠道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在对分别每一组小鼠肠道菌群分类水平差异的比较上,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下调,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上调(P<0.05);而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的拟杆菌门上调(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下调(P<0.05)。在科、属分类水平上,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中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上调,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下调(P<0.05);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都有不同程度上调(P<0.05);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中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上调,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下调(P<0.05);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下调,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都有不同程度上调(P<0.05)。2.实验二结果结果显示在饮用1周抗生素水后GF组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较Control组都呈现出下降趋势,GF组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F组分别在门、纲、目、科、属等五个分类水平上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以及丰富度都明显下降(P<0.05)。3.实验三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小鼠逃避潜伏期以及游泳总路程均有显着增加(P<0.01),小鼠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都明显减少(P<0.01),首次抵达平台时间显着延长(P<0.01);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小鼠逃避潜伏期与游泳总路程均降低(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都显着增加(P<0.05),首次抵达平台时间显着减少(P<0.05)。(2)HE染色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小鼠海马DG区和CA3区神经元数量出现明显减少(P<0.01),而FMT-Model组小鼠结肠表现出轻微水肿表现,肠上皮以及固有层内的炎性细胞浸润有轻度炎症反应(P<0.01);与FMT-Model组比较,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海马DG区和CA3区神经元数量出现明显增加(P<0.05),结肠肿胀程度有明显下降,肠上皮仅出现轻度脱落,绒毛形态较完整(P<0.05)。(3)免疫组化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FMT-Model组海马组织中GDNF与GFRα-1表达降低(P<0.01),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表达量呈明显降低,且分布也较稀疏(P<0.01);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海马组织中GDNF与GFRα-1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表达呈现明显升高趋势且分布较为密集(P<0.05)。(4)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FMT-Model组海马βAPP、Aβ1-42蛋白表达量都有明显升高,海马BDNF、Tr KB蛋白表达量都有明显降低(P<0.01),结肠Zo-1、occludin蛋白表达量都有明显降低(P<0.01);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小鼠海马βAPP、Aβ1-42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降低,BDNF、Tr KB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结肠Zo-1、occludin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5)Real Time-PCR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FMT-Model组海马GDNF、GFRα-1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GDNF、GFRα-1m RNA表达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6)16Sr RNA检测结果结果显示FMT-Model组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较Control组都呈现出下降趋势,FMT-Model组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肠道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在对分别每一组小鼠肠道菌群分类水平差异的比较上,与Control组对比,FMT-Model组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下调,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上调,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上调,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下调,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上调,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下调(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拟杆菌门上调(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下调,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都有不同程度上调,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下调,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都有不同程度上调(P<0.05)。结论:(1)AD的发病与后天之本脾胃关系密切,而脾胃与肠道菌群之间又相互影响,因此AD的治疗可从脾胃入手;(2)固本健脑液能够改变APP/PS1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3)固本健脑液能改善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逆转痴呆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减少Aβ沉积以及改善痴呆模型小鼠结肠通透性的增加,改善肠道炎症;(4)通过粪菌移植实验,结果发现移植固本健脑液高剂量组小鼠粪便后能够使受试组小鼠成功的复制原固本健脑液高剂量组(RSBFL-H组)的肠道菌群结构,且粪菌移植后同样能改善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逆转痴呆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减少Aβ沉积以及改善肠道炎症,证明了固本健脑液改善Aβ沉积、抑制神经元凋亡从而达到逆转AD的发病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并通过调节“脑-肠轴”来实现的。

刘欣媛[3](2021)在《针灸对不同月龄SAMP8小鼠行为学及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障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选用3、6、10月龄的快速老化小鼠SAMP8作为实验对象,结合“针灸治未病”思想,观察针灸“肾俞”穴、“百会”穴、“神门”穴对小鼠行为学、海马齿状回Aβ1-42表达、海马Tau蛋白表达、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数目以及神经元新生障碍的影响,探索阿尔茨海默病病理下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障碍的特点,以期为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形成与发展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并为针灸作为有效治疗手段改善神经元新生障碍以防治AD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选用3、6、10月龄的SAMP8小鼠及同龄且遗传背景相同的SAMR1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将3月龄SAMP8小鼠分为3M针灸组、3M模型组,每组各6只;3M正常组为6只3月龄SAMR1小鼠。随机将6月龄SAMP8小鼠分为6M针灸组、6M模型组,每组各6只;6M正常组为6只6月龄SAMR1小鼠。随机将10月龄SAMP8小鼠分为10M针灸组、10M模型组,每组各6只;10M正常组为6只10月龄SAMR1小鼠。3M针灸组、6M针灸组、10M针灸组分别在“百会”穴、双侧“神门”穴进行针刺,双侧“肾俞”穴进行艾灸,15min/次,1次/d。6d为1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d。疗程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开场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Aβ1-42表达、Neu N(成熟神经元标记蛋白)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Tau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Neu N、PCNA/DCX(未成熟神经元标记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结果】1.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1)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在水迷宫实验中,3M针灸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短于3M模型组(P<0.01),跨越平台次数多于3M模型组(P<0.05)。6M针灸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短于6M模型组(P<0.01),跨越平台次数多于6M模型组(P<0.05)。10M针灸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短于10M模型组,跨越平台次数多于10M模型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开场实验显示,3M针灸组在中央区活动时间均长于3M模型组(P<0.05)。6M针灸组在中央区活动时间均长于6M模型组(P<0.01)。10M针灸组在中央区活动时间均长于10M模型组(P>0.05)(3)新物体识别实验显示,3M针灸组新物体识别系数高于3M模型组(P<0.05)。6M针灸组新物体识别系数高于6M模型组(P<0.05)。10M针灸组新物体识别系数高于10M模型组(P>0.05)。2.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Neu N表达以及海马Tau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与3M正常组相比,3M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平均光密度值(MOD)升高(P<0.05),而Neu N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3M针灸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平均光密度值(MOD)低于3M模型组(P<0.05),而Neu N平均光密度值高于3M模型组(P<0.05)。与6M正常组相比,6M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平均光密度值(MOD)升高(P<0.01),而Neu N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1);6M针灸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平均光密度值(MOD)低于6M模型组(P<0.01)而Neu N平均光密度值高于6M模型组(P<0.05)。与10M正常组相比,10M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平均光密度值(MOD)升高(P<0.05),而Neu N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10M针灸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平均光密度值(MOD)低于10M模型组(P>0.05),而Neu N平均光密度值高于10M模型组(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Aβ1-42平均光密度值(MOD)在各月龄小鼠中的增龄性变化,结果显示:3M正常组<6M正常组<10M正常组;3M模型组<6M模型组<10M模型组;3M针灸组<6M针灸组<10M针灸组。比较Neu N平均光密度值(MOD)在各月龄小鼠中的增龄性变化,结果显示:10M正常组<6M正常组<3M正常组;10M模型组<6M模型组<3M模型组;10M针灸组<6M针灸组<3M针灸组。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3M正常组相比,3M模型组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3M针灸组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相对表达量相对表达量低于3M模型组(P<0.01)。与6M正常组相比,6M模型组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6M针灸组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相对表达量相对表达量低于6M模型组(P<0.05)。与10M正常组相比,10M模型组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10M针灸组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相对表达量相对表达量低于10M模型组(P<0.05)。比较Tau蛋白相对表达量在各月龄小鼠中的增龄性变化,结果显示:3M正常组<6M正常组<10M正常组;3M模型组<6M模型组<10M模型组;3M针灸组<6M针灸组<10M针灸组。3.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检测结果显示:与3M正常组相比,3M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阳性细胞表达降低(P<0.01),而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增高(P<0.01);3M针灸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阳性细胞表达高于3M模型组(P<0.01),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高于3M模型组(P<0.05)。与6M正常组相比,6M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阳性细胞表达降低(P<0.05),而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增高(P<0.01);6M针灸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阳性细胞表达高于6M模型组(P<0.01),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高于6M模型组(P<0.01)。与10M正常组相比,10M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阳性细胞表达降低(P<0.01),而10M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增高(P<0.05);10M针灸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阳性细胞表达高于10M模型组(P>0.05),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高于10M模型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均意义。比较PCNA/Neu N、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在各月龄小鼠中的增龄性变化,结果显示:10M正常组<6M正常组<3M正常组;10M模型组<6M模型组<3M模型组;10M针灸组<6M针灸组<3M针灸组。4.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功能比较PCNA/Neu N阳性率记为A、PCNA/DCX阳性率记为B,C=B/(A+B),C值代表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功能。C3M正常组>C3M针灸组>C3M模型组;C6M正常组>C6M针灸组>C6M模型组;C10M正常组>C10M针灸组>C10M模型组。比较C值在各月龄小鼠中的增龄性变化,结果显示C3M正常组>C6M正常组>C10M正常组;C3M模型组>C6M模型组>C10M模型组;C3M针灸组>C6M针灸组>C10M针灸组。【结论】伴随月龄增加,在行为学方面,SAMP8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工作记忆能力逐渐下降,并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在病理学方面,SAMP8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表达增加、海马区Tau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海马齿状回Neu N表达减少,揭示了SAMP8小鼠关于AD的病理变化即Aβ沉积、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丢失均呈增龄性加重,SAMP8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随着月龄增加而减少,进一步提示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数量减少,出现渐进性神经元新生障碍,揭示了AD病理下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障碍的特点即新生的神经元过少无以补偿损失的神经元。针灸治疗可上调SAMP8小鼠海马齿状回Neu N、DCX表达,使神经元新生数量增加,改善海马神经元新生障碍,延缓AD病理进程,提高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且根据统计学结果可以确定针灸对3月龄、6月龄SAMP8小鼠的治疗效果均优于10月龄SAMP8小鼠,可能提示针灸最佳干预点在6月龄之前。

王亚[4](2021)在《臭氧暴露所致小鼠呼吸道炎症和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地表臭氧(Ozone,O3)污染在我国呈逐年加重趋势。大量流行病学证据显示O3吸入暴露可引起机体多系统损伤。近年来O3暴露所致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受到高度关注,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是空气污染以及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易感群体。呼吸道是机体暴露O3的主要通道,本研究主要探索O3对小鼠呼吸道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目的以C57BL/6N小鼠为动物模型,应用微生物组学、转录组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O3暴露所致小鼠呼吸道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效应,为进一步阐明O3所致中枢神经退行性样变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将23只9月龄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2组:过滤空气(对照)组和O3组,其中空气组11只,O3组12只。两组小鼠在相同暴露条件下,分别暴露过滤空气和1 ppm O3,每天暴露4小时,连续8周。暴露过程中观察记录小鼠生长状况和精神状态,定期测量体重。暴露结束后,Morris水迷宫测试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旷场实验测试小鼠探索和焦虑情况;用BCA试剂盒分别测定肺灌洗液、血清和脑组织上清中总蛋白浓度;ELISA试剂盒测定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水平;16S扩增子测序分析小鼠肠道微生态和肺灌洗液微生态;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p-Tau和Tau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脑皮质中α-Synuclein、p-Tau和Tau蛋白水平;用转录组测序检测嗅球和海马组织差异基因表达,并用荧光定量q PCR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用SPSS22.0软件,R和Graphpad5.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P=0.05。研究结果1.小鼠暴露期间生长状况:一般生长状况良好,体重和精神状况在暴露期间均无明显变化。2.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变化:定位航行实验中O3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较空气组小鼠略长;空间探索实验中O3组小鼠游过平台位置的次数及相关相限停留时间略有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别。说明O3组小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有下降趋势。3.探索和焦虑情况改变:两组小鼠均未表现明显焦虑。4.脑皮质p-Tau、Tau和α-Synuclein蛋白表达水平:同空气组相比,O3组小鼠皮质中p-Tau(P=0.004)和α-synuclein(P=0.040)蛋白水平显着增加。Tau表达量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5.肠道微生态改变:与空气组相比,O3暴露可影响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P=0.013)和β多样性(P=0.016)。6.肺组织微生态改变:与空气组相比,O3可影响肺泡灌洗液菌群的α多样性(P=0.042)和β多样性(P=0.056)。7.肺灌洗液炎症因子水平:与空气组相比,O3组肺灌洗液中的炎症因子MIP-2和TNFα浓度显着增加;总蛋白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对属水平差异菌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MIP-2与Aerococcus有显着相关性。8.脑组织基因差异表达:与空气组相比,O3组嗅球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143个,其中130个表达上调,13个基因表达下调;海马组织6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4个基因表达上调,5个基因表达下调。O3组海马差异基因功能与42条代谢通路关联,嗅球差异基因功能与46条代谢通路关联。对筛选出的16个差异基因进行了q 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1.C57BL/6N小鼠暴露1 ppm O3 8周学习记忆能力呈轻微减退趋势。2.O3暴露可引起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蛋白α-synuclein高表达和Tau蛋白磷酸化。3.O3暴露可影响嗅球和海马基因表达。4.O3暴露可引起肠道菌群及肺菌群紊乱,其中肺菌群失调与肺炎症反应有关。

杨晶莹[5](2021)在《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痴呆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本实验验证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用的可重复性及探讨该组方治疗A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及分组:将140只SPF级、体重(26±2)g、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AD模型组,阳性药组(实验一为六味地黄丸,实验二为多奈哌齐),黄精丸组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相当给药丸剂量1.25、2.5、7.5 g·kg-1·d-1),每组10只;分为实验一、实验二两部分进行。2.AD造模及试验药物干预:实验一:给AD模型组、各试验药物组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无菌0.9%Na Cl溶液配制的1%D-半乳糖液(0.14 g.kg-1.d-1),假手术对照组小鼠相同部位给予等体积的无菌0.9%Na Cl溶液;连续注射4周后,AD模型组、各试验药物组小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1μg Aβ1-42以制作小鼠AD模型,假手术对照组小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0.1μL生理盐水作造模对照。AD模型制作进行14 d后,每天给各试验药物组小鼠灌予相应药物及剂量1次,假手术对照组及AD模型组各小鼠灌予等体积的无菌0.9%Na Cl溶液,持续28 d;正常对照组小鼠无特殊处置,仅日常饲养。实验二:给AD模型组及各试验药物组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无菌0.9%Na Cl溶液配制的1%D-半乳糖液(0.14g.kg-1.d-1),持续注射21 d以造成小鼠衰老;第22 d开始改为用2.0×10-3g·kg-1·d-1的东莨菪碱腹腔注射,持续14 d,以造成小鼠AD痴呆病变。每日给假手术对照组小鼠相同部位给予等体积的无菌0.9%Na Cl溶液注射1次。正常对照组小鼠不做注射处理。3.检测方法:采用跳台实验及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差异;HE染色和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的数量变化;比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海马组织和血清SOD、GSH-Px酶活性改变;ELISA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组织及血清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ELISA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组织Aβ1-42蛋白表达变化;Brd U免疫组化及Brd U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DG)区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情况。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着下降,痴呆状态较明显(分别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的痴呆症状明显改善,学习记忆成绩显着提高,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2.生化各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的大脑组织和血清内SOD、GSH-Px酶活性明显降低,IL-1β、TNF-α炎症因子水平显着升高(分别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组织和血清内SOD,GSH-Px活性增高,IL-1β、TNF-α水平下降,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3.大脑组织Aβ1-42蛋白含量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大脑组织Aβ1-42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组织内Aβ1-42蛋白含量显着降低,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4.大脑皮层、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计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大脑皮层、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皮层、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5.海马DG区NSCs Brd U阳性细胞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海马DG区NSCs Brd U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海马DG区NSCs Brd U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在1.25-7.5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结论:1.黄精丸具有良好的治疗AD作用,其药效功能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2.黄精丸防治AD的作用与其发挥抗氧化抗炎、缓解中枢神经氧化应激、减轻Aβ蛋白沉积,维护中枢神经内环境稳定以促进海马NSCs增殖等机制有关。

刘硕[6](2021)在《雄性APP/PS1/Tau三转基因小鼠阿尔茨海默病样病理的年龄相关性变化》文中指出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典型病理标志是细胞外的淀粉样斑块-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沉积和细胞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此外还包括神经突触营养不良、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活化以及成熟神经元缺失等。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相应的记忆、语言、视觉空间、执行功能等障碍。目前针对AD的治疗多是姑息性的,治标不治本。如今免疫疗法已成为最有前途的方法,然而,尽管研究人员已经证明了一些单克隆抗体是有效的,但由于临床试验期间出现了十分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血管源性水肿和微出血,因此中止了相应抗体的开发。临床前研究转为临床试验时经常失败表明动物模型在药物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种类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在AD的研究中做出贡献,其中APP/PS1/Tau三转基因小鼠(Triple transgenic mice,3x Tg)是最常用的AD转基因模型之一。3x Tg-AD小鼠同时表达3种罕见的家族突变基因:人PS1M146V、人APPswe和人Tau P301L,其在评估共同进化的淀粉样蛋白和Tau病理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实验主要探究2-15月龄雄性3x Tg-AD小鼠脑组织AD主要相关病理形态学变化,为使用该小鼠模型进行的后续药物、机理、行为、性别等实验提供重要信息。方法:3x Tg-AD三转基因小鼠按2、4、6、8、10、12、15月龄分为7组,每组各3只,作为实验组;C5B7L/6J小鼠(Wild Type,WT)按2、4、6、8、10、12、15月龄分为7组,每组各3只,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方法检测各个小鼠脑组织海马CA1区及感觉皮层中与AD密切相关病理的年龄相关性变化,包括:Aβ、磷酸化Tau、人Tau P301L突变体的转基因产物、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标记物、突触可塑性标记物。结果:与WT小鼠相比,3x Tg-AD小鼠Aβ细胞(6E10)、Tau(HT7)、p-Tau(AT8,Ser202/Thr205)、星形胶质细胞(GFAP)、突触可塑性标记物发动蛋白(Dynamin-1)免疫染色程度显着增强,P<0.0005;神经元核(NEUN)免疫染色程度显着减弱,P<0.0001。2-15月龄雄性3x Tg-AD小鼠海马CA1区及感觉皮层均未出现明显老年斑沉积,海马CA1区Aβ细胞(6E10)自8月龄开始染色程度逐渐增强,感觉皮层区染色程度保持不变,P<0.05;海马CA1区Tau(HT7)2至6月龄染色程度较弱,6月龄至15月龄染色程度保持稳定,感觉皮层区2至4月龄染色程度升高,4至15月龄染色程度保持稳定,P<0.05;海马CA1区p-Tau(AT8,Ser202/Thr205)在6月龄时磷酸化程度开始升高,感觉皮层区在12月龄时磷酸化程度开始升高,P<0.05;海马CA1区及感觉皮层区星形胶质细胞(GFAP)2月龄至15月龄反应性逐渐增强;海马CA1区成熟神经元标记物(NEUN)数量2月至6月龄逐渐减少,6月龄至15月龄稳定,CA3区NEUN数量2月龄至15月龄逐渐减少,P<0.05;海马CA1区及感觉皮层区发动蛋白(Dynamin-1)2至10月龄染色程度逐渐增强,10至15月龄染色程度基本稳定,P<0.05。结论:在2月龄时,3x Tg-AD小鼠CA1区、感觉皮层已出现AD相关主要的病理改变。Aβ、Tau蛋白的病理变化要早于其他病理的变化,但在2-15月龄未见老年斑。除星形胶质细胞外其余的病理变化发生改变主要在6、8、10月龄,星形胶质细胞病理变化从2月龄开始持续进展。Aβ与Tau的病理变化时间在CA1区早于感觉皮层区,星形胶质细胞、突触丧失的病理变化时间在CA1区与感觉皮层区相同,神经元缺失的病理变化时间在CA1区与CA3区相同。感觉皮层的病理变化程度均要弱于CA1区。

张影[7](2020)在《抗Cyclin D1胞内抗体对三阴性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亦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引起癌症相关性死亡的主要病因。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缺乏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具有高侵袭性、高转移性和显着耐药性等特点。TNBC发病率占乳腺癌总发病率的20%,死亡率占乳腺癌总死亡率的83%,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相比,TNBC患者的愈后差、远期生存率低,目前TNBC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因此开展三阴性乳腺癌的新型治疗策略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Cyclin D1是由CCND1基因编码的细胞周期蛋白,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基因转录等功能,可在多种癌症中呈高表达。现有研究表明,阻断Cyclin D1的治疗策略将有助于干扰多种癌症特异性信号通路达到癌症治疗的目的。但是Cyclin D1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愈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且Cyclin D1在TNB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深入研究TNBC中Cyclin D1的表达以及靶向拮抗Cyclin D1的作用效能,对于进一步理解TNBC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改善TNBC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胞内抗体技术是在细胞内表达且作用于同一细胞内靶抗原的具有功能的抗体分子,通过阻断或调节靶蛋白的活性,在翻译后水平实现蛋白质的敲低,作为RNA干扰(RNAi)和小分子抑制剂等靶分子敲低技术的互补手段,在蛋白质功能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对胞内抗体进行工程化修饰等手段,将抗体蛋白定位于细胞各区间内,从而在多种疾病(例如病毒感染、退行性疾病和肿瘤)中发挥诊断和治疗作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构建了内质网滞留型抗Cyclin D1胞内抗体(命名为ER-ADκ),能够在ER阳性乳腺癌及肝癌细胞内结合并抑制Cyclin D1活性,有效抑制MCF-7、Hep G2等肿瘤细胞系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但ER-ADκ能否在TNBC中发挥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为了深入研究TNBC中Cyclin D1的致癌机制以及ER-ADκ能否作为改善TNBC患者愈后的有效治疗策略,本研究拟通过分析GEO数据库中TNBC患者m RNA转录组学数据,明确CCND1在TNBC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及可能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利用胞内抗体技术识别并结合TNBC细胞内Cyclin D1后,分别在细胞水平及裸鼠体内探究ER-ADκ的表达对三阴性乳腺癌生长、转移之间的关系及具体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明确Cyclin D1在TNBC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特性。通过GEO数据库下载TNBC患者m RNA芯片数据并利用R语言进行生物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CND1在TNBC组织中呈高表达,通过STRING网站行PPI网络构建、通过R语言行GO功能注释及KEGG富集通路分析发现,Cyclin D1在TNBC中参与调控细胞周期、细胞衰老、乳腺癌的发生以及在PI3K-AKT、Wnt等信号通路中发挥作用。乳腺癌组织芯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进一步证实:Cyclin D1在TNB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预示Cyclin D1可能成为TNBC靶向治疗的分子靶点。二、证实抗Cyclin D1胞内抗体(ER-ADκ)能够有效抑制TNBC增殖和转移,促进TNBC凋亡。(1)在MDA-MB-231和BT-549两种TNBC细胞中转染ER-ADκ的质粒,进行Western blot、co-IP和间接免疫荧试验,结果表明,ER-ADκ在TNBC中成功表达并定位在细胞内质网;(2)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ER-ADκ能诱导MDA-MB-231细胞发生G1/S期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3)细胞划痕试验、Transwell小室等实验发现,ER-ADκ能抑制MDA-MB-231和BT-549细胞的迁移、侵袭和浸润能力。三、探究ER-ADκ抑制TNBC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TNBC细胞中,ER-ADκ抑制成视网膜细胞瘤抑癌蛋白(Retinoblastoma Protein,Rb)磷酸化水平,并上调抑制细胞周期相关因子p21(Cyclin inhibition protein 1)、p27(Kinase inhibition protein 1)的转录,进而抑制TNBC细胞周期进程;(2)ER-ADκ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促进TNBC细胞发生凋亡;(3)ER-ADκ通过抑制β-catenin的核易位,下调TNB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相关转录因子Slug、Snail的表达,抑制EMT相关蛋白N-钙黏着蛋白(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和MMP14的表达,并提高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抑制TNBC的转移。四、ER-ADκ抑制TNBC生长及转移的体内效应及相关机制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裸鼠异种移植瘤实验发现,ER-ADκ可以在体内显着降低MBA-MB-231细胞的瘤重及瘤体积,有效抑制MDA-MB-231细胞的体内生长;ER-ADκ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的方式在体内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2)通过裸鼠异种移植瘤实验和尾静脉注射肺转移模型发现,ER-ADκ能够在体内有效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肺转移的能力;ER-ADκ促进E-cadherin表达、抑制β-catenin表达降低癌细胞肺转移的能力。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Cyclin D1在TNBC组织中呈高表达,并对TNBC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浸润等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MDA-MB-231和BT-549两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内表达抗Cyclin D1的胞内抗体ER-ADκ,能够在细胞内识别并结合Cyclin D1,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在体内和体外的增殖及转移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ER-ADκ结合并抑制Cyclin D1活性,下调Rb磷酸化水平,诱导内质网应激介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并减少β-catenin的核累积,进而使EMT过程受阻,从而抑制TNBC生长和转移。综上,本研究首次通过胞内抗体技术实现敲低TNBC中的Cyclin D1,发现抗Cyclin D1胞内抗体能够显着抑制TNBC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并探讨了相应的机制,为Cyclin D1作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靶点提供了实验依据,并为胞内抗体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

刘军莉[8](2020)在《藏区酸奶对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D)是较常见的痴呆类型,以进行性认知障碍为临床表现,随病情的逐渐进展会导致不可逆转脑损伤。目前AD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AD典型的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斑块和神经元纤维缠结,目前其病理特征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楚。神经炎症是AD病理的基本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MG)的激活在神经炎症中起着核心作用,抑制MG激活可以缓解Aβ斑块沉积。当MG被过度激活,产生TNF-α、MIP-1α、IL-1等炎症介质,激活促炎因子信号通路引起炎症反应。TLR4/NF-κB是经典炎症通路,TLR4介导My D88依赖性信号通路参与炎症反应。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参与预防和治疗包括AD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青海藏区传统酸奶是由当地农牧民沿用传统发酵方法制作的乳制品,已有研究表明藏区牦牛酸奶具有抗氧化活性,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据报道,青海省海南州藏族人群的AD患病率明显低于国内外已报道人群,我们假设藏族人群AD患病率低除了与遗传背景、宗教信仰有关以外,可能与长期进食传统发酵酸奶导致肠道菌群发生变化进而影响AD的患病。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本研究拟通过以下三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青海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目的:采集藏区传统发酵酸奶样本进行微生物分析,筛选乳酸菌资源相对丰富的传统发酵酸奶为下一步实验打下基础。方法:收集不同藏区(海拔>2400m以上)牧民家庭中酸奶样本,采用16s RNA高通量测序法,分析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微生物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结果:共采集12份合格传统发酵酸奶样本,高通量测序后分类得到16个门,203个属。不同地区样本中的细菌种属存在一定的差异,来自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传统发酵酸奶样本(A-1)蕴含的乳酸菌资源及物种丰度相对较高。结论:藏区传统发酵酸奶中蕴含丰富的乳酸菌资源,细菌种属存在地区差异性,A-1酸奶样本物种丰度相对较高。第二部分青海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对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通过筛选出物种丰度相对较高的酸奶干预AD模型小鼠,分析其对AD小鼠认知功能及相关蛋白表达情况,以期发现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可能对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月龄AD模型小鼠随机分为三组:(1)模型对照组(APP/PS1组;n=12);(2)乳酸杆菌干预组(Lac.组;n=12);(3)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干预组(Yogurt组;n=12)。同背景野生型为正常对照组(WT组;n=12),四组小鼠每日灌胃一次,持续140d。干预结束后,进行水迷宫(MWM)以及新物体识别实验(NORT)观察藏区酸奶对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ELISA法测定量小鼠血清Aβ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及皮层Aβ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Aβ蛋白表达情况以及TLR4/y D88/NF-KBp65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HE染色观察不同组小鼠肠道结构变化。结果:连续140d藏区酸奶干预后,可缩短水迷宫实验中AD模型小鼠寻找平台的潜伏期、穿越平台的次数以及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P<0.05);增加AD模型小鼠新物体识别实验中的识别指数(P<0.05);可降低AD模型小鼠血清及脑内Aβ水平(P<0.05);下调TLR4、My D88、NF-κBp65、p-IκB蛋白水平的表达,抑制TLR4/My D88/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四组肠组织病理观察,可改善肠粘膜上皮结构。结论: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干预可以通过调节炎症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善AD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脑内Aβ沉积。其具体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LR4、My D88、NF-κBp65、p-IκB蛋白水平,减少炎症反应,抑制TLR4/y D88/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减少脑内Aβ沉积,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第三部分青海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对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目的:肠道菌群紊乱在A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基于第一及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进一步探讨藏区传统发酵酸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AD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以AD模型小鼠及同背景野生小鼠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干预前及灌胃140d后2个时间段,收集四组小鼠粪便样本(每组58只),提取各组小鼠粪便DNA,进行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析各组小鼠肠道菌落组成、物种相对丰度及多样性;通过小鼠行为学数据及肠道微生物OTU聚类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正常野生小鼠相比,AD模型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降低;2、不同处理组的AD模型小鼠粪便菌落在物种丰富度及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APP/PS1组小鼠粪便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丰度较Yogurt组和Lac.组小鼠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粪便菌群整体结构上看,在门水平,Yogurt组和Lac.组中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低于APP/PS1组,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APP/PS1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在属水平,Mucispirillum,Anaerotruncus和Faecalibacterium在APP/PS1组中的相对丰度高于Yogurt和Lac.组(P<0.05);Bacteroides在APP/PS1组的相对丰度低于Yogurt和Lac.组(P=0.0005);Ruminiclostridium在APP/PS1组肠道群落中的相对丰度高于Yogurt组(P=0.0198);Desulfovibrio相对丰度在APP/PS1组和Yogurt组变化不明显,在Lac.组中增加明显(P=0.0065);Lactobacillus和Alistipes菌属的相对丰度在APP/PS1、Yogurt和Lac.三组中变化不明显(P=0.99,P>0.05)。3、对可能与认知损伤有关的肠道菌落进行了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属水平,Mucispirillum,Caproiciproducens,Ruminiclostridium,Lactobacillus,Lachnoclostridium,CandidatusArthromitus,CandidatusSaccharimonas均与认知功能呈现负相关(P<0.05),而Erysipelatoclostridium,Enterorhabdus和Muribaculum则为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Mucispirillum相关性最强(SCC=?-0.880)。结论:WT组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高于AD组;经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干预后可提高AD模型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藏区发酵酸奶可能通过增加AD模型小鼠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及多样性,调节肠道微生物失衡,保护肠粘膜屏障,从而改善认知功能。小鼠认知功能与其肠道菌群具有显着相关性,传统发酵酸奶干预后对其有调整作用。

李佳美[9](2020)在《针药并举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神经病理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肾脑相济”理论为基础,对快速老化SAMP8小鼠针刺“百会”、双侧“肾俞”、双侧“三阴交”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补肾活血汤灌胃,观察补肾活血针药并举疗法对SAMP8小鼠的干预作用。通过观察针药并举疗法对SAMP8小鼠大脑皮层Aβ、p-tau蛋白的影响,从神经病理角度探讨针药并举疗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效果,进而为中医药治疗AD提供证据支持。材料与方法:选用30只清洁级7月龄雄性SAM种系小鼠,其中24只快速老化SAMP8小鼠以及6只抗快速老化SAMR1小鼠。将24只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每组6只。将6只同月龄SAMR1小鼠作为对照组。针刺组针刺“百会”、双侧“肾俞”、双侧“三阴交”,电针选用连续波,频率为2Hz,电流0.6m A,持续20min,1次/d;中药组补肾活血汤灌胃,0.2ml/次,1次/d;针药组同时给予针刺与中药的治疗方式。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程度的抓取与固定并给予蒸馏水灌胃,0.2ml/次,1次/d,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筑巢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改变,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检测Aβ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au蛋白表达。结果: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表明:可视平台实验中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及游泳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隐蔽平台实验中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小鼠的训练潜伏期均有所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逃避潜伏期时间显着减少(P<0.05);与针刺组、中药组相比,针药组逃避潜伏期时间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增加(P<0.05);针药组与针刺组和中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筑巢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筑巢实验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评分明显升高(P<0.05),针刺组和针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虽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小鼠大脑皮层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结构完整,排列整齐,核染色清楚且均匀;模型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数量减少,排列散乱,不规则,出现核固缩现象;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增多,排列较为规则整齐,结构清晰。说明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均能改善SAMP8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损伤和核固缩现象。3.采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Aβ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SAMR1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形态完整,排列有序,无明显Aβ阳性染色;模型组SAMP8小鼠大脑皮层Aβ阳性染色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在神经元核周质内表达,呈棕褐色(P<0.05);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SAMP8小鼠大脑皮层Aβ阳性染色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减少,且染色较淡(P<0.05);而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之间,三组SAMP8小鼠大脑皮层Aβ阳性染色细胞数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ELISA法检测Aβ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AMP8小鼠大脑皮层内的Aβ含量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小鼠相比,3个治疗组SAMP8小鼠大脑皮层内Aβ水平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之间,三组SAMP8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内p-tau表达。p-tau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tau阳性细胞胞质体积较大,多呈棕黄色或棕褐色,表达主要出现在神经元的核周质内。对照组SAMR1小鼠大脑皮层有较少神经元出现p-tau阳性表达;与对照组SAMR1小鼠相比,模型组SAMP8小鼠p-tau阳性染色细胞数量明显增加,阳性细胞p-tau染色较深(P<0.05);与模型组SAMP8小鼠相比,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SAMP8小鼠p-tau阳性染色细胞数量和染色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接近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SAMP8小鼠大脑皮层p-tau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SAMR1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p-tau的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SAMP8小鼠相比,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p-tau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间两两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药并举疗法可有效改善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2针药并举疗法可有效降低SAMP8小鼠大脑皮层Aβ表达;3针药并举疗法可有效减少SAMP8小鼠大脑皮层p-tau蛋白表达;4针药并举疗法对SAMP8小鼠神经病理改变有抑制作用,但与针刺组及中药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

马冉[10](2020)在《基于CDK5 DNA甲基化研究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项研究基于表观遗传修饰紊乱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的高度相关性,以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DK5)DNA甲基化水平降低致使其过度激活进而导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为切入点,旨在探讨电针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初步阐明电针防治SAMP8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效应及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以期为电针干预AD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选取SPF级5月龄雄性SAMR1和SAMP8小鼠共72只,体重(13±3)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筛选出合格小鼠,随机分为SAMR1正常对照组12只,SAMP8小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假电针组、2Hz电针组、抑制剂组和电针+抑制剂组,每组12只。对照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在治疗组治疗的同时,用相同规格的固定台进行抓取和捆绑;电针组选用“百会”、“肾俞”干预,于“百会”向前平刺3<sup>5 mm,“肾俞”向后正中线、与皮肤呈45°角斜刺5 mm。接上HA NS-200A型电针治疗仪,一对导线分别接百会和肾俞穴,左右侧肾俞交替使用,选用连续波,频率2Hz,电流1mA,以穴位局部微颤为佳,留针20min,每日1次,7日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日,治疗4个疗程共31天;假电针组接电针但不通电;抑制剂组和电针+抑制剂组从第四疗程开始连续7天给予DNA甲基转移酶抑制5-aza-2’-deoxycytidine处理(腹腔注射给药0.2mg/kg/天)。各组小鼠干预结束后,行Morri 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水迷宫实验结束后进行新鲜海马组织取材和灌注取材并进行指标检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I区神经元形态、突触数目、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应用Western-blot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tau-5、tau-pS262、tau-pS404、PHF-1、CDK5、p25及DNMT1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DK5的阳性神经元数目;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CDK5 mRNA表达水平;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结果1.电针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1)各组SAMP8小鼠体征情况观察:正常组毛色亮泽,精神状态好,进食、饮水及对外界刺激反应正常;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毛色亮泽度稍差,有轻微脱毛和饮食减少,对外界疼痛、声音等刺激反应稍迟钝;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毛色枯黄,脱毛,饮食减少,动作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毛色、精神状态及对外界刺激反应优于模型组,且电针+抑制剂组优于抑制剂组,电针组优于假电针组。(2)各组SAMP8小鼠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抑制剂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与假电针组相比,电针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3)各组SAMP8小鼠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0.01);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0.05)。(4)各组SAMP8小鼠Morris水迷宫空间辨别能力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正确反应次数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假电针组正确反应次数增加(P<0.01);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正确反应次数增加(P<0.05),但低于电针组(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CAⅠ区的神经元和突触的影响:(1)各组小鼠海马CAⅠ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可见:正常组和电针组神经元形态完整,核和膜结构清晰,可见较多数量的细胞器,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和高尔基体等形态正常;模型组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核和膜结构模糊不清,神经元体积缩小,线粒体数目减少、肿胀并伴随线粒体嵴畸形样改变;抑制剂组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核和膜结构模糊不清,神经元体积明显缩小,线粒体数目减少,肿胀并伴随线粒体嵴畸形样改变,内质网、溶酶体和高尔基体等形态均改变。假电针组神经元形态较规则,细胞器数目较电针组减少,胞质水肿严重,胞核固缩,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未见明显异常。电针+抑制剂组形态规则,略有模糊,神经元体积有所减小,线粒体数目较正常有减少等。(2)各组SAMP8小鼠海马CAI区突触数目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减少(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增加(P<0.01或P<0.05),且假电针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低于电针组(P<0.05)。(3)各组SAMP8小鼠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突触间隙宽度定量分析: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降低、突触间隙宽度略微增宽(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降低(P<0.05)、突触间隙宽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增厚、突触间隙宽度变窄(P<0.01;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增厚、突触间隙宽度略微变窄(P<0.01;P<0.05)。3.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5及磷酸化位点ser262和ser404的表达水平及PHF-1表达水平的影响:(1)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Tau-5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Tau-5蛋白水平升高(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下降(P<0.05),且假电针组Tau-5蛋白水平下降幅度低于电针组(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磷酸化位点ser262和ser404表达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磷酸化位点ser262、ser404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ser404表达水平升高(P<0.05),ser262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假电针组ser262、ser404表达水平下降(P<0.05),且假电针组ser262、s er404表达水平下降幅度小于电针组(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ser262、ser404表达水平下降(P<0.01)。(3)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PHF-1表达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PHF-1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PH F-1相对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假电针组PHF-1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0.05),且假电针组下降程度低于电针组(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PHF-1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0.01)。4.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P25及CDK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1)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P25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P25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P25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P25表达下降(P<0.01),且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下降水平均较电针组低(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CDK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增多(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减少(P<0.01;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增多(P<0.01)。WB结果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升高(P<0.05),而电针组和假电针组降低(P<0.01;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和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升高(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降低(P<0.01)。5.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及CDK5 mRNA水平的影响:(1)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DNMT1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DNMT1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DNMT1相对表达水平略下降(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DNMT1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或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DNMT1相对表达水平增幅略低(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下降(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且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均低于电针组(P<0.05)。(3)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CDK5 mRNA水平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升高(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下降(P<0.01;P<0.05),且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较电针组高(P<0.05)。结论1.电针可改善SAMP8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通过改善海马区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损伤可能是电针改善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2.电针可通过抑制CDK5的过度激活而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减少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从而减轻神经元和突触超微结构损伤。3.电针可通过上调海马区DNMT1的表达,升高CDK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从而抑制CDK5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进而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可能是电针减轻SAMP8小鼠神经元和突触超微结构损伤,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二、皮肤血管β-淀粉样蛋白免疫组化标记及应用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肤血管β-淀粉样蛋白免疫组化标记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rTMS改善阿尔茨海默症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AD现状
    2.2 rTMS改善AD认知功能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
    2.3 Aβ在AD病理进程中的影响
    2.4 脑类淋巴系统及脑膜淋巴系统在 Aβ清除中的重要作用
    2.5 神经胶质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和AD病理进程相互促进作用
    2.6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动物与模型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抗体
        3.2.3 其他试剂及用品
    3.3 主要溶液配制
        3.3.1 5%水合氯醛溶液(10ml)
        3.3.2 10×PBS溶液(1L)
        3.3.3 1XPBS缓冲液(1L)
        3.3.4 4%多聚甲醛(PFA)溶液(1L)
        3.3.5 蔗糖溶液(100ml)
        3.3.6 防冻液(1L)
        3.3.7 免疫荧光染色封闭液(10ml)
        3.3.8 0.4%PBST溶液(100ml)
    3.4 实验方法
        3.4.1 rTMS治疗方案
        3.4.2 认知行为学评估
        3.4.3 延髓示踪剂注射
        3.4.4 心脏灌注
        3.4.5 免疫组化
        3.4.6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rTMS恢复5xFAD小鼠的长时程记忆
    4.2 rTMS减少Aβ在5xFAD大脑中的积累
    4.3 rTMS改善脑类淋巴系统和脑膜淋巴系统的引流效率
    4.4 rTMS 减少 5xFAD 大脑中胶质细胞的激活
    4.5 rTMS 恢复 5xFAD 大脑中神经元的活性
5 分析与讨论
    5.1 rTMS刺激频率选择
    5.2 rTMS对于认知功能的影响
    5.3 rTMS对于Aβ的影响
    5.4 rTMS对于脑类淋巴系统和脑膜淋巴系统的影响
    5.5 rTMS对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肠-脑轴”理论探讨固本健脑液调控Aβ沉积防治AD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理论研究
    1.痴呆病名
    2.病因病机
        2.1 心神失养
        2.2 肾精亏虚
        2.3 肝气不足
        2.4 肺气亏虚
        2.5 脾胃亏虚
    3 中医脾脏象理论与AD
        3.1 脾脏象理论溯源
        3.2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
        3.3 明清时期的理论深入
        3.4 脾主认知之思
        3.5 脾藏意
    4.脾与肠道菌群相关性
    5.肠道菌群失调与中医整体观念
        5.1 肠道功能正常受五脏调控
        5.2 肠道菌群失调是全身机能衰退的表现
    6.关于“肠-脑轴”的现代理论研究
        6.1 “肠-脑轴”概述
        6.2 Aβ的生成
        6.3 Aβ的传播
    7.肠道微生物群调节作为 AD 治疗的全新切入点
        7.1 肠道微生物与AD
        7.2 肠道菌群与中药相关性
    8.固本健脑液的组方分析和前期研究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固本健脑液对 APP/PS1 双转基因鼠肠道微生态、学习记忆及海马相关指标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建立伪无菌小鼠模型
        1.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粪菌移植(FMT)对伪无菌小鼠肠道微生态、学习记忆及海马相关指标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肠轴”与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针灸对不同月龄SAMP8小鼠行为学及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实验一 针灸对不同月龄SAMP8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干预方法
        2.3 行为学检测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各组小鼠行为学检测
    4.讨论
实验二 针灸对不同月龄SAMP8小鼠海马齿状回Aβ_(1-42)沉积、Tau蛋白水平及神经元数目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干预方法
        2.3 标本采集与检测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各月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_(1-42)蛋白表达比较
        3.2 各月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Neu N表达比较
        3.3 各月龄组小鼠海马内Tau蛋白水平的比较
    4.讨论
实验三 针灸对SAMP8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干预方法
        2.3 标本采集与检测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N阳性细胞表达
        3.2 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
        3.3 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功能比较
    4 讨论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AD的认识
    2 关于AD的主要发病机制学说
    3 AD海马神经元新生障碍机制学说
    4 针灸对AD海马神经元新生障碍的影响
    5 本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促进神经元新生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4)臭氧暴露所致小鼠呼吸道炎症和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实验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臭氧诱发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痴呆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黄精丸治疗AD小鼠的药效探讨及其对抗氧化、抗炎、抗Aβ蛋白的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1.2 试验药物
        1.1.3 实验试剂
        1.1.4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试验药液制备与使用剂量
        1.2.2 动物造模与试验药物干预方法
        1.2.3 各组小鼠行为学差异检测(跳台实验)
        1.2.4 取材及样本制备
        1.2.5 各组小鼠大脑组织及血清抗氧化酶系活性及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检测
        1.2.6 各组小鼠大脑Aβ蛋白含量差异检测
        1.2.7 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1.3.1 黄精丸对AD小鼠学习、记忆等行为学成绩的影响
        1.3.2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3.3 黄精丸对AD小鼠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3.4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组织Aβ毒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1.4 小结
第二章 黄精丸治疗AD小鼠作用的药效可重复性探讨及其对AD小鼠大脑海马神经元数量、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影响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2 试验药物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试验药液制备与使用剂量
        2.2.2 动物造模与试验药物干预方法
        2.2.3 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
        2.2.4 各组小鼠水迷宫行为学差异检测
        2.2.5 取材及样本制备
        2.2.6 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变化检测
        2.2.7 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NSCs增殖差异检测
        2.2.8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
        2.3.1 黄精丸对AD小鼠学习、记忆等行为学成绩的影响
        2.3.2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神经元数量变化的影响
        2.3.3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海马DG区 NSCS增殖的影响
    2.4 小结
讨论
    1 黄精丸治疗AD的理论可行性讨论
    2 黄精丸治疗AD疗效的可重复性讨论
    3 黄精丸治疗AD作用机制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黄精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刍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6)雄性APP/PS1/Tau三转基因小鼠阿尔茨海默病样病理的年龄相关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
        1.1.1 淀粉样蛋白及老年斑
        1.1.2 神经元纤维缠结
        1.1.3 炎性标志物活化
        1.1.4 神经元缺失
        1.1.5 突触丧失
    1.2 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神经病理
        1.2.1 TG2576 小鼠
        1.2.2 APP/PS1-AD小鼠
        1.2.3 3xTg-AD小鼠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常规的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
        2.2.2 心脏灌流法获取脑组织
        2.2.3 沉糖
        2.2.4 切片
        2.2.5 捞片
        2.2.6 抗原修复
        2.2.7 免疫反应
        2.2.8 染色和复染
        2.2.9 脱水
        2.2.10 封片
        2.2.11 保存
        2.2.12 观察拍照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年龄依赖性Aβ病理学
    3.2 年龄依赖性Tau病理学
        3.2.1 人Tau P301L突变体的转基因产物
        3.2.2 磷酸化Tau
    3.3 年龄依赖性星形胶质细胞(GFAP)病理学
    3.4 年龄依赖性成熟神经元标记物(NEUN)病理学
    3.5 年龄依赖性突触可塑性标志物(Dynamin-1)病理学
    3.6 雄性3xTg-AD小鼠AD病理的年龄相关性变化趋势汇总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主要的相关病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抗Cyclin D1胞内抗体对三阴性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乳腺癌研究现状
        1.1.1 乳腺癌发病率
        1.1.2 乳腺癌病理分型
        1.1.3 三阴性乳腺癌病理分型
        1.1.4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
    1.2 细胞周期调控
    1.3 Cyclin D1 蛋白
        1.3.1 Cyclin D1 转录和翻译后调控
        1.3.2 Cyclin D1 生物学功能
        1.3.3 Cyclin D1 发挥促癌作用信号通路
        1.3.4 靶向Cyclin D1 癌症治疗策略
    1.4 胞内抗体
        1.4.1 抗体基本结构组成
        1.4.2 胞内抗体制备
        1.4.3 胞内抗体应用
    1.5 本论文立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2章 Cyclin D1 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异常表达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细胞株及质粒
        2.2.2 实验耗材
        2.2.3 实验试剂
        2.2.4 实验仪器
        2.2.5 组织芯片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去内毒素质粒的提取
        2.3.3 细胞转染
        2.3.4 细胞稳定转染
        2.3.5 细胞荧光共定位分析
        2.3.6 细胞周期检测
        2.3.7 细胞凋亡检测
        2.3.8 划痕实验
        2.3.9 细胞侵袭能力的测定
        2.3.10 细胞迁移能力的测定
        2.3.11 Western blot分析
        2.3.12 免疫共沉淀(Co-IP)分析
        2.3.13 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技术
        2.3.14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2.4 数据库资源
        2.4.1 GEO数据库资源
        2.4.2 数据分析处理所用软件资源
        2.4.3 统计学分析
    2.5 实验结果
        2.5.1 TBNC组织中Cyclin D1 异常转录
        2.5.2 PPI网络构建
        2.5.3 KEGG 富集分析Cyclin D1在TNBC中参与的信号通路
        2.5.4 Cyclin D1在TNBC组织中高表达
        2.5.5 ER-ADκ在 MDA-MB-231和BT-549 细胞中的表达
        2.5.6 ER-ADκ在 MDA-MB-231和BT-549 细胞中的定位
        2.5.7 细胞中表达的ER-ADκ能与Cyclin D1 相互作用
        2.5.8 ER-ADκ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周期进程
        2.5.9 ER-ADκ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
        2.5.10 ER-ADκ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迁移
        2.5.11 ER-ADκ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侵袭和浸润
    2.6 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ER-ADκ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分子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细胞株及转染试剂
        3.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及试剂
        3.2.3 实验所需抗体
        3.2.4 Q-PCR 实验所需引物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及转染
        3.3.2 逆转录(RT)反应
        3.3.3 Real Time PCR(Q-PCR)
        3.3.4 细胞透射电镜观察
        3.3.5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ER-ADκ 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相关通路的活化
        3.4.2 ER-ADκ 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相关通路的活化
        3.4.3 ER-ADκ 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相关通路的活化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靶向Cyclin D1 胞内抗体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生长和转移机制的体内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细胞株
        4.2.2 实验动物
        4.2.3 本研究中用到的试剂
        4.2.4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动物实验
        4.3.3 组织H&E染色
        4.3.4 免疫组化技术
        4.3.5 TUNEL染色
        4.3.6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ER-ADκ抑制体内MDA-MB-231 乳腺癌原位生长
        4.4.2 ER-ADκ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远端转移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藏区酸奶对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前言
第1章 青海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2.1 传统发酵酸奶来源
        1.2.2 主要仪器
        1.2.3 主要试剂
    1.3 技术路线
    1.4 实验方法
        1.4.1 藏区传统发酵酸奶的采集、制备和保存
        1.4.2 藏区传统发酵酸奶样本DNA提取
        1.4.3 PCR扩增
        1.4.4 PCR产物检测及回收
        1.4.5 Illumina PE250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1.5 实验结果
        1.5.1 数据优化
        1.5.2 样本序列信息
        1.5.3 OTU分布Venn图
        1.5.4 Specaccum物种累积曲线
        1.5.5 Alpha多样性分析
        1.5.6 微生物群落差异比较分析
        1.5.7 Beta多样性分析
        1.5.8 样品相似度树与柱状图组合分析
        1.5.9 物种分类热图
    1.6 讨论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青海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对APP/PS1 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动物分组与干预
        2.2.3 主要仪器
        2.2.4 主要试剂
        2.2.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6 血清样本采集
        2.2.7 脑组织样本取材
        2.2.8 肠组织样本取材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4.1 传统发酵酸奶的制备
        2.4.2 传统发酵酸奶菌落数计算
        2.4.3 传统发酵酸奶对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2.4.4 ELISA检测小鼠血清Aβ水平
        2.4.5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脑内Aβ蛋白表达
        2.4.6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2.4.7 小鼠肠道苏木精-伊红染色
    2.5 统计学分析
    2.6 结果
        2.6.1 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平板菌落计数(MRS培养基)
        2.6.2 小鼠一般状况
        2.6.3 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2.6.4 藏区发酵酸奶对AD小鼠血清及脑内Aβ1-42水平的影响
        2.6.5 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对AD小鼠脑内Aβ、TLR4、Myd88、NF-κBp65以及p-IκB蛋白水平的影响
        2.6.6 藏区发酵酸奶对AD小鼠肠道结构的影响
    2.7 讨论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海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对APP/PS1 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动物分组与干预
        3.2.3 主要仪器
        3.2.4 主要试剂
    3.3 技术路线
    3.4 实验方法
        3.4.1 小鼠粪便样本采集
        3.4.2 小鼠粪便高通量测序
        3.4.3 生物信息学分析
        3.4.4 Spearman相关性分析
    3.5 统计学分析
    3.6 结果
        3.6.1 粪便收集情况
        3.6.2 肠道微生物菌群测序结果概述
        3.6.3 基线水平各组小鼠肠道菌群比较
        3.6.4 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对AD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6.5 藏区传统发酵酸奶对AD小鼠认知功能影响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3.7 讨论
    3.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
致谢
综述一 肠道微生物群与阿尔茨海默病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髓系细胞表达触发受体2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针药并举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神经病理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基于CDK5 DNA甲基化研究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干预对SAMP8 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模型筛选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干预
        1.7 试验技术路线图
        1.8 Morris水迷宫试验
        1.9 观察指标
        1.10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各组SAMP8 小鼠行为学观察
        2.2 各组SAMP8 小鼠定位航行试验(place navigation)结果
        2.3 各组SAMP8 小鼠空间探索实验(spatial probe test)结果
        2.4 各组SAMP8 小鼠空间辨别能力实验(spatial discriminability)结果
    3.讨论
实验二 电针干预对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突触形态学和数目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干预
        1.7 灌注与取材
        1.8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
        1.9 透射电镜观察
        1.10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各组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神经元突触形态的观察
        2.2 各组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突触数目定量分析
        2.3 各组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突触间隙宽度定量分析
    3.讨论
实验三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Tau-5 及其磷酸化位点ser262 和ser404 的表达水平及PHF-1 表达水平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干预
        1.7 取材
        1.8 Western Blot检测实验步骤
        1.9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Tau-5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2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Tau-5 蛋白的磷酸化位点ser262 和ser404 表达水平的影响
        2.3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神经原纤维缠结的主要成分PHF-1表达水平的影响
    3.讨论
实验四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P25及CDK5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干预
        1.7 取材
        1.8 实验操作
        1.9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P25 的影响
        2.2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CDK5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讨论
实验五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及CDK5 mRNA水平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干预
        1.7 取材
        1.8 实验步骤
        1.9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2.2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CDK5 mRNA水平的影响
    3.讨论
讨论
    1.阿尔茨海默症的中医认识及针灸治疗
        1.1 阿尔茨海默症的中医认识
        1.2 阿尔茨海默症的针灸治疗
    2.阿尔茨海默症的西医病理及治疗
    3.Tau磷酸化与AD
    4.CDK5 DNA甲基化与Tau磷酸化
    5.电针干预AD的机制探讨
        5.1 电针通过抑制tau蛋白磷酸化干预AD
        5.2 电针通过抑制CDK5 DNA甲基化水平干预AD
    6.创新点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进展及方向
    1.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2.西医常规治疗研究进展
    3.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4.特殊治疗研究进展
    5.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四、皮肤血管β-淀粉样蛋白免疫组化标记及应用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rTMS改善阿尔茨海默症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D]. 金建. 广州体育学院, 2021(12)
  • [2]基于“肠-脑轴”理论探讨固本健脑液调控Aβ沉积防治AD的作用机制[D]. 张誉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针灸对不同月龄SAMP8小鼠行为学及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障碍的影响[D]. 刘欣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4]臭氧暴露所致小鼠呼吸道炎症和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研究[D]. 王亚.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痴呆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杨晶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雄性APP/PS1/Tau三转基因小鼠阿尔茨海默病样病理的年龄相关性变化[D]. 刘硕.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7]抗Cyclin D1胞内抗体对三阴性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影. 吉林大学, 2020(03)
  • [8]藏区酸奶对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D]. 刘军莉. 青海大学, 2020(01)
  • [9]针药并举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神经病理影响的研究[D]. 李佳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CDK5 DNA甲基化研究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马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β-淀粉样蛋白在皮肤血管中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及应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